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导学式教学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dan718121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地发生变化与革新,课程组织的形式、课堂上使用的教具等都在相应地产生变化。对于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来说,以问题作为向导来组织知识教学,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并且和新课程标准下对于数学课教学的要求一致,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和各种教学工具使用得越来越普遍,使得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形式在课堂上更容易展开,并且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丰富,促进积极思考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采取问题导学式教学时,首先可以让问题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多元,能够让教学节奏更加紧凑,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知识呈现的形式更加直接,教师也可以更高效地组织与安排课堂,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实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辅助工具更轻松地展现问题,还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些层层递进式的问题组,这比单独引出一个问题而言更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同时,通过相关联问题的共同出现,其实是在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潜移默化地构建知识点间的关联,能够让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功效更充分地发挥。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学式教学环节时可以尝试将多个相关联的问题放到一起,通过共同提问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这些具备内在关联的问题的探究中更快地抓住知识点内核。教师可以在课件内设计一些教学问题,如“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探讨,让小组成员一同归纳整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这也是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种锻炼。有了信息技术后,以问题为导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传统教学背景下,教师很难清晰直观地给学生呈现一组问题,通常都是问题逐一出现,这比较浪费时间,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可以轻松地在多媒体上将问题组有效呈现出来,这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这样的形式更加有助于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功效的体现。
  二、通过数学问题引导,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问题导学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迅速引出核心知识点,更是通过问题的引导锻炼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素养可以更充分地得到锻炼。教师可以事先制作课件,以生动有趣的形式组织教学素材,设计思考问题,课堂上以播放课件的形式引入教学主题,随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究中锻炼与培养问题的解决能力。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非常自然地展开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针对性很强,还能够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有效获 知背后隐藏的知识内容,能够给教师后续分析这些要点打下良好基础。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便可以这样组织教学过程:首先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好一系列的教学道具,包括直尺、长方形纸板、正方形纸板等,教师也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课件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在每个小组中发放教学道具,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教学课件,为学生用教学道具来演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随后教师再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解答。
  小组内成员可以借助这些工具来辅助问题的分析,有了多媒体课件中的信息提示以及借助这些实用的教具后,学生问题解析的效率明显有所提升,学生也更能够在剖析问题中抓住问题的核心,这便是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不断提升的一种表现。
  三、以问题为导向启迪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慢慢尝试以问题为导向来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发散,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多元,而這些则是学生可以更加灵活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的根基。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可以模拟相应的场景让问题变得清晰明确。教师还可以自主设计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乃至可以设计有一定延伸性的问题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重心,也是随着教学一点点加深后教师可以有的教学尝试。
  以下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再来观察第二种摆法,这种方法没有摆满,沿着长摆4 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3个小正方形,就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你能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为什么?(多媒体出示)
  生: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因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沿着长摆4个,所以长是4分米,沿着宽摆3个,所以宽是3分米。
  师:把长方形的长变成和宽一样长,同学们看看变成什么图形了?(多媒体出示)
  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看到两种图形的变化,感受到了从长方形到正方形的过渡,也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领会到了两个图形的差异。从这些教学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能够让问题导学式教学更容易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会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到探究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设,这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学式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小学生提升对小学数学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泗洪县孙园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换任务。如何适应新课程发展,落实新课程理念,成为一名创造性的反思性实践者和行动研究者,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  一、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育信念决定着教师工作和生命的质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在学校全部教育现象极其复杂的关
在我园大力倡导民艺活动的前提下,这学期我班开展了编织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在进行编织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发展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但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却碰到了许多困难。如有的幼儿一开始就对编织活动不感兴趣;有的幼儿则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更有些幼儿在活动中故意捣乱……针对这些现象,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得到了一些启发和体会。  一、通过参观活动激发幼儿对编织活动的兴趣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指挥者,是实施教育的主体。班主任在众多琐碎的班级工作中,谈心工作是班主任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想建立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必须善于沟通。  一、沟通前多一点了解  了解学生,是与学生有效沟通、教育学生的前提。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学生有其自身的年龄特征。要了解学生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计算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学习能力,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它不仅会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产生影响,同时还关系到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新课程标准当中,也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小学低年级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其能够明确掌握运算规律,有效提升自身的计算水平。但在此期间,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此
核心素养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所提出来的一个新名词。但是,我们却必须承认,核心素养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概要介绍了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便可以切实提高我国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2014年3月30日,由我国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文中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
通过等离子烧蚀发动机、小型烧蚀发动机点火试验及微观结构观察,研究了由化学液相沉积制备的炭/炭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分析了其烧蚀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并探讨了其作为固体发
介绍了85%H2O2-PE固液火箭发动机的低频不稳定燃烧特征;应用发动机质量守恒方程对发动机低频耦合振荡燃烧现象进行了一维模拟,分析了氧化剂喷射压降对低频不稳定燃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