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和经济是社会进步的两项重要指标,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会给对方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以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心,对我国环境和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几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协调 循环经济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显现,激发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如何平衡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各个城市和地区面临的主要任务。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零排放、绿色经济等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利用科学发展观发展我国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核心要求。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1.涵义。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指环境与经济两个子系统内的各组成要素间,按特定的数量和结构组成有机整体,通过二者的有效运转,实现经济水平提升,并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承受范围之内,以维护人们的生存环境。在整个系统中,环境与经济处于同等地位,并且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不仅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还能为改善环境提供物质基础;而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性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四方面的特性:结构协调性、层次协调性、空间协调性和时间协调性。结构方面是指环境与经济的组成要素要协调一致,配合得当;层次上是指二者在大系统中处于同等层次;空间方面是指协调发展应与区域特点相结合;时间方面则指协调发展的实现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等;二者之间由不协调到协调,再有协调到不协调最后到协调是多个周期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周期都需要一段时间。
三、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产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换取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自然资源不断消耗,一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已经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如煤矿资源、石油资源、水体资源、金属矿产资源等;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还给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行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使很多野生动植物品种减少,还危及人的身体健康。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督查,不断有人炒作所谓的“环保停产影响经济发展”。对此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环保行动中受到冲击的,往往是那些靠牺牲“环境容量”才能盈利的企业。而以污染换取GDP的做法,不可持续,必须摒弃。
生态保护的红线是不可逾越的底线,经济发展不能成为污染环境的“免死金牌”。环保措施必须是刚性的,不能选择性、妥协性执法,更不能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给个别企业“开后门”的情况。铁腕执法固然会带来阵痛,但从长远来看,恰是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
2.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是生产力要素之一,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生产是经济体系和自然生态体系联系的桥梁,同时受二者的制约。只有科学利用生态规律发展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会给经济和人类生存带来损失,还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环保治理能力还有提升空间。不顾环境容量的招商引资行为时有发生,“一刀切”应付督查或与督查组玩“猫捉老鼠”游戏的情况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对此,环保部门已经明确:既要反对疏于管理纵容污染的不作为,又要反对平时不作为、督查前粗暴处理的滥作为。
3.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3.1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靠停止经济发展来维持,而经济的发展也不可用破坏环境换取短期利益,只有坚持双向并举,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可从按照以下原则处理二者的关系:(1)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考虑保护生态环境,使二者协调发展;(2)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设定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速度受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制约,若超出资源的承受能力,就会对给环境带来沉重压力;(3)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科技的进步能缓解资源浪费问题,先进的管理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3.2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途径。就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而言,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主要依靠五种路径实现,分别为发展知识型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树立科学发展观。现以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以智力为依托,核心产业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具有无限性、增值性和非物质性,不需要依靠大量资源的消耗而发展,因此符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循环经济:在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组成的系统内,将传统的经济活動由依靠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转为依靠资源循环的发展方式。该类型经济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污染排放量少,甚至能实现零排放,而不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依靠人们转变生产观、消费观、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探索科学的发展路径。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是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各地各部门在环保问题上一定要算长远账、整体账。且不说加强执法本身会培育出一个巨大的环保市场,也不说环境改善有助于减少全社会的健康支出,单在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环保已经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一些高污染产能被淘汰,部分工业品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节能减排投入高、工艺先进的企业感慨迎来了春天。在区分先进和落后产能方面,环境影响是最公平的标尺。
发展是硬道理,但置环境于不顾地“硬发展”就没道理。在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面前,地方政府需要保持应有的定力,挤掉粗放发展的水分,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深入开展环保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实绩,去击破“环保冲击实体经济”的伪命题。
许多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并非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而“非污染不能生产”,而是在环保约束下的生产会加大成本、减少利润。但是,这其中的问题却正在于,企业压缩环保成本所增加的利润,会顺理成章且合法地揣进投资者的腰包;而其压缩的环保成本所产生的污染后果,则肯定不会由投资者“独享”,而无可避免地为公众所“共享”。
许多投资者,在投资预算之时,根本就没有将环保约束考虑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中,似乎污染就是实体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应然后果。而各地在环保约束方面非依法律的松紧不一,不仅给了投资者节约环保成本的可乘之机,更给了环保约束松弛的地方以更加松弛的动力,从而将环保约束紧的“良币”排除在投资者考虑的范围之外。
这样就造成了污染企业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还理直气壮的现象。一些污染企业,不思整改,一遇环保动真格,就撒泼耍赖,威胁撤资关厂,以停工戕害实体经济发展为由,要挟环保部门。这样的污染企业,停工就停工吧;这样的实体经济,不发展就发展吧。这样的污染企业,这样的实体经济,其所造成的污染后果,治理起来,将花费比公众和社会从其发展中所得“红利”多得多的成本,不仅得不偿失,而且还贻害发展观念、道德标准。
四、结语
环境与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类关注的话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就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来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经济发展可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但环境问题对提升国民的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积极探索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梁启东. 沈阳经济区经济空间特征与一体化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连冬. 辽宁省环境效率时空差异分析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协调 循环经济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显现,激发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如何平衡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各个城市和地区面临的主要任务。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零排放、绿色经济等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利用科学发展观发展我国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核心要求。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1.涵义。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指环境与经济两个子系统内的各组成要素间,按特定的数量和结构组成有机整体,通过二者的有效运转,实现经济水平提升,并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承受范围之内,以维护人们的生存环境。在整个系统中,环境与经济处于同等地位,并且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不仅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还能为改善环境提供物质基础;而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性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四方面的特性:结构协调性、层次协调性、空间协调性和时间协调性。结构方面是指环境与经济的组成要素要协调一致,配合得当;层次上是指二者在大系统中处于同等层次;空间方面是指协调发展应与区域特点相结合;时间方面则指协调发展的实现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等;二者之间由不协调到协调,再有协调到不协调最后到协调是多个周期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周期都需要一段时间。
三、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产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换取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自然资源不断消耗,一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已经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如煤矿资源、石油资源、水体资源、金属矿产资源等;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还给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行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使很多野生动植物品种减少,还危及人的身体健康。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督查,不断有人炒作所谓的“环保停产影响经济发展”。对此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环保行动中受到冲击的,往往是那些靠牺牲“环境容量”才能盈利的企业。而以污染换取GDP的做法,不可持续,必须摒弃。
生态保护的红线是不可逾越的底线,经济发展不能成为污染环境的“免死金牌”。环保措施必须是刚性的,不能选择性、妥协性执法,更不能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给个别企业“开后门”的情况。铁腕执法固然会带来阵痛,但从长远来看,恰是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
2.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是生产力要素之一,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生产是经济体系和自然生态体系联系的桥梁,同时受二者的制约。只有科学利用生态规律发展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会给经济和人类生存带来损失,还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环保治理能力还有提升空间。不顾环境容量的招商引资行为时有发生,“一刀切”应付督查或与督查组玩“猫捉老鼠”游戏的情况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对此,环保部门已经明确:既要反对疏于管理纵容污染的不作为,又要反对平时不作为、督查前粗暴处理的滥作为。
3.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3.1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靠停止经济发展来维持,而经济的发展也不可用破坏环境换取短期利益,只有坚持双向并举,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可从按照以下原则处理二者的关系:(1)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考虑保护生态环境,使二者协调发展;(2)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设定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速度受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制约,若超出资源的承受能力,就会对给环境带来沉重压力;(3)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科技的进步能缓解资源浪费问题,先进的管理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3.2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途径。就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而言,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主要依靠五种路径实现,分别为发展知识型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树立科学发展观。现以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以智力为依托,核心产业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具有无限性、增值性和非物质性,不需要依靠大量资源的消耗而发展,因此符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循环经济:在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组成的系统内,将传统的经济活動由依靠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转为依靠资源循环的发展方式。该类型经济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污染排放量少,甚至能实现零排放,而不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依靠人们转变生产观、消费观、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探索科学的发展路径。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是新发展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各地各部门在环保问题上一定要算长远账、整体账。且不说加强执法本身会培育出一个巨大的环保市场,也不说环境改善有助于减少全社会的健康支出,单在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环保已经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一些高污染产能被淘汰,部分工业品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节能减排投入高、工艺先进的企业感慨迎来了春天。在区分先进和落后产能方面,环境影响是最公平的标尺。
发展是硬道理,但置环境于不顾地“硬发展”就没道理。在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面前,地方政府需要保持应有的定力,挤掉粗放发展的水分,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深入开展环保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实绩,去击破“环保冲击实体经济”的伪命题。
许多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并非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而“非污染不能生产”,而是在环保约束下的生产会加大成本、减少利润。但是,这其中的问题却正在于,企业压缩环保成本所增加的利润,会顺理成章且合法地揣进投资者的腰包;而其压缩的环保成本所产生的污染后果,则肯定不会由投资者“独享”,而无可避免地为公众所“共享”。
许多投资者,在投资预算之时,根本就没有将环保约束考虑在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中,似乎污染就是实体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应然后果。而各地在环保约束方面非依法律的松紧不一,不仅给了投资者节约环保成本的可乘之机,更给了环保约束松弛的地方以更加松弛的动力,从而将环保约束紧的“良币”排除在投资者考虑的范围之外。
这样就造成了污染企业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还理直气壮的现象。一些污染企业,不思整改,一遇环保动真格,就撒泼耍赖,威胁撤资关厂,以停工戕害实体经济发展为由,要挟环保部门。这样的污染企业,停工就停工吧;这样的实体经济,不发展就发展吧。这样的污染企业,这样的实体经济,其所造成的污染后果,治理起来,将花费比公众和社会从其发展中所得“红利”多得多的成本,不仅得不偿失,而且还贻害发展观念、道德标准。
四、结语
环境与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类关注的话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就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来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经济发展可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但环境问题对提升国民的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积极探索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梁启东. 沈阳经济区经济空间特征与一体化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连冬. 辽宁省环境效率时空差异分析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