浅谈语文教师在一堂有效课中的角色定位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q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以贯之的精神,倡导以“问题”的形式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积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课堂中的主角变成课堂辅助式的配角,尽可能使每节课都成为有效的课程。一堂有效课到底该如何上好?教师的角色应该如何扮演?我仅以个人的点滴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师生融洽氛围 夯实有效课堂基础
  “严师出高徒”一直为许多从教者所认同,认为其是“立人之本”和“立教之本”,似乎以一定的规矩,才使学生成方圆,似乎以一定的威严,才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尊师重道,似乎以一定的严师形象,才使学生成绩更上一层楼。然而,真理往往跨前一小步就是谬论,学生因为“怕”你,出于心理畏惧等缘故,课堂上常常不敢踊跃发言,因怕答错而不敢回答,因不敢回答,“一言堂”就变成了老师在课堂特色,这样,老师的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就走样了;当然,这样的课有没有效果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因此,我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不是“电闪雷鸣”式的一锤定音,而是“春风化雨”般雨露滋润,不是紧张有序而是五彩缤纷,不是让学生心惊胆战而是让学生如沐春风。教者应改变和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对学生尊重,对学生关心,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学生个性特质才能充分显露,学生问题意识才能被激活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最终才能上好一堂有效课。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奠定有效课堂前提
  如今的课堂,有许多老师进行所谓“提问”时,从前面走到后面,从后面走到前面,总是几个比较固定的同学回答问题,这成为当今许多年轻老师上课套路,为什么其他同学不回答呢?难道老师给出的“问题”有难度,还是其他原因?实际上,课堂绝不是老师和几个同学的课堂,是所有学生构成的整体。所以教者在备课中,所预设的问题,应该针对和考虑学情,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及差异,由浅入深,由纵向到横向,由宽度到广度,逐层深入递进,富有梯度,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当然,对学生个性特质及差异应区别对待,否则,会走向事情的另一面,收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老师在备课设置问题时,应从学生角度考虑设置问题,学生已知什么,想知道什么,什么是难点,要心中有数。
  问题不能过浅,但是也不能太难。有位老师上了一节小说阅读的复习课,他借用的材料是《日行月色》,评析学生的答案时还总结答题方法,以及告诉学生出题的角度,感觉很好,但是在后面的一点时间里,师问:请从其他角度设置几个问题?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以后,老师鼓励学生回答,终于有两位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一位学生的问题是:男女主人公的动作描写,体现人物什么心理?另一位学生问题是:13节最后一句话,为什么唾沫像一个砣秤锤?老师让学生说出答案,之后便结束了这一流程。对于这一节课,我觉得设置问题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还有点难度,如果放在学生复习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更好,同时,对于学生设置的问题,老师也应该结合考点要求及命题角度加以点评,否则便是流于形式,这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时间紧。
  三、着力文本“用教材教” 牢记有效课堂根本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果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又怎么会学不好呢?比如,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要让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积极发言,很多学生答案纷呈精彩,而且很有见地。这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情况,而且还能给学生充分展开和发散的空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答案涉及历史及现实社会,甚至还包括一些古典名著,儒家道家思想等等,充分体现学生具有广阔的阅读面。这样不局限于课本,能让学生跳出课本,联系前后所学各种知识,联系社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不自觉的喜欢语文。
  我想,问题设置不仅要体现文本核心,而且要有内在逻辑联系,否则太散,理不清思绪。同时,还应跳出课本这个小圈子,不仅是教课本,而是借教材教。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社会,让学生真正地对她产生兴趣。
  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那么就会主动细致地接触她,在阅读时便会有自己的见解,甚至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闸门被开启,让学生在课堂里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老师以此为教育的契机,与学生相互研究与切磋,相互砥砺与启迪,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注意链接课堂内外知识,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到课内,使课内知识更趋于完整,逐步形成必备的知识体系,才能达到知识的触类旁通,才能到达知识的融会贯通,使课堂尽最大可能朝有效的方向发展,最终有效课的目的。正如前面所说的,借教材教,跳出课本这个小圈子,让学生动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一堂课变得更加有效。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总结探索,但是只要我们心念学生,不断学习积累,并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学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正如孟子所说“君子深造之以道……则左右逢其源。”那么,一定会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收获。
其他文献
提高农村高中学生作文选材能力是指导学生写作作文的重要手段,要想选好材,首先必须拥有丰富的材料,然后在作文时选择真实、典型的材料进行写作构思。
二元对立是文体反讽的哲学基础。从静态看,文体反讽表现为文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对峙与错位,其美学特征为滑稽。从动态看,文体反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是小说文体生成、发展、演变的
欧阳修的籍贯,<醉翁亭记>结尾已明言为"庐陵",<宋史>本传也说他是"庐陵人".但一具体化,问题就来了:一说为"吉安",如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又一说为"吉水",如<辞海>;还有一说
苏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民族工业,推动了苏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锡、常州等近代工业城市得以形成。与之相适应,苏南近代交通、教育、文化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场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实行课堂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如何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与总结,探索出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以期为现代语文教学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策略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总之,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或小说主旨时要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