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作文”中发展学生习作素养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习作”,就是“学习写作”。“核心素养”时代,习作不应成为“应景式盆景”,而应成为自然生长的绿植。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应成为学生习作的自然生态。对小学生来说,写作是一种启蒙,是勇敢地拿起笔进行表达。要允许学生冲破章法、形式等外在因素,将内容置于创作的“王者”地位。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让习作成为学生“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表达。
  一、解套:以“兴趣”为先导
  传统习作教学有过度的要求,让学生写作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将传统习作概括为六个“应”,即应题、应体、应命、应法、应套和应试。这六个“应”,犹如六座大山,让学生疲于应付。“真作文”要求教师为学生写作解套,将学生从各种写作桎梏中解放出來。以“趣”为先导,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习作之“乐”。
  对学生来说,“兴趣重于黄金”。将兴趣置于习作教学首位,关键是要让学生找寻到创作“兴奋点”,即学生的熟悉生活,找寻到创作“趣味点”,即发现写作快乐、幸福,找寻到创作“增长点”,即期待下一次还要这样创作等。比如,苏教版四上“习作2”,要求学生写自己长处和本领。这种要求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而只能让学生脱离实际,用“虚情假我”来装点自己。真作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不对学生写作设置条框,而是让学生积极表达自我。惟其如此,才能彰显出学生个性。这里,学生既可彰显自我,也可剖析自我、反思自我。有学生写《我的自画像》,里面有一段写自己的“馋”,就刻画得惟妙惟肖。“你可别看我长得瘦瘦的,可是个地道的吃货。一放学回家,我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老是要往嘴里塞东西,蛋黄派、薯片、饼干、辣条等。就连弹钢琴时,也要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往嘴里塞上一片。你们有好吃的东西,千万别让我看见哦!”这段话,尽管没有正能量,但却将儿童的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试想,如果教师非要学生进行崇高立意,用类似于“八股”成规的陋习规约学生,学生就只能模仿套袭、拼凑组合了,哪里来灵动、真实?
  二、随性:以“表达”为路径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蓄积学生写作动能,让学生喷薄出“我要写”的冲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感受、体验生活。但问题是,学生有时并不缺体验,只是不会将体验进行表达。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不能表达,关键在于学生缺乏一种“率性”,就是随性写作、真实写作。正如宋人谢枋得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 —— 由粗入细、由俗入雅……”(《文章轨范》)。也如北宋散文大家欧阳修所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 ”(《与渑 池徐 宰 》)。
  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感。苏教版五上“习作2”,教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写一种动物。其实,不管学生写什么动物,关键是将动物写“活”。对学生而言,鸡、鸭、猫、狗等都非常熟悉,但也正因为熟悉,反而难写出新意。为此,笔者鼓励学生写常见动物,让学生展开相关主题阅读,如沈石溪、老舍、丰子恺、西顿等名家名篇,要求学生关注动物外形、动作,将学生无意阅读提升为有意关注,为表达积淀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这些动物。学生有了充分准备,就能放胆写文,他们不拘一格,撰写出生动文本。如一位学生写狗:《我的笨笨》,开头一段就显现出细腻:“我家有一只狗,给它取名为‘笨笨’,它有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像两颗熟透了的葡萄。鼻子每天都湿漉漉的,是一个典型的鼻涕虫。一双灵敏的耳朵整天竖得老高,显出一副机警的样子,像是随之准备战斗的小战士。”正是由于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规矩,跳出藩篱,学生才能大胆写作,写出了有意思的“放胆文”。
  三、交流:以“共享”为平台
  对学生来说,真正的写作动力来自于认同。当学生文本被同学、老师或家长点赞时,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写作动力。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做事的动机之一就是渴望伟大。”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培育学生“渴望伟大”的种子,增强学生写作自信,促进学生写作自悟。为此,笔者在习作教学中创设了“习作共享”平台,让学生习作得以分享。在习作交流、对话中悄然提升学生习作素养。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的后作文时代,笔者运用微信群、QQ群等,引导学生自主写作。比如苏教版三下“习作5”,教材要求写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还了解得相当少,如果草率让学生写作,往往干巴巴,他们会陷入“失语”或“无语”状态。为此,笔者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资料,将之发布到班级微信平台上,包括端午节的时间、起源、传说、习俗以及流行地区等。以“端午节习俗”为例,学生在交流中整理出这些习俗,悬菖蒲、挂白艾、包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系彩绳等,真让我们大开眼界、茅塞顿开。围绕着一个个习俗,学生在写作时文思如涌,并且油然而生出对祖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主动介入、适时指导。这样的写作过程,从根本上重塑着学生写作观:原来写作是如此地“有意思”。
  “真作文”立足于学生的生命,试图还原学生生命表现,皈依学生生命原点。“真作文”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在习作中的大胆表达、真实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体验到写作乐趣、写作幸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干预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0 月在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44 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古典文本进行创编,旨在提升小学语文的文化品位,引领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品味与感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经典名著的语言生动形象、凝练简洁,这正是名著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所在。  一、还原直接删除的语言,拓展语言的积淀  因为经典名著中的文本篇幅都相对较长,语言也超越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因此,在编入教材时,编者都对古典文本进行了必要的删减与压缩。这种删减与压
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坚持贯彻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引入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现代教学手段,打造高品质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语文教学的目标。以下是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构建高效课堂提出的几点认识和看法,仅供参考。  一、创设教学情境,做好精彩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渲染气
目的对本院心内科房颤患者临床抗凝治疗的效果评估和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因心房颤动而到本院心内科就诊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华法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最后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死亡2例、脑卒中4例、脑血栓3例,对照组死亡7例,脑卒中8例、脑血栓9例。观察组患者不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的见解等超出了教师课前的预设。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情变化,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抓住“节外生枝”的新生成,重组教学,因势利导,使之成为新的教學资源。  从小学语文课堂现状看,一部分教师关注的是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流程是否流畅……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提问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含糊带过,课后还埋怨学生“节外生枝”。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将“节外生
路演推介作为推动证券发行的手段,对于强化信息披露、保障证券投资人利益、稳定证券市场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民法视野中,路演推介本身并不包含内容明确的订约意思表示,仅
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实践中,移植改编中国传统乐曲,是作曲家们为钢琴这件“洋乐器”寻求民族气质的首选途径。最早的尝试可追溯到清朝的康熙皇帝,他曾向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