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为研究对象,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指导,力求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脱离工作实际、教学方法侧重于教师讲授、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实践,系统地重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学生全程主导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认知目标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目标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高职院校 报关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02-01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职业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指出:“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调整课程设置,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报关实务》作为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以技能操作为主的代表性课程。《报关实务》课程传统的教学往往局限于报关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压抑学生个性而扼杀了潜在的创造力。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亟待改革,为此,笔者带领的课题组提出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传统《报关实务》教学方法分析
《报关实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报关单缮制能力、商品归类能力、税费计算能力、货物通关能力等为专业能力,以计划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为方法能力,以团队精神、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情感态度等为社会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在课题改革研究之前,《报关实务》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学形式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内容上以间接经验为主,实践环节很少。知识的传递是单向性的,学生参与程度较弱,学习比较被动。学生成绩考核以笔试的形式,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传统教学模式历经多年的发展和磨练,是具备优秀的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较完整地掌握系统知识,但《报关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技能不同于知识,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传授,而技能则是通过行为主体亲自学习并坚持练习获得。同时,高职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与学双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学理念。常见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等。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行动导向研究又有别于工作过程研究,工作过程侧重于课程开发研究,行动导向则侧重于教学过程研究。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从前期资料收集、方案策划、活动设计到后期成果展示评估,学生都能融入其中。(2)教学设计完整。行动导向教学包括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环节,涵盖了教学活动全过程。(3)教学评价多维性。学生之间可以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在关注成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评价。(4)教学活动互助合作。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多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生全程合作,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培养。
三、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组基于行动导向对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报关单缮制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商品归类教学采用引導课文教学法,税费计算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货物通关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法。
笔者带领的课题组立足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过程进行研究与实践。通过调研,企业人才参与,行业专家指导,提出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学习情境选择相应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全程主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检查环节教师全程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让各组学生将本组结果分析、汇总后进行成果展示、互评。教学评价环节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综合反映行为导向教学的效果;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最终形成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过程转变。教学目标由传统教学的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转变为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的共同实现;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传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学内容由传统教学的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向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转变;主式体角色由传统教学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由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综合模式。
【参考文献】
[1]魏新民.行动导向教学下教师的角色与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6).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高职院校 报关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02-01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职业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指出:“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调整课程设置,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报关实务》作为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以技能操作为主的代表性课程。《报关实务》课程传统的教学往往局限于报关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压抑学生个性而扼杀了潜在的创造力。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亟待改革,为此,笔者带领的课题组提出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传统《报关实务》教学方法分析
《报关实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报关单缮制能力、商品归类能力、税费计算能力、货物通关能力等为专业能力,以计划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为方法能力,以团队精神、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情感态度等为社会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在课题改革研究之前,《报关实务》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学形式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内容上以间接经验为主,实践环节很少。知识的传递是单向性的,学生参与程度较弱,学习比较被动。学生成绩考核以笔试的形式,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传统教学模式历经多年的发展和磨练,是具备优秀的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较完整地掌握系统知识,但《报关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技能不同于知识,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传授,而技能则是通过行为主体亲自学习并坚持练习获得。同时,高职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与学双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创新的职业教学理念。常见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等。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行动导向研究又有别于工作过程研究,工作过程侧重于课程开发研究,行动导向则侧重于教学过程研究。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从前期资料收集、方案策划、活动设计到后期成果展示评估,学生都能融入其中。(2)教学设计完整。行动导向教学包括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环节,涵盖了教学活动全过程。(3)教学评价多维性。学生之间可以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在关注成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评价。(4)教学活动互助合作。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多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生全程合作,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培养。
三、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组基于行动导向对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报关单缮制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商品归类教学采用引導课文教学法,税费计算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货物通关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法。
笔者带领的课题组立足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过程进行研究与实践。通过调研,企业人才参与,行业专家指导,提出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学习情境选择相应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全程主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检查环节教师全程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让各组学生将本组结果分析、汇总后进行成果展示、互评。教学评价环节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综合反映行为导向教学的效果;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最终形成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报关实务》教学过程转变。教学目标由传统教学的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转变为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的共同实现;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传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学内容由传统教学的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向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转变;主式体角色由传统教学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由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综合模式。
【参考文献】
[1]魏新民.行动导向教学下教师的角色与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6).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