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wpw8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我们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语文课堂丢失了“语文味”。我们注重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不能淡化其工具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能放任自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带有“语文味”,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与反思。
  一、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时不能淡化其工具性 。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的反思,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表现在课堂上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精彩文段的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课堂才能上出“语文味”。
  二、强调自主学习时不能勿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于是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你喜欢学习哪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等。这种让学生自主读书、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的教学方式,的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如果不分年级、不分内容,是否会学无主次,学无层次,显得杂乱无章?如果教师不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内容定教法、按内容定学法,而是按照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实质上就是曲解了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放任,完全丧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放弃了教学主动权。其实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自主性学习不是无师自通,教师应该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总指挥,参与、合作、促进和指导。
  三、课堂合作探究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只是一种形式。
  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探究,只追求形式,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学生对这种形式已没有了新鲜感和主动性,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敷衍了事,更无所谓探究了。其实这仅是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时髦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讨论”等形式,而看不到其必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探究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其实,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真实的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
  四、单调重复的学生评价不能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每一堂课都应渗透着浓厚的情感色彩,而这种情感的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如果教师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情感因素,正确地评价,学生们往往会难以忘怀,这对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很好!真棒!”“你很聪明!”等笼统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分等,而是有效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激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而且,激励性评价语言一定要多样化,避免单调重复。否则,会事倍功半。
  五、优化教学手段,但不能流于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教学整体改革活动的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但是,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在“辅助”两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再说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老师必要的板书还是应该坚持的。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辅助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绝不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包装”,而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起到启发、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新课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我们必将会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尬尴境地,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更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本文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为切入点,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体现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期望为同行提供可行的参考。
在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现场实境、直观教具、角色扮演、音乐渲染、及多媒体手段等引导幼儿将情境与语言相结合,参与各类情境活动,诱发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交往,操练和扩展自已的语言经验,从而实现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目的。  一、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景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通过带入情境,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发展内部言语。”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
高中历史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各级考试中,经常会碰见一些所谓的“难题”。譬如教学,教师在某些时候总感觉对于某个问题不能得心应手地讲解,虽然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高深。又如考试,某些题目(包括选择题或者是材料题)的表述总是感觉有些虚无缥缈,答题则无从下手。不仅学生如此,教师也是如此。我们经常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对于上述问题的出现,总喜欢把原因归结于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但是,老师手中如果没有那份参考答案,在碰见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和比较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在2010年2月~2012年6月期间,根据病例诊断标准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恰如其分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诱发学生思考,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拉近师生距离,与学生作情感的双交流。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通过提问的设计、实施、评价等三个方面去作一些探
学校财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以建设“五个校园”为发展目标,当前各级主管部门已把提高学校经费使用效率,实现农村中小学均衡发展作为农村中小学财务工作的重点,在这种新的形式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的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更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在英语的交际中给学生渗透文化背景,多给他们介绍英语国家独特的习俗,使学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口语交际,能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使英语学习变得更愉快,学生的英语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笔者在新课改实施中面对以上七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学习新课改理念,另一方面翻阅大量的“传统教学”原理。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办法,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合作的精神。通过高中3年一循环的实验,笔者归纳总结出 “以问题为主线、讨论为途径” 的课堂教学,暂时以问题讨论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进行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所谈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立足课堂教学,感受数学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