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23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一是从单元导语中渗透;二是从课文题目中渗透;三是从精彩片段中渗透;四是从作文教学中渗透。
  【关键词】导语;题目;片段;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德育内容涵盖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呢?
  一、从单元导语中渗透
  我们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每一册都以专题组织单元。例如四年级下册设计了8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成长的足迹、秀美的山川、科学与环保、爱国精神、人间真情、故事的启示、人与自然、中外文化。每个专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而每个单元主题都有一个单元导语。我在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时,喜欢先学导语。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主题“人间天平”时,先让同学读一读单元导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为了让这个大家庭更加和谐美好,我们遵循规则,我们遵守法律……通过朗读导语,学生就会感受到这个单元的课文跟规则有关,跟法律有关……接下来我就趁机渗透跟规则有关的德育教育:那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与规则有关的事吗?同学们一听就能举出许多身边的事例:学校门口的禁停区,很多家长随意停放车辆,结果学校门口经常交通堵塞,险象环生:还有在哪里因为司机酒驾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这些都是由于人们不遵守规则造成的。通过这一次的单元导语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规则就在我们身边,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我们这个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因此,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先从导语中去渗透德育,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本单元的特定情境中,为后面学习课文,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二、从课文题目中渗透
  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蕴的望孔。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实质,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
  每次板书完课题,我总会习惯性地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在教学《左公柳》这篇课文时,很多同学都问到同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左公柳”为题?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文?很明显,课文以“柳”贯穿全文。那课文除了写柳树,还写了什么?还重点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的故事。所以学生很快体会到“左公柳”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和建设新疆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左宗棠。一语双关。从课题上看,看似写树,实为写人,作者的目的是歌颂像左宗棠那样的爱国将士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忱。同学们透过课文的题目就感受到了左宗棠浓浓的爱国情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
  三、从精彩片段中渗透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品析文章精彩片段中的字、词、句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隐姓埋名三十年》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带领同学们品析那个令人为之感动的精彩片段:在钱三强的办公室,面对“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的考验,王承书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愿意!”我先问同学们“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很快知道是“毫不犹豫”的意思,从而体会到王承书在接受任务是的坚定、果断。接下来我问:当王承书回答“我愿意!”这简单的三个字时,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这将意味着她从此放弃了一切名利:高规格的待遇和荣誉,无数次的鲜花和掌声,而这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王承书在回答时是那么地坚定、果断,更能表现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精神。同学们无不被王承书这种心甘情愿为祖国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的品析,既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教育。
  四、从作文教学中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的认识社会,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读后感时,首先找了一篇同学们刚学完、感受深刻、容易联系生活实际的课文《凡卡》为例。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童年生活与凡卡的生活作个比较。同学们对凡卡挨打、挨饿、挨冻的情景印象最为深刻,于是很多同学把自己的童年与凡卡的童年比较,从现实生活中的吃、穿、住等方面去谈感受:凡卡吃的呢,简直没有,而我们面对现在丰富的食物,却这也不想吃,那也不想吃;穿的也一样,不要说挨冻,面对整衣柜的衣服还觉得这件不好看,那件也不好看,挑三拣四……通过对比之后,很多同学发出这样的感叹: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多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社会中,并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教育,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承担着学生德育渗透的责任。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用心选好切入点,各个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庄华涛.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班主任之友,2014(11)19-20
  [2]王慧.農村德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新试点[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0)6-7
  [3]王海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育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9-10
其他文献
【摘要】“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班主任,只有踏踏实实地开展教育工作,用行动的表率影响学生,用心暖化学生,才能让爱之花绽放于班级。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班级之花  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班主任的信任和关爱无疑是学生转化的主要因素。从事教育教学二十年来,我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尝透了酸甜苦辣。通过实践,总结出:只有用心感化学生才能让爱之花绽放于班级。  
【摘要】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听到“作文”二字就头疼,无从下手,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一大障碍。“轮流日记”不拘于形式,表达自由,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记录生活,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积累习作素材,促进习作的水平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轮流日记;自由;实践积累;多元性  从正式入职成为语文老师开始,作文一直是笔者的一个教学难点。刚
江泽民指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才能的人,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唤起创新意识的外部环境。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新欲望,就是限制创新思维,因此对学生的表扬、赞许、鼓励乃是促进
【摘要】毕业班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可以说是忙、乱、杂。初三是中学生在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又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怠慢。迎来送往一届届的毕业生,回想起来,感慨万千,记忆犹新。本文以我多年的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治班法宝  一、用微笑面对学生  很多学生一提到班主任,马上就会联
一说到“德育”,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学校和班主任主抓的纪律。其实,“纪律”只是“德育”的一个外在的“抓手”,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本文谈的“德育”,是学生的思想品质的教育,成功的家校结合。在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经过多轮的实践,我认为要让学生在最后的高考赛场上突围而出,逆袭成功,“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决胜因素。  一、“淡定型”家长是学生成功“逆袭”,实现突破自我的心灵保障  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让笔者欣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前几篇课文,对乡村生活已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会,只是本课中的麦哨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早已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可能没见过,更甚没听过。课文中的乡村美景学生应该是期盼的,对“吹麦哨、拔草、吃茅针”是陌生的,但对于这些鲜活的乡村题材,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新鲜与兴趣。  二、教材分析  《麦哨》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是陈益先生的一篇散文,文词优美,意蕴
【摘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唱歌课既是一个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展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夯实音乐基础,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感,让他们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关系的影响因素。积极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影响更大、更积极,一方面是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另一方面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积极评价,科学管理;积极培养,优化队伍;积极沟通,促进合作;积极开发,整合资源;积极‘五施’,助力成长”五个方面。本文从这五个方面出发,研究探讨积极
【摘要】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有些教师不注重作业的有效性,使作业成为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因素。新课程实施以来,有效作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师布置作业出发点应该是: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布置作业应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就“有效作业”研究中的一些体验、做法和反思在此阐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作业;趣味性;层次性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组员间围绕小组学习目标,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思想的碰撞,组员们各抒己见,最终实现学习目标、达到学习效果的一种课堂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在日常教学中,不少老师虽然有意识地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但却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如何有效运用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