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一、落实学生主体观,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明确必修模块的功能,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尤其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要进行有效教学,化学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原理知识同以往的较大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必备基础、核心知识,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以致于既增加学生负担,又浪费课时。
二、挖掘教材丰富的信息资源,深刻领会课程标准
为了改变“脱离教材”和“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就做好准备,从细致入微的教学设计开始有效备课,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诚然,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是实行有效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让新教材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师还要深刻领会、理解课程标准、课改精神,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缓解教学时间压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很好的对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设计出相关的互动环节,使知识在课堂中有效生成、深化,让思维在教学中被激活、被丰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设置合理而有趣的实验导入新课,设计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各种现象纷呈的实验也是化学的乐趣所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第一方法是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者趣味实验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我们在讲到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时候,如果单纯从课本出发,其实要学习的知识点很明显,就是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的反应事实,反应原理再分析反应方程式,最多再加上标出电子转移,这样讲的话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没有想深入了解的欲望。因此,我们可以用趣味实验来引入:蒸发皿中放上一薄层脱脂棉,平铺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用细长的玻璃管向过氧化钠粉末缓缓吹气。学生在看到脱脂棉燃烧的时候,会很好奇:老师好厉害啊,难道老师有特异功能?接着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做,同样蒸发皿中放上一薄层脱脂棉,平铺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用胶头滴管向过氧化钠粉末上滴几滴水,脱脂棉也燃烧起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这时候教师再讲解过氧化钠的两点性质即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学生就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听课时更认真了。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大大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而迁移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以点带面,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问题设计要有由易到难,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例如,学习了氯气的性质,让学生推测溴单质的性质。在讲完乙烯的化学性质之后,让学生试着推断烯烃的化学性质。在探究氯气的漂白原理时,学生常常会误以为氯气本身具有漂白性,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设计如下实验:
将制得的干燥氯气分别通过干燥的红色布条和湿润的红色布条,在观察现象时就会发现干燥的红色布条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湿润的红色布条颜色褪去,此时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漂白性的作用,就能够理解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但是无法回答是到底是哪种物质使其漂白性,这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化学中“对照试验”的分析重点,这时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水的作用,进而分析水与氯气的反应,分析各种可能,通过继续设计验证性实验寻找合理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艾庭喜.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方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3(06)
[2]吴大荣.如何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J].教书育人,2013(25)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明确必修模块的功能,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尤其对于现行教材解读不准。要进行有效教学,化学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要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系统的高度去审视必修课程模块。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原理知识同以往的较大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必备基础、核心知识,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即到位但不越位。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以致于既增加学生负担,又浪费课时。
二、挖掘教材丰富的信息资源,深刻领会课程标准
为了改变“脱离教材”和“淡化双基教学”的无效现象,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就做好准备,从细致入微的教学设计开始有效备课,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诚然,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是实行有效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让新教材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师还要深刻领会、理解课程标准、课改精神,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缓解教学时间压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很好的对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设计出相关的互动环节,使知识在课堂中有效生成、深化,让思维在教学中被激活、被丰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设置合理而有趣的实验导入新课,设计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各种现象纷呈的实验也是化学的乐趣所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第一方法是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者趣味实验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我们在讲到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时候,如果单纯从课本出发,其实要学习的知识点很明显,就是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的反应事实,反应原理再分析反应方程式,最多再加上标出电子转移,这样讲的话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没有想深入了解的欲望。因此,我们可以用趣味实验来引入:蒸发皿中放上一薄层脱脂棉,平铺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用细长的玻璃管向过氧化钠粉末缓缓吹气。学生在看到脱脂棉燃烧的时候,会很好奇:老师好厉害啊,难道老师有特异功能?接着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做,同样蒸发皿中放上一薄层脱脂棉,平铺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用胶头滴管向过氧化钠粉末上滴几滴水,脱脂棉也燃烧起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这时候教师再讲解过氧化钠的两点性质即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学生就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听课时更认真了。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大大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而迁移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以点带面,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问题设计要有由易到难,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例如,学习了氯气的性质,让学生推测溴单质的性质。在讲完乙烯的化学性质之后,让学生试着推断烯烃的化学性质。在探究氯气的漂白原理时,学生常常会误以为氯气本身具有漂白性,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设计如下实验:
将制得的干燥氯气分别通过干燥的红色布条和湿润的红色布条,在观察现象时就会发现干燥的红色布条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湿润的红色布条颜色褪去,此时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漂白性的作用,就能够理解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但是无法回答是到底是哪种物质使其漂白性,这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化学中“对照试验”的分析重点,这时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水的作用,进而分析水与氯气的反应,分析各种可能,通过继续设计验证性实验寻找合理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艾庭喜.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方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3(06)
[2]吴大荣.如何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J].教书育人,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