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同林鸟,劫后结发在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k3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腹婚“碰”上个贤能媳


  20世纪初尚属清朝末年,湖北天门县的“诗书苑”中,曾传有“天门六才子”这一称号,我的祖父和外祖父都名列其中。不过他俩虽为诗文至交,所选的人生道路却不相同。祖父贺公侠曾求学于日本,乃同盟会会员,至“二次北伐”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中将参谋长一职。外祖父却似眼光更深远,年轻时代便无意仕途,先诗书耕读,后开馆授学,再兼开酒坊,遂成殷实大户。然而两人却曾相商,今后若生有年龄相当的儿女便结为姻亲。于是,我父母亲的患难情缘便由此“天成”。
  1928年祖父病逝,祖母只懂吃斋念佛,其长子即我的伯父又长期抱病,那时父亲才14岁,偌大一家人的生活便无以为继,家道中落,靠典当旧物和变卖“参谋府”的一半住宅强撑度日。两年后父亲16岁,身高已近一米八零,且一表人才,确实称得上是风流倜傥,按当时的习俗已到成婚年龄,然而因家贫,羞怯往外祖父家迎娶母亲。没想到外祖父反遣人上门,议定了婚日,且嫁女时还陪送了丰厚嫁妆。父亲骤喜却又怀忧,一是因妻子比他大两岁多,担心她比自己“显大”;二是按他当时的“书生意气”,担心新娘子是否知书达理。
本文作者的父母亲——贺天民、曾玉梅

  在巴东时,父亲几乎每天都要写一两首诗词,写完却常将诗稿一推作罢。母亲便总是将那诗稿藏进一个扁形铁盒,再塞进枕头中。父亲深谢,母亲却答:“谢什么呢?自古就说丈夫是天,而文章可传世。”故至1945年,帮父亲集成《巴东诗稿》。其中有一首《望河山》云:“巫山巴岭一望收,黄河长江狼烟稠。寄语荒儿并两兰,长大勿忘复国仇。”

母亲以传统婚姻观念捍卫家庭


  1947年,父亲被湖北省政府从省财政厅调出,任江汉专署堤防修缮处专员,结识了一位颇善诗文的季姓女士,遂坠入情网,后暗中派人往黑流渡老家,向祖母透露欲纳季氏为妾之意。母亲闻讯后,不发一言即往武昌。先找到季氏,不显愠怒反淡笑相告:“我是个按传统观念生活的女子,认为夫妻间感情必须专一,不赞成搞什么一妻一妾。如果贺天民非得这样,我就和他离婚,条件是他不准带走一个子女。”说罢放下50枚银元再语:“如果你愿意离开他,这点钱算是对你的感情补偿。”说罢即起身,不找父亲,自己寻一旅馆住下。
  第二天,父亲即往母亲所住的旅馆赔罪,并带去母亲给季氏的那50枚银元,表白与季氏已断来往之意。母亲听罢正色作答:“我懒得听你啰嗦,只想说两点。一是你得明白,夫妻间一旦有了孩子,就不只有爱情,更有亲情。这亲情就是你的高堂老母,寡居的长嫂,以及她与你我的一大堆孩子。所以只要是个人,就得对这亲情负责!试想如此家境中若再掺个人进来,这亲情还能保证得了?二是有一件事我不免为你担忧,你说你一个月几个钱的薪俸,怎么养得起外室?是不是一当上这个临时专员,就在学过去最恨的贪官污吏,谋不义之财?如真那样,不枉负了你父亲在世时救国济民的意念?再说眼下局势不稳,老家乡下常抽丁派饷,弄得乡亲们早就呜呼哀哉,家里的酒坊也早没了生意,故你当这个小官是祸是福还尚未可知。依我看,人家共产党就挺得人心,像孝兰(伯母之女)她才十四五岁,就已暗做打算,往北方去投他们。所以说你得想长遠一点,遇事都要为自己留条后路,要知道你今年才33岁。”最后又说,“这道理或许你一时难想通,可我和你不同,听我父亲说,我的祖祖辈辈本就极穷,所以曾参加太平天国起义,早就在盼这世界有个均贫富的公平日子……”   没想到母亲竟一语成谶!第二年,解放军就占了半壁江山,父亲因“堤防专员”的事务已完,又回到财政厅,去当每月薪俸甚微的小科长,故全家的生活又陷入困境。加上当时物价飞涨,国民党当局又滥发金圆券,昔日的存钞全成了废纸,故母亲和伯母只得在老家街边支起口油锅,炸点糍粑、糯米团等吃食赚点小钱度日。未料此时两个“喜讯”反将母亲难倒——伯母的儿子绍同和我的长兄绍禹,分别考取了清华、南开两所大学,却筹不到学费。最终“当家人”母亲只好变卖首饰,送绍同去了清华,却为让家里少一张嘴吃饭,含泪让绍禹冒着极易成“炮灰”的危险,去了国民党的部队,使两人走上了贵贱殊异——一为著名土木专家,一为“苦穷作家”的人生殊途。倒是我堂姐孝兰“慧眼识途”,自1948年秋投奔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92年离休,成了定居北京的“十五级南下干部”。

患难情缘的几个“情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父母亲怕父亲因曾在国民政府任职受到惩罚,想到湖南华容县的注滋口镇曾有我外祖父购置的几亩“学田”,便携一家七口“避难”前往,仍靠母亲在街边支口油锅炸点吃食度命。此后的30年间,则经历了“生我”、父亲劳改、全家下放、父亲因属“国民党‘县团级’特赦”、父亲去世等几个“过程”。此间其患难情缘择几个“情节”表述——
  “情节”一。1950年冬天,父亲被政府宣判为“没有血债,劳改七年”。母亲送其服刑时,当着押送人员对其赠言:“心要放公平,新中国使绝大多数人生活变好是不争事实,这正是老辈人(暗指我祖父)期盼的结果,所以切莫为过去是因各为其主叫屈,当放宽心去努力改造。”
  “情节”二。1951年夏天,母亲生我,因没钱请人接生,只好自己剪脐带。同年秋天,母亲背着我,带着两斤烟叶和一包“黄米粉”,驱动小脚前往父亲服刑的200里外的大通湖农场,让父亲为我取名。父亲为我赐名绍东,说是寓“东方已强盛”之意,小名赐桓桓,说是盼能早日“还”家。
  “情节”三。1954年,父亲因患水肿病奄奄一息,劳改农场派人将其抬回。母亲为其换衣时,因其全身已肿得像面馍,衣裤难褪,只好用剪刀将衣服全剪烂。当时左邻右舍都要母亲准备后事,母亲却搁下生意,往湖南汉寿、南县两县长途跋涉寻医,终于觅得一“黄鼓鱼炖绿豆”的“退肿”秘方,半月后便使父亲“消肿”,让他多活了28年。此后母亲又做了两件小事,一是将自己和父亲的头发各剪下一缕,缠在一起用火柴烧化,再将灰烬装入一个小玻璃瓶,嘴里同时叨念“结发夫妻”四字。二是竟“破天荒”动情作诗:“夫妻同林鸟,怎该各异飞?劫后结发在,午夜情仍回。”
  “情节”四。1982年,父亲病逝,对儿女的临终遗言是:“我死后你们对母亲一定要孝顺,我们这个家,就是靠她一人救过来的。”最后又哽咽:“你们一定要为‘娘’(母亲)买个‘怀炉’,她天一凉就咳嗽不止,却一直舍不得花钱。”而那所谓的“怀炉”,就是个在铁皮盒内燃两根细炭的小匣,当时的市价也就两三元钱。

母亲古稀之年赴老家请回祖父遗像


  1983年,母亲召集我们几个儿女,说打算只身回湖北老家一趟。我们皆惊,都执意不允,说您体弱多病,又已72岁,肯定经不住舟车劳顿。没想到母亲竟发了平生极少发的脾气,说你们懂得什么?人生大事就这么几件,该做的就得做,不做临死也不得瞑目,我们只好默然。未料母亲又接着说出藏了半辈子的几桩心愿,一是她记得老家曾有一尊用窑火烧制的祖父瓷像,如仍能寻见,就一定将它请回。二是她必须往曾、贺两姓的后人家看看,以唯一在世的长辈人身份,对他们交代些什么。三是祭祖,往已故的先人墓前烧几片纸钱。四是她始终忘不了娘家村口那株可遮半亩烈日的老白果树,真想再在那树下念书、绣花、听老辈人讲古,真想在那树下再歇歇脚,却不知那树还在么?
  于是,母亲开始打点行装:买10斤红糖分为10包,又买下10包笋片,备作往亲人家时的见面礼。接着,我那从未见过面的、在川东石油钻探公司党委任职的、叫曾继祖的表哥亲赴湖南,助成了母亲的回乡之旅。
  半个月后,母亲由老家亲人送归,将祖父的瓷像放在儿女的面前。但见那瓷像高约两尺,宽约半尺,搁放近百年后仍色泽尚新,一摸还滑如轻绸。一看祖父的容颜,真个是道骨仙风,清俊儒雅,只不过多了几分历尽沧桑的疲惫感。
  没想到母亲竟打开话匣,如数家珍说起祖父的往事。一说他当年从日本回国后,曾为清末四川“保路运动”的主将,被总督赵尔丰悬赏五千大洋缉拿。二说他深得孙中山先生的器重,曾被其委任为“韶关军官训练团”教务主任,且孙先生逝世后,还曾为其守灵。最后母亲话锋一转,说今后若条件允许,要我们将父亲的遗诗编个册子,却又说“要拣情趣高的编,消沉的少选”。我不禁问为何,她说:“消沉的东西,往往代表因自己的坷坎发的牢骚,可这种牢骚往往不是出以公心,就是说并不是能以现在大多数人都过得好为标准,易惹麻烦。所以为你们能活得顺畅,不宜将那种情绪传给后人。”
  最后又似在发感慨,“中山先生有句话叫‘天下为公’,范仲淹有句话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人要有那样的境界,才属较高层次”。随后母亲再这样“啰嗦”:“其实你父亲的诗文比不上古人,之所以想弄它,主要是想为后人留个念想……”
曾玉梅古稀之年赴湖北探亲,途经岳阳时留影。后左为其二子贺绍武,右为其舅侄曾继祖

  1990年,母亲病逝,享年79岁。病危时不准儿女抬她去医院,说她这是走顺路,大道同归,你们又都穷,免得糟蹋钱。在那时我才悟懂母爱的深重,才悟懂“视死如归”这词。后来我们将她与父亲合葬,坟址是在华容县城北去约10里处的“二朗湖”荒丘……
  附注:贺公侠,1879年出生,原名贺大镜。1902年入北洋武备学堂。1908年东渡日本,参加刘静庵主持的日知会, 拜会孙中山后随日知会并入同盟会,并在振武军校学习两年。1911年5—6月领导发起已载入史册的“保路运动”,被官兵尊呼为“公侠”。1915年因反袁世凯称帝,曾同方声涛入狱8个月。1922年出任“韶關军官训练团”教务处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参谋长,授予中将军衔。1926年冬许崇智被蒋介石释去兵权逼走去沪后遂归隐回乡,以教蒙童为业。1927年为生活“勉任”鄂东镇守使,1928年病殁。
其他文献
“新时期”一词,大致是社会科学界尤其是党史界,对于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来历史时期的概括。延续多年,在官方和书面语言中至今还在用。  最早出现这个词,大概是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这个报告是1977年8月12日作的,1977年8月18日全会通过后发表的。在这个报告中,华国锋说:  “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结束,使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很多人认为,北宋的军事实力孱弱,与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有很大关系。可是北宋为什么不能建立这样一支骑兵部队呢?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为何供养马匹的能力,尚不及游牧民族?  答案就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令饲养牲畜变得昂贵。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手工业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这种繁荣必然带来许多规模巨大的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密度的提高,使未经改良的天然牧场变得稀少,牲畜只能在那些人工种植牧草的牧
2014年,唐浩明的长篇小说《曾国藩》成为“中纪委推荐干部阅读的56本书 ”之一。2011年,本刊曾刊载《与唐浩明对谈曾国藩》,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时隔3年,本刊有幸获得著名作家唐浩明与欧阳斌(历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围绕《曾国藩》进行的对话文稿,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唐浩明有关创作的思考,也带领我们第一次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为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曾国藩乃至近代湖南,提供了许
《后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末年,巴祗为扬州刺史,与客暗饮,不燃官烛。与此相类,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有位李姓京兆尹,为官清廉,纤尘不染。一日,灯下批阅文书,仆人送来家书,他即吹灭公用蜡烛,点燃自己的蜡烛。待读完家信,才又点燃公家蜡烛,继续办公。在一般人看来,在公家的烛光下读封家信,实在无伤廉洁,更算不得损公肥私,可这位京官,硬是不肯稍稍变通一下,迂得可以。  《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
在中國,诸葛亮用“空城计”退敌的故事妇孺皆知。一般人以为“空城计”是诸葛亮的专利,其实,考诸历史,“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首创,更不是他的专利。  最早记载设“空城计”是在春秋时期。《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楚令尹子元带领六百辆战车征伐郑国,进入郑国的桔柣之门,到达大路上的市场,悬挂的门没有放下,有个楚国人说话后退出。楚军令尹子元以为郑国守备力量雄厚,又听说诸侯正在出兵救郑,于是就偷偷在夜里退兵了。
在现实生活中,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吃斋”与“吃素”是一回事,因为大家到寺院里吃到的所谓“斋饭”都是素食的。然而,其实“吃斋”与“吃素”是两回事,因为“吃素”简单来说就是不吃一切诸如猪肉、鱼虾等荤菜,而“吃斋”则是佛教的术语,是一种佛教行为。  “吃斋”其实应该是“持斋”,因为对佛教来说,过午不食为“持斋”,而“持斋”对佛教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每位佛教徒都必须遵守的戒律。但由于“持”与“吃”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了汉代,有的地方甚至要一个月都吃冷食。《后汉书·左周黄列传》云:“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官府寒食禁火时,查得极为严格,常常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如果羽毛变焦,就犯了死罪。当然,不光是老百姓禁火,皇帝赐宴,也是冷菜冷食。唐·张籍在《寒食日内宴》中这样写道:“廊下御厨
[法新社新加坡8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马来亚、新加坡和婆罗洲的出口每年使这个国家得到成百万的美元。新加坡商人赵李诺(译音) 今天说: 他和中国每年进行200万马来亚币(66万7千美元) 的贸易, 进口缝纫机、自行车和自行车零件,这些东西在马来亚、新加坡和婆罗洲出售。  赵李诺说: 华侨爱国,都买中国货。他又说, 除此以外, 中国货的质量和日本出产的质量一样好。  (1957年3月11日《参考消息》
我怀着无限怀念的心情写下这篇往事。抗战前文化教育最发达的省当推浙江、江苏,但这两省在抗战时期先后都沦陷于日寇之手。这时,文教最发达的省当推曾出现过“曾左彭胡”四大名臣大儒的湖南省。  当时,湖南有75个县和一个省会长沙市。为便于管理,国民政府将其划为11个专署,每一个专署设一个专员及三四个科室。同时,每个公署设立不同专业的公立职业中专一所。此外,还设立了若干公立普通中学和护士学校。  当然,除了这
彩礼是聘娶婚嫁出现后中国传统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男方在婚约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彩礼在商周时期属于贵族婚姻制度“六礼”之一,秦汉时期,这种习俗在普通民众中流行起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最初,狩猎是生活的重心,婚姻也與此紧密相关,聘礼须用全鹿,后转变为鹿皮。逐渐地,鸟兽成为了聘礼的主要内容。后来,布帛成了聘礼的主角。据《诗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