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操作过程 建立空间观念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123456789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反思教学,我们是否真的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否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文中针对一个数学问题,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展开几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思维,建立空间观念.
  【关键词】 经历过程;观察;操作;想象;空间观念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正方体容器棱长是6分米,将其盛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是8分米,宽和高都是6分米的长方体容器,水面能倒多高?”
  经过调查,学生习惯出现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 先算出正方体容器的容积和长方体容器的容积,然后算出正方体容积相当于长方体容积的多少倍,最后再用长方体容器的高乘这个倍数,算式是:6 × 6 × 6 = 216(立方分米),8 × 6 × 6 = 288(立方分米),216 ÷ 288 = 0.75,6 × 0.75 = 4.5(分米).
  2. 或者先算出长方体容器比正方体多出来的容积相当于长方体容积的多少倍,然后求出多出来部分的高度,最后算出水面的高度,算式是:6 × 6 × 6 = 216(立方分米),8 × 6 × 6 = 288(立方分米),288 - 216 = 72(立方分米),72 ÷ 288 = 0.25, 6 × 0.25 = 1.5(分米),6 - 1.5 = 4.5(分米).
  3. 更有多数学生还会出现这样错误的方法:6 × 6 × 6 = 216(立方分米),8 × 6 × 6 = 288(立方分米),216 ÷ 288 = 0.75(分米).
  【反思】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空间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经过分析,出现以上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空间观念.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设计了一个简短的数学操作活动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效果明显.
  一、认真观察,获得空间知觉
  感知一:感受倒入另一个容器后水面的高度与另一个容器的高无关.
  准备正方体容器一个,长方体容器甲和乙(底面完全相同,一矮一高)各一个.
  活动1:将正方体容器盛满水,先倒入甲长方体容器,记录水面高度画上记号.
  活动2:同样将正方体容器盛满水,再倒入与甲容器一样粗细的长方体容器乙,记录水面高度并画上记号.
  思考:比较两次活动,水面高度是否发生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发现:正方体容器盛满水后,倒入甲和乙两个底面一样、高度不同的长方体容器,水面高度不变;水面高度与容器的高度没有关系.
  二、经历操作,构建空间形式
  感知二:感受倒入另一个容器后水面的高度与另一个容器底面的大小有关.
  准备同样的正方体容器一个,长方体容器各一个甲和乙(高度一样,底面不同),另准备一个与甲(或乙)容器底面一样,但高不一样的长方体丙以及与甲(或乙)容器长和宽不同,但底面积相等,高也不变的长方体容器丁一个.
  活动1:将正方体容器盛满水分别倒入甲、乙和丙三种同的长方体容器,记录水面高度并画下记号.
  思考:你觉得正方体容器盛满水后倒入其他容器,水面高度与别的容器的什么有关?有何关系?与什么无关?
  引导发现:水倒入后,与别的容器的底面的大小有关;底面越大,水面高度越低;底面越小,水面高度越低. 另外,水面高度与别的容器的高度无关.
  活动2:将正方体容器盛满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丁,记录水面高度并画下记号.
  思考:与倒入和丁容器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但长和宽不同的甲(或乙)容器相比,水面高度有没有变化?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发现:倒入容器的长和宽不相等,但底面积相等的情况下,水面高度不变.
  三、借助想象,建立空间观念
  感知三:认识“等积变形”,发展空间思维.
  师:正方体容器盛满水,水是什么形体的?现在倒入一个长方体容器呢?倒水的过程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教师结合演示)
  生1:正方体容器盛满水,水是正方体形状的;而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形成的是长方体.
  生2:倒的过程中,水的体积不变,形状变了.
  师:数学中,我们把这种转化叫作“等积变形”,能理解吗?
  生:就是体积不变,形体发生改变.
  师:猜想一下,正方体容器盛满水倒入长方体,能倒满吗?为什么?你能发现什么?
  生:不能,因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变大了,所以倒不满. 生:水面的高度与长方体容器的高度没有关系.
  师:现在水倒进了长方体容器,形成的是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与长方体容器有何关系?
  生:水形成的长方体与容器的长和宽一样,也就是底面积一样.
  师:那么水面的高该如何计算呢?
  生1:用“体积 ÷ 长 ÷ 宽 = 高”,6 × 6 × 6 = 216(立方分米),216 ÷ 8 ÷ 6 = 4.5(分米).
  生2:用“长 × 宽”先算出底面积,再用“体积 ÷ 底面积 = 高”,算式是:8 × 6 = 48(平方分米),6 × 6 × 6 = 216(立方分米),216 ÷ 48 = 4.5(分米).
  师:解决问题的前后,有一个量我们始终没有用到,是哪个量?
  生:长方体容器的高.
  师:通过今天的活动操作,对这个问题真正地理解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生:水面的高度与倒入容器的高没有关系,那个高只是一个多余条件.
  ……
  【思考】通过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展开几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空间知觉、构建空间形式,从而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去体会、思考、总结和归纳. “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明白了,只有做过了,才能深刻理解.”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教师需要智慧地觉悟,教学需要智慧地加工.
其他文献
【摘要】 针对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分组分层教学进行分析,并得出一定的实践策略,希望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分组分层教学;教学目标  2011年的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每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只是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观察学生的不同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
【摘要】 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各界对学生的教学变得更加关注,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让学生上一些辅导班,进而帮助学生对数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近几年素质教育慢慢在各个学校开展起来,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很多教育学者提出了小学生高年级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本文就这种教学方式做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小学生;高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  近几年的教
【摘要】 “问题是学生自己想通的,而不是老师教通的. ” 让儿童以儿童的方式体验学习要尊重儿童的体验. 学生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数学课堂的学习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于对象无关的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融入数学的思想,那么数学学习也奇趣无穷了.  【关键词】 儿童的方式;体验;体验学习  什么是体验学习呢?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经历·体验·探索”这一过程目标,数学教学应致力
有人说,教师是个孤独的职业,每个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每堂课上生成的问题都不同,只能自己独立去解决,其他人无法体会和帮忙. 但是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轻与重”的教学过程中,却让我深切体会到教师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那绝对是教学相长的. 作为一名教龄不长的青年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光要靠自己的辛勤准备,还要多收集众家看法,多多磨课.  一、第一次授课  刚才我们用了这样的方法,现在我们试试别的方法.  在学
【摘要】本文作者就当前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如何转变初中生的数学问题学习探析方式,从三个方面对此做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学习方式;教学效能;刍议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要素,各自在课堂活动进程中发挥着积极显著的作用.教育实践学指出,教学实践活动中,只有将教学组成要素摆在正确的位置,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才能实现教学实践活动进程的切实推进,
【摘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步步推进,逐渐将学生引入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笔者着重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循序渐进;数学素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并不是指老师对教材内容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而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
【摘要】针对当前学生数学学习负担过重的现状,从教学模式、应试教育、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现状存在的原因,继而阐明“减负可以增效”,并就“减负增效”的教学案例展开分析,对减负增效的策略进行反思,改变教学方式,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减负增效  目前高中数学学习负担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个现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一直是广大数学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 但是许多教师却没有理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特别是自主探索更是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 学生在合作交流之前,要通过自主探索来激发他们合作交流的欲望. 本文从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评价三个维度,谈一谈如何让自主探索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 观察;思考;评价  《数学课程标
探索类试题是一种重在探索的解答题.其特点是条件或者结论呈现不明显,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可能是由条件探索结论,也可能是由学过的结论去探索一个新的结论,具有开放性.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运用平时所积累的数学经验以及基本思想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近年来,江苏和南京的中考数学试题常常出现探索类试题,而学生解答的结果却不是很好.本文借助两道探索类试题,从探索类试题的类型,学生解题错误的
【摘要】 互动式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方式,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程.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探究;精彩  《新课标》修订稿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