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生活活水,滋润语文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_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得深刻,就要注重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活化 教学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教学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陶冶性情、磨炼意志、完善人格结合起来,使语文成为生活的载体。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于漪老师所说的那样,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青春的理想境界。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让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堂导入。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还要做到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紧扣主题,这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设计这样的导入:(用多媒体播放淅淅沥沥的雨声的画面,营造宁静、喜悦的氛围)同学们,听着温柔甜美的雨的声音,你可感受到了雨的情怀?你可愿意倾听“雨的诉说”?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雨说》这首诗,让我们细细品味,一起走进雨的世界。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其次是课堂提问环节,提问也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提问教学的生活化。因为生活化的问题容易把抽象的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生活情境,从而使问题变得容易理解。如在教学《致女儿的信》一课时,就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用同样的问题问你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课文中的“我”对此是什么样的态度?他们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然后与文中的“我”的态度进行比较,从而初步体会到父母的心态。
  二、再现现实生活情境,挖掘文本的内涵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选入的文章,大多都是名家名篇。有些课文内容距离现在的初中学生生活久远,他们很难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给理解文本带来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抽象。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生活情境,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观沧海》时,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是教师构建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上课时没有急于讲解诗的内容,而是给学生展示了有关大海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海气势磅礴的场景,接着教师又借助音乐对诗歌进行伴乐朗诵,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与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并且不断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反思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对待的,怎样才能达到曹操的那种乐观旷达的思想境界。通过再现情境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加强阅读的辩证分析,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升华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而去触摸作者情感的脉搏,反复地去品读、理解、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归纳,才能深刻分析处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对生活有新的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例如:在了解写作背景并认真品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后,应让学生从“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从中感受到普希金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悟出“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等诗句中所沉淀的生活真谛,清楚地认识到,人生难免会有坎坷曲折、苦难失意等,然而就在战胜它们的同时,我们却演绎了人生的精彩。当然,教学要面向生活,并不是与生活合一,它既要联系日常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又要与日常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生活品位与生活格调。
  四、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语文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要使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教学思想就要向广阔的生活世界延伸和拓展,从根本上解决好学以致用的问题。首先要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其次要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最后要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例如:在“五四“青年节之前指导学生写入团申请书,在“父亲节”、“母亲节”到来时就指导学生给父亲、母亲写封家信或发个短信;学生普遍关注学校饮食卫生、交通安全等诸方面的看法和建议,就指导他们写调查报告;此外,还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从报纸、杂志上收集材料指导学生写评论;根据身边的好人好事指导学生写篇报道寄给报社;在重大节日组织联欢晚会时指导学生编写主持人串词;在学生物品丢失时指导学生写寻物启事;在自己捡拾到物品时指导学生写招领启事等等。事实上,联系生活实际,多写多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把课堂知识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毕建海.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具生活化[J].学苑教育,2009(07).
  [2]欧阳芬.语文教学:借助“31具”渗透“人文”[J].中学语文,2011(21).
  [3]董服相.倡导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0(34).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者结合自身实践,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育 策略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不缺乏聪明智慧,也不缺乏物质基础,他们缺乏的是精神品质与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指的就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修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
摘 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当前职业学校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师应主动担负起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因此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实践,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文教育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教育理念  1.人文教育的内涵及职业学校
也许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表现得十分功利。他们不再像初中、小学老师那样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投入,为了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卷面上的所谓分数,他们常常制订“严酷”的训练计划,不惜让学生“跋山涉水”、负重前行,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己放到了学生的对立面,并拉出一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骇人架势。在这样无情的严训中,学生显然成了被动挨训的“奴隶”,一腔怨言,满腹牢骚,更与何人说。无奈
摘 要: 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话”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重视。于是“对话”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  关键词: 对话 平等 角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对话式”课堂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对话式”的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
摘 要: 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力图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多元解读 策略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想要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
摘 要: 要想让学生重拾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要探索教与学的科学比例;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讲堂 学堂 教与学 时间比例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准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
摘 要: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积累,让他们的周身弥散着书香,这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让课外阅读真正走入学a生的生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位语文教师的重大职责。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兴趣 方法 体验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其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对课外阅读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