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文言文预习提示编写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ho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预习提示的编写遵循了语文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可操作性强、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文言文学习能力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领悟文言文内涵情感,获得健康审美情趣。
   关键词:部编教材 文言文 预习提示
  文言文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由于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与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文言文预习作为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十分注重文言文的预习,在预习提示编写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一.可操作性强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部分的预习提示给予学生具体方法,可操作性很强。以往教师在布置文言文预习作业时,往往仅指出这篇课文要预习,具体预习方法和预习要达到的目标并未明确传达给学生,学生在接到预习任务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完成预习任务。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不同的,对预习任务的理解是不同的,预习效果也各不相同,部分学生的预习效果会低于教师的预习期望,这会使教师接下来的文言文教学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步。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提示部分对教师和学生的预习工作做了具体的阐述。教师在布置文言文预习的作业时,可以将此作为参考。而学生在有了较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时,预习方向更加明晰,预习方法更加正确,预习的效率也会提高。在有了具体明确的预习目标和预习方法后,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授课时会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和水平有了初步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接下来的授课。如在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的预习提示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了“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说出几篇属于这两种文体的文言作品。可以看出,预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铭”和“说”这两种文体,预习方法是查找资料。学生明确任务之后可以通过上网、查阅图书等一系列的方法进行查阅,从而完成预习任务。学生在了解这两种文体的同时,也对这两篇文言文的题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编者在编写部编本文言文预习提示部分时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没有偏于两者中的一者,而是尽量使两者都不失偏颇。文言文阅读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在部编本的预习提示中,编者也注意到这一问题,所以在部编本的预习提示中,编者编进了义务教育阶段中第四学段(初中学段)适合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狼》预习提示的第一部分,预习方法为:“先不看注释,看看能否大致读懂课文,不懂的字句可以猜一猜,也可以暂时略过。然后借助注释,再读一遍,看看不懂的字句是否猜对了。”[2]这里部编本为学生提供了“猜读”和“注释”相结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学生通过预习《狼》这篇课文掌握这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从而帮助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做到了“授人以渔”。同时,部编本在预习提示的另一部分也强调了人文性。同样是在《狼》这篇文言文中,第二部分的预习提示为:“人与动物之间也有斗争。描述这类作品的关系,有的旨在突出人的力量,有的为了反衬人的渺小,还有的则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人性。读时注意思考:本文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3]在第二部分的预习提示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落脚点做出思考,进而引发学生对《狼》这篇文章人文主题的思考,体现了部编本注重学生人文性的培养。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部编本的预习提示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所以在文言文预习提示的编写上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兴事物为文言文学习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部编本的预习提示没有将学生和教师的自主性所限制,相反,部编本的预习提示给教师和学生保留了大量的自主发挥的空间。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发挥,避免出现“一刀切”所造成僵硬化的预习方法。如八年级上册《三峡》的预习提示的第一部分:“三峡景色奇绝,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江中水流湍急,险滩密布,历代文人多有吟咏。课外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山水的特点。”[4]在这一部分的预习提示中,部编本仅提供了预习目标:了解三峡山水的特点。但具体的查找资料的方法却没有限制,学生可以上网查找三峡的图片或者有关介绍,也可以查找相关的书籍,还可以观看有关三峡的纪录片,居住在三峡地区的学生甚至可以亲自去三峡地区感受三峡山水的特点。部编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课外资料去进行文言文预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标椎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1]合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以来,合作意识的培养都被集中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两个板块进行,这样割裂式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们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文言文的写作年代久远,预习难度较大,学生在预习时往往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部编本在文言文的预习板块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这样不仅持续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文言文的预习。如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预习提示的第二部分:“借助注释,把握课文大意。画出你不懂的语句,与同学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如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预习提示的第一部分:“庄子笔下的‘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搜集与‘鹏’有关的文学形象、诗词名句、成语典故,与同学交流。”[5]可见,部编本教材在预习提示部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文言文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难理解、难教学和任务重已经成为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的问题。文言文的预习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并主动解决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会為教师在接下来的文言文教学减轻一部分不必要的负担。学生只有在对文章产生兴趣后,才能发挥其主动性去阅读文本。部编本注重在预习提示中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来激发其探究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预习提示第一部分:“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想一想,作为前辈学人,作者会对后学说些什么?”[6]部编本预习提示首先向学生说明这是一个临别赠言,然后提出作者会对后学马生说什么去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形成地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编本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在文言文预习提示中隐形进行的,部编本文言文预习提示中已经在初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预习提示第一部分:“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到任以后,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朗读课文,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7]部编本首先给出学生这篇文言文的写作背景,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去预习这篇文言文,接着提出了预习目标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如果想要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要做的工作是读通文章,理解文意,然后才能结合预习提示中所给出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在文意疏通方面,还是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方面,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从而隐形地完成了在预习任务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95.
  [3]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05.
  [4]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2.
  [5]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16.
  [6]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4.
  [7]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中,主人公形象普遍地呈现“女强男弱”的趋势,即女性主人公的形象较之男性主人公更加的鲜明、饱满、动人。男性弱化大致表现于形象丰满性的失去和形象性格特点的负面化。这一现象在宋元爱情题材话本中出现有其典型性,其原因也是多元的。   关键词:宋元 话本 “三言” 男性弱化  先秦以来中国形成了牢固的男权专制社会,男性在封建传统社会占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到了宋代,政治社会、经济社
内容摘要:留学生文学课教学应当关注两个维度,即“中道而立”的品度和“方便法门”的变度。“中道而立”指教学中应当持守规范与格调,避免对文本的曲解和幼稚化倾向;“方便法门”则指教学方法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变通。只有调和好这两个维度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文學课教学。   关键词:留学生 文学课程 品度 变度  作为留学生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①,“中国概况”在留学生本科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其中中国文学教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要求全球公民具备跨文化能力。本文将从语言适应性理论的角度介绍如何培养跨文化能力。首先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包括语用学、语言适应性理论和跨文化能力,并从适应性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语用失灵的原因,提出了避免这些失灵的对策。最后,从语言适应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提高跨文化能力的三种方法。   关键词:语言适应理论 跨文化能力 语用失误  语言的存在离不开文化。语言与文化的这种互动关系更多
内容摘要:“捹”是四川方言中的常用词。它记录了两项词义:表“蘸取”义,本字为“坌”,“和匀,搅拌”义从“蘸取”引申而来;表“用力挣脱或拉扯”义,或作“奔”。本文结合历史材料,对四川方言“捹”字的词义及其来源进行梳理。   关键词:捹 坌 奔 词义辨析 词义演变  四川方言以[p?藜n213]音表示“蘸取,和匀”义或“用力挣脱,拉扯”义,通常记为“捹”字,“捹”本义为“手乱貌”,在四川方言中用作记音
内容摘要:“东国文学之祖”崔致远生于新罗长于李唐,崔致远将李唐和新罗奉为双重正朔,二者皆为其“家国”。文章在崔致远家国意识的视角下,结合其旅唐返新的生活、仕途轨迹,从“留唐入仕展抱负”“归国出世隐田园”两个层面对其文学作品进行了例举分析。   关键词:李唐 新罗 崔致远 家国意识 文学创作  崔致远,新罗(公元前57~935年)末期人,年幼时入唐留学并入仕为官,深受儒释道三教影响。崔致远是朝鲜不可
内容摘要:结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首先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语言。这种追求事物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分析方法,逐渐影响到多个领域。罗曼·雅各布森、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弗拉基米尔·普洛普分别将结构主义引入诗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中,改变了文学批评形式,产生了一种近似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选取了结构主义的几位代表人物,对他们的基本观点及其继承与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内容摘要:本文对《老残游记》中的“都”进行全面的考察。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语义、句法与语用多个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维立体研究方法,力求揭示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为代表的晚清“都”字使用情况的全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主要采用晚清时期的白话写成,基本符合当时的口语特征,这一时期是近代汉语走向现代汉语的一个过渡时期,直接奠定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基础。以《老残游记》为主要语料,探求“都”字在
内容摘要: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日本篇和中国篇通过直观的记录访谈,视觉呈现了当代社会与传统文化观念下中日学前教育的人文精神关怀与教育核心理念。纪录片以实景拍摄和采访等手段折射出两国学前教育中文化差异与价值取向,本文结合中日学前教育交流歷史和现状对比分析来充分认识现实生活中日本学前教育情况的迥异及各种不同表现,促进对两国学前教育观念异同的合理认知,并透过真实情感下的纪录片来理性思考中日学前教育传统内涵
内容摘要:写作素材的教与学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在“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它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新课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为实现“互联网 教育”和高中语文写作素材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和提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提高高中语文写作素材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高中语文写作素材  随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