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车马婚俗的前世今生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山笔会期间,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次活动丰富多彩,与会者还观看了龙坪民俗表演。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节目是《拦车马》。一群轿夫在悠扬的唢呐声中,把一顶红轿颠颠晃晃地抬上舞台。道士手舞桃木剑,在轿子前后左右劈砍,口中念念有词,掐破白公鸡冠子,鸡血洒在轿子四角,又将白公鸡扔过轿顶,轿子即被抬下舞台。节目虽短,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拦车马是龙坪一带古老的婚俗,相传起源于楚文王。众所周知,楚文王有三大爱好,一是玩狗子,二是打猎,三是爱美人儿。妫本是息候夫人,蔡国君纠缠妫不休,息候求助于楚文王,楚文王见妫美貌惊人,就灭蔡吞息,掠妫为楚夫人,后人称妫为桃花夫人,可见楚文王是一个十足的好色之君。传说楚文王在巡征途中见到一顶马拉花轿,硬要上前去看看新娘,就把马拉花轿拦下来,一睹新娘的芳容,这便是拦车马的来历。
  拦车马的婚礼习俗,主要流行在荆山以南的沮水流域和长江以南的巴地。楚文王继位后首先发动征伐巴的战争,巴人以虎为图腾,认为是虎的后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楚国差一点被巴人灭掉,所以,直到现在,沮水流域一带楚人把老虎叫老巴子,这是镌刻在楚民族的心里阴影。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楚人怀恨巴国在心,报仇战争不断,巴人最终被楚人赶进大山。楚人把居住在山里人,叫“山巴佬”,含有轻蔑的意思。楚、巴在长期的战争中,文化得到了交流,相互渗透,直到今天,巴地的风俗,尤其是服饰,与长江以北的沮水流域保持着高度相似,拦车马便是其中之一。千百年来,拦车马在荆山沮水流域,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加工、改造、丰富,逐渐演变成固定的婚俗形式。
  新娘出嫁,路途遥远,由于坐轿,一路颠簸,造成新娘呕吐不止。当时人们无法解释晕轿的现象,巫师就站出来。把新娘晕轿解释为新娘逝去的老辈子亡灵,舍不得新娘出嫁,缠绕相送,或跟着打热闹造成的。如同民间常说的发烧头疼,是死去的老辈子的亡灵在亲热,或是在重大节日忽略了给老辈子上坟烧纸,亡灵摸头暗示提醒等造成的。这些亡灵一旦随新娘进入新郎的家里,就会带来灾难,所以必须在场子外,巫师以驱邪的方式进行拦截,给新郎新娘以吉祥。
  晕轿呕吐,相当于坐车晕车,过河晕桥。晕桥,当地人视为水鬼勾魂,只要向水里撒些硬币,说些祷告之辞,就可买通水鬼,避免落水丧命。拦车马与向水里撒硬币避灾,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拦车马以隆重的仪式上演,把婚嫁装饰得神秘诡谲。
  古人的有些说法和做法,现在看来十分可笑,但在古代,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往往借助巫、道玄妙之说。巫的功能有两种,一是治病,二是驱邪。保康属于楚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巫风盛行,所以,拦车马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一直漫延于今。秦汉以降,巫逐渐失去地位,道教挤相加入,又融入了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最终形成了集巫、道、儒为一体的多元文化。拦车马的演变,有着清晰的历史痕迹,我们从道具中可以发现,“桃木剑”这是楚人的痕迹,楚人把桃木视为驱邪之物,《史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篳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驱鬼辟邪,乃是国家大事。在秤杆上包着黑布,当地人叫做黑面包公,秤砣是权的象征,以示断案公正,铁面无私,斩恶务尽。这说明拦车马在宋代以后进行了完善加强。
  婚礼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楚人以繁文缛节,不厌其烦而著名,程序就十分细致,男女双方定亲后,首先是新娘新郎到双方老辈子坟前烧纸禀告,然后男方到女方家改口,接下来新娘扯脸、画眉、梳妆、穿嫁衣,道士敬五方神圣、撒佛水、镇四方,发亲、上轿、起轿、运轿,一路三眼铳压阵,高潮部分就是拦车马。
  当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道士就手持桃木剑拦住轿子,新郎迎新娘下轿,双双向逝去的先辈叩头禀告。道士用四言八句简单赞颂新娘,重点要求女方孝敬公婆,恪守妇道,新娘来到新郎家,请新娘逝去的老辈子放心,男方不会怠慢新娘。道士本来和颜悦色,此时立马转为声色俱厉,拿起照妖镜,举起桃木令牌,重砸桌案,掐破白公鸡鸡冠血,洒在轿子四周,随即从轿顶扔过去,口念:“白鸡黑狗,鬼魂绕路走”,“雄鸡一唱,大鬼小鬼避让,不听劝的,休怪桃木令牌,砸你身上!男家车马来相迎,女家车马请回程。”这时,男方把轿子收拾停当,置于一旁。接着新娘下轿,过火盆、拜堂、抢果盘、入洞房、喝交杯茶。一桩婚礼仪式就此结束。
  拦车马从表面看带有迷信色彩,究其内容实质,乃是在维护妇女地位,为妇女疾呼不平,鞭笞邪恶,稳定和谐家庭,无疑是优秀灿烂的文化遗产。
  龙坪镇党委书记张东林兴致勃勃地告诉大家,拦车马这个古旧的民俗节目在新时代赋予了崭新的文化内涵,深受游客喜欢,成为龙坪镇一张文化名片。张书记还说,龙坪镇地处高山,是一座民间文化的宝库,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亟待挖掘,推陈出新,不久会端出来更多更美的文化美餐。
  宋进潮,作家,现居湖北保康。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冯德英的《迎春花》是一部被历史河流淹没的作品,但其冲破了当时的历史局限,给我们塑造了很多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设置等地方依然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文通过对被遮蔽的红色经典《迎春花》中另类人物的描写、成功塑造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其自身所隐藏的独特审美蕴藉。   关键词:《迎春花》 另类人物 故事情节  《迎春花》是冯德英继《苦菜花》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写完
高山文学笔会的第一天下午,车从龙坪的南顶草原蜿蜒而下,行驶数里,忽然拐进右侧一条刚修不久的土石路。车身如摇曳的小舟,忽左忽右,甚是颠簸。一路乌溜溜柏油路带来那种舒适感觉,荡然无存,车轮压在石土路上发出咯嘣咯嘣的脆响,我们也一阵手慌脚乱。坐在我身边的郝姐,一手紧抓着前排座椅背靠,另一手紧抱着睡熟的小杨杨,他才七八个月大,还好,小杨杨好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一样,微微闭着双眼,小脸蛋红红的。  车慢如牛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教师进行解读教材、设计技术课堂教育教学、开展考试系统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针对目前语文元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正确把握统一教材的编写意图,使语文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扎根。   关键词:语文要素 教学问题 教学对策  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备要素,语文要素是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以语文学习要素为主
公路以里,是老李家的小院。屋后青山,院儿里绿树,一座老式民舍几乎“化”在了里面。难怪无数次往返此路,丝毫不知有这样一个所在。  端午前夕,著名作家晓苏一行受邀,要和保康本乡本地的作家们会面,谈谈创作,也到乡村走走看看,一拨人就从四下聚集到了“襄阳屋脊”——龙坪。  到龙坪,那棵据考足有1300年树龄的巨大榉树是要看的,保康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大水原始森林是要看的,聚龙山八方波涛般远山奇景是要看的,南顶
期刊
一  龙坪是个好地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龙坪这个地方的好,很大程度上却又是因“反”而好。到龙坪次数多了,情况了解得比较全面了,便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反”是龙坪一大特色,一大亮点,这里角角落落都体现着“反”,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反”。“反”字简直如水,如乳,无孔不入地渗透滋润着龙坪,使其具备了一种其他地方无法拥有的独特韵味。可以这么说,没有“反”,龙坪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反”,龙坪就不可
期刊
内容摘要:20世纪40年代,钱歌川海外归国,从都市中“出走”,流寓西南6年,身份的交织,一方面激起他沉睡的文人济世灵魂,另一面从个人气质中定位的“闲人”约束着他成为完全的革命者,多重苦闷纠缠于身,也成就了钱氏西南流寓创作的灵肉撕裂,意外成为中国现代文人创作的亮点。   关键词:钱歌川 文人济世 闲人 灵肉撕裂  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大概能够给现代知识分子画像:“五四”时期的启蒙者、20世纪30年代
内容摘要: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比作一道弯曲的河流,认为它的变迁是“言志派”与“载道派”两种潮流的不断起伏。这种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当作是非此即彼的带有世代主义观念的文学史观,同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提到的世代主义的文学史观不谋而合。结合韦勒克对于世代主义的批评,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认识这种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文学内部的理论问题、文学批评的标准和认识文学史仍有启示意
内容摘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教师将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的一种框架。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但当前语文教师的知识集中于学科教学内容,单纯为了在语文学科中使用技术而使用,此做法并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亟待更新。本研究为了促进语文教育信息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提出培养语文教师TPACK能力的三大策略,即示范技术的使用、重新架构教
初夏,龙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车子沿着蜿蜒曲折的柏油公路一路前行,透过车窗向外眺望,群山连绵,满目苍翠,阡陌交错,炊烟袅袅,一派祥和的景象。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高楼的压力,有的只是乡村生活的恬适和安宁。车子行驶到聚龙山下,在一个岔路口开进乡间小道,不远处即是朱砂村。  村庄不大,村道宽阔,树木丛生,花草摇曳,屋舍散落在山麓下。路边田野里,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地里整畦挖穴,挥锄铲草。唐代诗
期刊
在我小时候,姑姑在龙坪镇大水林场工作。有年春节,她带回了一些板栗给我吃,板栗特别的香糯。我问她,怎么这么好吃呀?姑姑说,这是大水的板栗嘛!第一次听到龙坪、大水这几个名字时,我的脑海瞬间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条大河汹涌奔腾,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光芒四射,非常美丽!于是,我央求姑姑带我去龙坪看大水,没想到姑姑听了我的话却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姑姑并没有带我去龙坪,反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