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中,新课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堂中,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也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只有经过多种方式的探索,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本文借助对初一学生进行图像处理软件教学过程的设计,阐述课堂设计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从中体会注重学生个体思想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快乐学习、注重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呈现。
【关键词】新课标;任务驱动;德育渗透;课堂设计
教学背景
很多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对校园、教师和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还不熟悉。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由于小学基础的不平衡,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差距也很大。如何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熟悉老师、熟悉课程,就成为该阶段的一个重点教育教学目标。
我校初一信息技术课安排了电脑美术部分的内容,除介绍图像软件Photo Impact的使用外,还要在课堂中渗透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实现美术设计思想的内容。本文以“画笔工具的使用”课堂教学设计作为途径,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
在情景的设置中贴近学生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中,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出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有兴趣、高效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为主的课程,要依靠学生动手实践去体会所学的知识,因此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在课堂的初始中要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所以在情景创设和任务的布置中,要尽快消除学生的陌生感等心理障碍,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1.创设情景阶段
美术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甚至一些学生受过较专业的美术训练。电脑美术是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交叉部分,所以这部分内容脱离美术而空谈信息技术显然是苍白的。
在引入课堂的环节中,先让学生们看以下几幅常见的人物画像,要求学生们猜猜他们是谁。这当中既有国画也有西洋画,既有油画也有素描画,有既卡通人物也有传统人物,学生很快就被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对画面进行分类和比较,找到人物的主要特征,如眉毛、胡子、眼睛等,并逐步告之学生如何提出用计算机软件也可以完成这些作品,而本单元的内容就是学习利用Photo Impact软件进行电脑美术制作,转回主题上来。
(1)电脑美术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美术作品,和传统的纸上完成作品相比,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把电脑美术和传统美术的共同点结合起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和对新生事物的陌生,作为引入课是十分必要的。
(2)在学生明确任务放开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作不同的辅导。很多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该软件的使用,自主去学习软件中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软件的使用操作很多是相通的,自主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多数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设计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主,摆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但让学生自学不等于教师就放手不管,课堂失控,教师的引导和控制是随时的,教师要落实好学生自学的指导工作,尤其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经常注意观察他们课堂行为,多给予他们个人指导和鼓励,争取不丢下任何一个学生。
2.解决问题阶段
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孩子,实施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巡视学生的行为,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多于共同的问题,统一讲解。
例如,在本课中,有些学生基础好,很快就完成作品了,有些学生却找不到画笔类型、画笔的形状、颜色等详细设置的对话框,也有些学生还不知道如何设置画布大小背景等信息。对于学生所遇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
(1)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集中讲解,提高效率。如Photo Impact软件中,很多学生不熟悉该软件,找不到工具按钮的详细属性设置,这时教师可以集中控制并操作演示:当选中某个画图工具时,在顶部横排工具栏中会新增一排关于该工具的详细设置按钮(见下图)。这样,学生马上感觉豁然开朗了,他们会赶紧去实践操作如何改变笔头形状、画笔的透明度、线条等,不仅如此,同时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的操作对于其他工具按钮也一样,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对于基础比较差和缺乏学习兴趣热情的学生,教师需要耐心指导,一点一滴的慢慢渗透,争取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些学生往往是因为接触计算机较少,对信息技术缺乏了解,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多与他们接触,拉近彼此的距离,可以有效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适当的降低要求,多表扬和鼓励,逐步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
(3)对于基础好作业完成速度快的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往往会利用多余的时间玩游戏,对课堂和周围同学造成不好的影响。对这部分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多作创新的思考,提倡求异出新。本课中要求这部分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从整体构思、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大胆的设计,不以画的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看新不新、好不好;也可以要求他们加入更多的图像特效等后续课堂的内容。
在作品交流中调节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是信息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讨论的主体交给学生,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特色,讲解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简要概括重点,对知识作补充说明。
在交流评价中,还要力求达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掌握知识,又加深对老师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拉近师生的距离,有效渗透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对于初一学生,心理年龄介于小学生和中学生之间,所以通过各种方法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铺垫,值得深入、细致地进行探索,我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何克抗,刘雍潜.《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新课标;任务驱动;德育渗透;课堂设计
教学背景
很多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对校园、教师和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还不熟悉。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由于小学基础的不平衡,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差距也很大。如何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熟悉老师、熟悉课程,就成为该阶段的一个重点教育教学目标。
我校初一信息技术课安排了电脑美术部分的内容,除介绍图像软件Photo Impact的使用外,还要在课堂中渗透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实现美术设计思想的内容。本文以“画笔工具的使用”课堂教学设计作为途径,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理念。
在情景的设置中贴近学生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中,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出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有兴趣、高效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为主的课程,要依靠学生动手实践去体会所学的知识,因此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在课堂的初始中要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所以在情景创设和任务的布置中,要尽快消除学生的陌生感等心理障碍,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1.创设情景阶段
美术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甚至一些学生受过较专业的美术训练。电脑美术是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交叉部分,所以这部分内容脱离美术而空谈信息技术显然是苍白的。
在引入课堂的环节中,先让学生们看以下几幅常见的人物画像,要求学生们猜猜他们是谁。这当中既有国画也有西洋画,既有油画也有素描画,有既卡通人物也有传统人物,学生很快就被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对画面进行分类和比较,找到人物的主要特征,如眉毛、胡子、眼睛等,并逐步告之学生如何提出用计算机软件也可以完成这些作品,而本单元的内容就是学习利用Photo Impact软件进行电脑美术制作,转回主题上来。

(1)电脑美术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美术作品,和传统的纸上完成作品相比,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把电脑美术和传统美术的共同点结合起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和对新生事物的陌生,作为引入课是十分必要的。
(2)在学生明确任务放开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作不同的辅导。很多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该软件的使用,自主去学习软件中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软件的使用操作很多是相通的,自主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多数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设计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主,摆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但让学生自学不等于教师就放手不管,课堂失控,教师的引导和控制是随时的,教师要落实好学生自学的指导工作,尤其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经常注意观察他们课堂行为,多给予他们个人指导和鼓励,争取不丢下任何一个学生。
2.解决问题阶段
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孩子,实施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巡视学生的行为,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多于共同的问题,统一讲解。
例如,在本课中,有些学生基础好,很快就完成作品了,有些学生却找不到画笔类型、画笔的形状、颜色等详细设置的对话框,也有些学生还不知道如何设置画布大小背景等信息。对于学生所遇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
(1)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集中讲解,提高效率。如Photo Impact软件中,很多学生不熟悉该软件,找不到工具按钮的详细属性设置,这时教师可以集中控制并操作演示:当选中某个画图工具时,在顶部横排工具栏中会新增一排关于该工具的详细设置按钮(见下图)。这样,学生马上感觉豁然开朗了,他们会赶紧去实践操作如何改变笔头形状、画笔的透明度、线条等,不仅如此,同时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的操作对于其他工具按钮也一样,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对于基础比较差和缺乏学习兴趣热情的学生,教师需要耐心指导,一点一滴的慢慢渗透,争取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些学生往往是因为接触计算机较少,对信息技术缺乏了解,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多与他们接触,拉近彼此的距离,可以有效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适当的降低要求,多表扬和鼓励,逐步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
(3)对于基础好作业完成速度快的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往往会利用多余的时间玩游戏,对课堂和周围同学造成不好的影响。对这部分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多作创新的思考,提倡求异出新。本课中要求这部分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从整体构思、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大胆的设计,不以画的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看新不新、好不好;也可以要求他们加入更多的图像特效等后续课堂的内容。
在作品交流中调节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是信息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讨论的主体交给学生,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特色,讲解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简要概括重点,对知识作补充说明。

在交流评价中,还要力求达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掌握知识,又加深对老师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拉近师生的距离,有效渗透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对于初一学生,心理年龄介于小学生和中学生之间,所以通过各种方法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铺垫,值得深入、细致地进行探索,我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何克抗,刘雍潜.《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中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