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习作”,就是“学习写作”。“核心素养”时代,习作不应成为“应景式盆景”,而应成为自然生长的绿植。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应成为学生习作的自然生态。对小学生来说,写作是一种启蒙,是勇敢地拿起笔进行表达。要允许学生冲破章法、形式等外在因素,将内容置于创作的“王者”地位。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让习作成为学生“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表达。
一、解套:以“兴趣”为先导
传统习作教学有过度的要求,让学生写作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将传统习作概括为六个“应”,即应题、应体、应命、应法、应套和应试。这六个“应”,犹如六座大山,让学生疲于应付。“真作文”要求教师为学生写作解套,将学生从各种写作桎梏中解放出來。以“趣”为先导,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习作之“乐”。
对学生来说,“兴趣重于黄金”。将兴趣置于习作教学首位,关键是要让学生找寻到创作“兴奋点”,即学生的熟悉生活,找寻到创作“趣味点”,即发现写作快乐、幸福,找寻到创作“增长点”,即期待下一次还要这样创作等。比如,苏教版四上“习作2”,要求学生写自己长处和本领。这种要求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而只能让学生脱离实际,用“虚情假我”来装点自己。真作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不对学生写作设置条框,而是让学生积极表达自我。惟其如此,才能彰显出学生个性。这里,学生既可彰显自我,也可剖析自我、反思自我。有学生写《我的自画像》,里面有一段写自己的“馋”,就刻画得惟妙惟肖。“你可别看我长得瘦瘦的,可是个地道的吃货。一放学回家,我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老是要往嘴里塞东西,蛋黄派、薯片、饼干、辣条等。就连弹钢琴时,也要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往嘴里塞上一片。你们有好吃的东西,千万别让我看见哦!”这段话,尽管没有正能量,但却将儿童的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试想,如果教师非要学生进行崇高立意,用类似于“八股”成规的陋习规约学生,学生就只能模仿套袭、拼凑组合了,哪里来灵动、真实?
二、随性:以“表达”为路径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蓄积学生写作动能,让学生喷薄出“我要写”的冲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感受、体验生活。但问题是,学生有时并不缺体验,只是不会将体验进行表达。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不能表达,关键在于学生缺乏一种“率性”,就是随性写作、真实写作。正如宋人谢枋得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 —— 由粗入细、由俗入雅……”(《文章轨范》)。也如北宋散文大家欧阳修所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 ”(《与渑 池徐 宰 》)。
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感。苏教版五上“习作2”,教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写一种动物。其实,不管学生写什么动物,关键是将动物写“活”。对学生而言,鸡、鸭、猫、狗等都非常熟悉,但也正因为熟悉,反而难写出新意。为此,笔者鼓励学生写常见动物,让学生展开相关主题阅读,如沈石溪、老舍、丰子恺、西顿等名家名篇,要求学生关注动物外形、动作,将学生无意阅读提升为有意关注,为表达积淀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这些动物。学生有了充分准备,就能放胆写文,他们不拘一格,撰写出生动文本。如一位学生写狗:《我的笨笨》,开头一段就显现出细腻:“我家有一只狗,给它取名为‘笨笨’,它有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像两颗熟透了的葡萄。鼻子每天都湿漉漉的,是一个典型的鼻涕虫。一双灵敏的耳朵整天竖得老高,显出一副机警的样子,像是随之准备战斗的小战士。”正是由于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规矩,跳出藩篱,学生才能大胆写作,写出了有意思的“放胆文”。
三、交流:以“共享”为平台
对学生来说,真正的写作动力来自于认同。当学生文本被同学、老师或家长点赞时,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写作动力。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做事的动机之一就是渴望伟大。”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培育学生“渴望伟大”的种子,增强学生写作自信,促进学生写作自悟。为此,笔者在习作教学中创设了“习作共享”平台,让学生习作得以分享。在习作交流、对话中悄然提升学生习作素养。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的后作文时代,笔者运用微信群、QQ群等,引导学生自主写作。比如苏教版三下“习作5”,教材要求写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还了解得相当少,如果草率让学生写作,往往干巴巴,他们会陷入“失语”或“无语”状态。为此,笔者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资料,将之发布到班级微信平台上,包括端午节的时间、起源、传说、习俗以及流行地区等。以“端午节习俗”为例,学生在交流中整理出这些习俗,悬菖蒲、挂白艾、包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系彩绳等,真让我们大开眼界、茅塞顿开。围绕着一个个习俗,学生在写作时文思如涌,并且油然而生出对祖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主动介入、适时指导。这样的写作过程,从根本上重塑着学生写作观:原来写作是如此地“有意思”。
“真作文”立足于学生的生命,试图还原学生生命表现,皈依学生生命原点。“真作文”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在习作中的大胆表达、真实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体验到写作乐趣、写作幸福。
一、解套:以“兴趣”为先导
传统习作教学有过度的要求,让学生写作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将传统习作概括为六个“应”,即应题、应体、应命、应法、应套和应试。这六个“应”,犹如六座大山,让学生疲于应付。“真作文”要求教师为学生写作解套,将学生从各种写作桎梏中解放出來。以“趣”为先导,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习作之“乐”。
对学生来说,“兴趣重于黄金”。将兴趣置于习作教学首位,关键是要让学生找寻到创作“兴奋点”,即学生的熟悉生活,找寻到创作“趣味点”,即发现写作快乐、幸福,找寻到创作“增长点”,即期待下一次还要这样创作等。比如,苏教版四上“习作2”,要求学生写自己长处和本领。这种要求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而只能让学生脱离实际,用“虚情假我”来装点自己。真作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不对学生写作设置条框,而是让学生积极表达自我。惟其如此,才能彰显出学生个性。这里,学生既可彰显自我,也可剖析自我、反思自我。有学生写《我的自画像》,里面有一段写自己的“馋”,就刻画得惟妙惟肖。“你可别看我长得瘦瘦的,可是个地道的吃货。一放学回家,我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老是要往嘴里塞东西,蛋黄派、薯片、饼干、辣条等。就连弹钢琴时,也要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往嘴里塞上一片。你们有好吃的东西,千万别让我看见哦!”这段话,尽管没有正能量,但却将儿童的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试想,如果教师非要学生进行崇高立意,用类似于“八股”成规的陋习规约学生,学生就只能模仿套袭、拼凑组合了,哪里来灵动、真实?
二、随性:以“表达”为路径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蓄积学生写作动能,让学生喷薄出“我要写”的冲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感受、体验生活。但问题是,学生有时并不缺体验,只是不会将体验进行表达。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不能表达,关键在于学生缺乏一种“率性”,就是随性写作、真实写作。正如宋人谢枋得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 —— 由粗入细、由俗入雅……”(《文章轨范》)。也如北宋散文大家欧阳修所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 ”(《与渑 池徐 宰 》)。
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感。苏教版五上“习作2”,教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写一种动物。其实,不管学生写什么动物,关键是将动物写“活”。对学生而言,鸡、鸭、猫、狗等都非常熟悉,但也正因为熟悉,反而难写出新意。为此,笔者鼓励学生写常见动物,让学生展开相关主题阅读,如沈石溪、老舍、丰子恺、西顿等名家名篇,要求学生关注动物外形、动作,将学生无意阅读提升为有意关注,为表达积淀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这些动物。学生有了充分准备,就能放胆写文,他们不拘一格,撰写出生动文本。如一位学生写狗:《我的笨笨》,开头一段就显现出细腻:“我家有一只狗,给它取名为‘笨笨’,它有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像两颗熟透了的葡萄。鼻子每天都湿漉漉的,是一个典型的鼻涕虫。一双灵敏的耳朵整天竖得老高,显出一副机警的样子,像是随之准备战斗的小战士。”正是由于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规矩,跳出藩篱,学生才能大胆写作,写出了有意思的“放胆文”。
三、交流:以“共享”为平台
对学生来说,真正的写作动力来自于认同。当学生文本被同学、老师或家长点赞时,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写作动力。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做事的动机之一就是渴望伟大。”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培育学生“渴望伟大”的种子,增强学生写作自信,促进学生写作自悟。为此,笔者在习作教学中创设了“习作共享”平台,让学生习作得以分享。在习作交流、对话中悄然提升学生习作素养。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的后作文时代,笔者运用微信群、QQ群等,引导学生自主写作。比如苏教版三下“习作5”,教材要求写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还了解得相当少,如果草率让学生写作,往往干巴巴,他们会陷入“失语”或“无语”状态。为此,笔者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资料,将之发布到班级微信平台上,包括端午节的时间、起源、传说、习俗以及流行地区等。以“端午节习俗”为例,学生在交流中整理出这些习俗,悬菖蒲、挂白艾、包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系彩绳等,真让我们大开眼界、茅塞顿开。围绕着一个个习俗,学生在写作时文思如涌,并且油然而生出对祖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要主动介入、适时指导。这样的写作过程,从根本上重塑着学生写作观:原来写作是如此地“有意思”。
“真作文”立足于学生的生命,试图还原学生生命表现,皈依学生生命原点。“真作文”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在习作中的大胆表达、真实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体验到写作乐趣、写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