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笔以其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有着大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堪称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练笔,高一、高二每天一篇,高三每周一篇,从不间断。我认为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感受生活
  
  学生初写练笔时,总想写最有意义的事,总以为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极为枯燥单调,很少有什么离奇的有意义的事发生。这样每天为练笔苦思冥想,痛苦不堪。
  我告诉学生换一种思维,不要刻意寻找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写,寻常小事先记下来。这样,转换视角,从找寻“高大完美”到“平凡琐碎”,学生的笔下流畅起来,见闻思感,无不入文。有位同学的练笔写的是妈妈的朋友上门推销保险,妈妈恰好有事不在家,只有我招待客人。我对推销保险特别反感,对客人异常冷淡,但这位阿姨似乎浑然不觉,一直等到11点半才无望离开。文章最后写道,这个阿姨脸皮真厚!
  这样的练笔在学生中占大多数,如果任其自然,作文就不能迈上新台阶。于是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对于上文提到的练笔,我在班上朗读后,启发学生用心去体会:那位阿姨为什么做保险推销员?这是一份很轻松很体面的工作吗?如果她是自己的妈妈,你会怎样想?修改后的文章,有了很大进步。其他同学也深受启发。他们知道寻常小事也蕴涵深意,就看你能否做有心人,给生活一份特别的关注。
  练笔,使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人和事,及时记录下来,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又为自己的作文积累了鲜活的素材。
  
  二.模仿文本
  
  写作技能的提高常常从模仿起步。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就一篇范文来说,无论是它的立意、构思,还是语言等方面,都可供学生模仿写作,而模仿又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一点一滴地有重点地选择模仿。每学期六篇或八篇大作文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仿写要求,而练笔以其灵活、轻便、训练量大的特点,可以尽情让学生练习写作技能。
  在有重点的、局部仿写的基础上,练笔也可以将习得的点滴知识、基本技能“聚集”起来,加以“组装”,使之融会贯通,由片段到成文。如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每叙述完一个事例,都有强烈的抒情议论来点明中心,可以让学生模仿其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练习作文。
  
  三.随文补白
  
  除了模仿文本的写作技巧,练笔还可以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发挥独特作用。
  课文中含蓄、简练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把简练的写具体,把含蓄的补充出来。例如,在教学萧乾的散文《枣核》时,有一节内容是“忆北海”。可以让学生写一段话,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再现当时的情景,两位老人在月下会说些什么?这样的练笔锻炼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绵长。在古诗的意境处练笔,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深刻理解,强化学生对诗中人物和古诗作者思想情感的体验,又可以锻炼想像能力,提高写作技能。例如:《山居秋暝》可以让学生想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想象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景色,展开练笔。《兵车行》品读“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所叙述的画面,展开练笔,加深对诗人感情的领悟。《雨霖铃》赏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想象诗人酒醒后,对着岸上的杨柳,天边的残月,思念意中人的情境。
  
  四.以写促读
  
  除了勤写练笔,我还要求学生在练笔本上每周摘抄或剪贴一篇美文,还要写出点评,以做到阅读的深化。这样做是想通过练笔,以写促读。
  为了借助练笔,促使学生广泛地阅读,我在练笔的命题上苦心经营。命题的练笔,要能为学生的阅读明确方向。为了完成练笔,他们自主阅读,广泛搜寻,筛选信息。写入文中也许只是少数,大部分知识都积淀在脑中储存起来。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疱丁解牛》的读后感,发现有一位同学写得特别好,问其缘故,原来动笔前查阅了有关庄子的大量资料。
  练笔的题材中,有一部分是读后感、评论类的。学生读了一部名著,看了一篇时文,心有所感,也写在练笔中。如评价某个文学形象,评论作家的写作技巧,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也可以用练笔的形式予以检查,如国庆长假,要求学生看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而这期间的练笔必须与书的内容有关。
  总之,由小到大,由简到繁,是作文的教学规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练笔确实是一种培养学生兴趣,提高作文能力的好办法。
  
  李天梅,安徽工业大学附中教师。
其他文献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的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它既是一种不用意志控制的定型的并自动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又是具有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心理需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特别是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今天,要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就需要努力培养学生养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其自身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成败。  2004年9月,我接任分流班班主任工作,学生是由高中培养班筛选后组成的,厌学、逃学、打架斗殴、赌博泡网吧等恶习无一不有,任课教师也有两个是聘任落选后重新上岗的,班主任工作难度很大。  一天,我正在备课时,一位任课老师气冲冲来到我面前,“啪”地一声扔下教本,向我嚷道:“胡老师,你们班课我不上了!一群什么东西!”我立刻意识
当今文坛散文以其独特的形式,在所有文学作品里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反映的问题大到人间大事,小到“我”之偶得。但不管怎样,每篇散文都会向读者表达一个思想主题。而读者特别是高中学生在把握散文的思想主题时却十分患难。许多有经验的学者已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多种方法。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种十分直观的方法:通过作品的中的重点语句来探索散文的主题。而这种语句必须与“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密切相关,甚至能充分
所谓“动动宾宾”式,即一单句有几个动词带几个宾语的语言现象。(作单句结构分析时,动词下划“—”,宾语下划“﹏”)先看下面的三个句子:  1、只要我们善于团结、教育和依靠工人和农民,我国就一定会要出现一个普遍高涨的爱国增产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4页)  2、研究教学改革,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宋仲鑫《新订中学教学语法释要》天津教育出版社)  3、在新形势下,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寻找规律,有发现,有创新。这一教学思想与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素质教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自由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行考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强、分值加大,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广的思维空间。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
创新是潮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事业一直就在创新中前进着。现在人们把“创新”喊得响一点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空喊创新,更不能一说创新就对原有的全盘否定,这样做是不妥帖的。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为例,你不能一提创新就否定过去讲过的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谋篇等等。作文写作行文基本规则、基本要素等,就像是理科的公式、定义一样,是解题必不可少的凭借依据。老师布置作文时所要求的“
在创办人民满意的理想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在此笔者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点肤浅的认识,并简要介绍一下本校所进行的实践。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
我们一群人  陆陆续续聚集到江边  在一个矶头上祭奠先人  平静的江面  浪头突然就涌起来了  过后舅舅说  当时他正在祭告舅母  我来看你了  就出现了浪头翻滚的场景  舅舅托她照顾  他的父亲母亲也就是我的外公外婆  他没有说  让舅母也照顾一下我的父亲  我一想也对头  父亲一辈子好闯荡  现在没有一块墓地需要他困守  他是逆流而上回了重庆老家  还是在大海上到处游荡  我想他都不会再守在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味和文学涵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写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语文能力,它不仅能体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展示学生内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点,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它是学生作为“人”之个体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字外化显现。“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作文教学闪耀出人文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