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奈达的翻译目的和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出发阐述软新闻翻译目的,进而通过例句分析来说明应该用何种翻译手法应对各种翻译情况
【关键词】软新闻 翻译 目的论 奈达的理论
新闻事业是反应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新闻翻译对于现在愈演愈烈的国际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新闻翻译是应用翻译的一大板块。这学期,我有幸学习和了解了一些关于新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出于对新闻翻译本身的兴趣,我想从翻译目的角度谈一下我对软新闻翻译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概括来讲,其实所有信息基本上都涵盖在新闻的范围之内。大英百科全书里对新闻的定义有三种:一种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另一种是经报纸、新闻杂志和新闻广播报道的信息,还有第三种就是新闻广播的意思。第二种更符合此文对新闻的界定。根据时效性的强弱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的不同,将新闻分为三个层次:硬新闻、软新闻和中间层。其中,软新闻则多为写法轻松自由、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新闻、科普文章、杂文小品等。我们这学期所学的新闻多属于社会新闻。凯瑟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一书中提到,在译者真正开始翻译之前,他必须清楚他要翻译的是什么类型的文本。这样译者才能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来把翻译做到最优化。按照赖斯的文本归纳,新闻属于信息型文本,它所注重的是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传递,这也是新闻本身的最重要目的。而翻译的目的无疑与是一致的。奈达也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另外,在他的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体现出了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德国功能学派中,弗米尔在他的目的论框架中论道,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下面本文从这两点出发论证软新闻的翻译。
一、有效准确地传递信息
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是新闻的首要目的。所谓准确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保证用词准确,信息完整无误,而且要做到轻重有别。详略得当。
1.用词准确贴切
(1)中国父母普遍认为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
开始我想当然地把黑体字部分译成了double characters,然而,我用了老师推荐的方法,在谷歌搜索引擎上面搜索验证,发现根本double characters完全是错误的,进而发现repeated two-syllable name才是正确的说法。所以,我很信服吕叔湘先生的一句话,Don’t take anything for granted.
(2)我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背单词。
I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to review the words.
I keep reciting words 5:00 every morning.
这两个版本里,对背这个词的译法不同,当然还可以选用remember,memorize等词。可是哪一个才是最适合此语境的呢?因为文中说明是早上五点起来背单词,其实是记单词,无疑这几个单词都有记住的意思,可是她是以何种形式来记的呢?按常理推断,作为英语初学者,他们一般会像小学生那样,通过背诵来记单词。再说,此文中,背是指过程,而不是结果。像remember,memorize都是表示记住的结果。而review一般意义为复习,太过笼统。所以recite是最合适的。
在翻译软新闻时,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第一,先弄清楚汉语意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词,第二,翻译之后要选择不同途径去验证,看是否符合目标语国家的用法,两者是不是说的同一事物。
2.翻译句子要做到信息准确、完整无误,详略得当。
因为新闻重在传递信息,软新闻也是如此。在翻译时,首先要做到准确传递信息。作为信息的载体和翻译单位——句子,其翻译变得尤为重要。一是信息准确明晰,这是最基本的。二是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该省则省,该译则译。
(1)中国领导人的风采,时至今日还印在普通印尼人心中。
The prominent Chinese leaders are still remembered by most Indonesians.
Chou Enlai has been remembered as a prominent Chinese leader by most Indonesians.
乍一看第一种译文很好,可是根据上文内容则可以判断中国领导人就是指周恩来,所以译文二翻译的更贴切,更让读者一目了然。赖斯在《翻译批评》中曾说,理解先于翻译,只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翻译。
(2)中国科考队是结束对马来西亚的科学考察后,前往印度尼西亚进行计划中的教学考察的,今晚报特派记者随科考队一同前往。
He drove our Chinese delegation that went to Indonesia for pedagogic inspection,with whom a journalist accredited there,
Following a Chinese expedition to Indonesia,our reporter…
对比两译文,第一个译文省译了“结束了对马来西亚的科学考察后”,第二个译文不仅省略了它,还省略了“进行计划中的教学考察”。把这一整句话放入整篇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跟全文关系不大,因为全文是讲印尼的哥的事,省译这两句对全篇表达没有影响。所以,第二种译文更好。
二、从目标语读者角度考虑
其实上面第一点就是为目标语读者服务的。只有翻译的正确而又地道,才能为目标语读者所读懂。而且不能一股脑儿地把信息全盘译出,而是要慧眼识真,分清楚孰优孰劣,孰轻孰重,然后有选择地进行省译或改译。
半个多世纪前,万隆会议把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传向世界。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Zhou’s diplomatic claim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friendly cooperation were spread though the world from the Bandung Conference.
Since the Bandung Conference of 1955 in which Chou’s diplomatic claim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cooperation for mutual benefit have been spread over the world,
从原文来看,两个译文的区别就在于对半个世纪前,由于中西文化以及思维差异,西方喜欢清晰直接的表达,而中国则是间接表达。所以译文二则是比较符合西方表达方式的,更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所以,软新闻的翻译目的是明确的:传递信息。而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需求。清楚了目标,再结合原文本,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从而达到准确传递信息和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
【关键词】软新闻 翻译 目的论 奈达的理论
新闻事业是反应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新闻翻译对于现在愈演愈烈的国际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新闻翻译是应用翻译的一大板块。这学期,我有幸学习和了解了一些关于新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出于对新闻翻译本身的兴趣,我想从翻译目的角度谈一下我对软新闻翻译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概括来讲,其实所有信息基本上都涵盖在新闻的范围之内。大英百科全书里对新闻的定义有三种:一种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另一种是经报纸、新闻杂志和新闻广播报道的信息,还有第三种就是新闻广播的意思。第二种更符合此文对新闻的界定。根据时效性的强弱和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的不同,将新闻分为三个层次:硬新闻、软新闻和中间层。其中,软新闻则多为写法轻松自由、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社会新闻、科普文章、杂文小品等。我们这学期所学的新闻多属于社会新闻。凯瑟琳娜·赖斯在《翻译批评》一书中提到,在译者真正开始翻译之前,他必须清楚他要翻译的是什么类型的文本。这样译者才能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来把翻译做到最优化。按照赖斯的文本归纳,新闻属于信息型文本,它所注重的是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传递,这也是新闻本身的最重要目的。而翻译的目的无疑与是一致的。奈达也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另外,在他的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也体现出了读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德国功能学派中,弗米尔在他的目的论框架中论道,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下面本文从这两点出发论证软新闻的翻译。
一、有效准确地传递信息
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是新闻的首要目的。所谓准确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保证用词准确,信息完整无误,而且要做到轻重有别。详略得当。
1.用词准确贴切
(1)中国父母普遍认为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
开始我想当然地把黑体字部分译成了double characters,然而,我用了老师推荐的方法,在谷歌搜索引擎上面搜索验证,发现根本double characters完全是错误的,进而发现repeated two-syllable name才是正确的说法。所以,我很信服吕叔湘先生的一句话,Don’t take anything for granted.
(2)我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背单词。
I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to review the words.
I keep reciting words 5:00 every morning.
这两个版本里,对背这个词的译法不同,当然还可以选用remember,memorize等词。可是哪一个才是最适合此语境的呢?因为文中说明是早上五点起来背单词,其实是记单词,无疑这几个单词都有记住的意思,可是她是以何种形式来记的呢?按常理推断,作为英语初学者,他们一般会像小学生那样,通过背诵来记单词。再说,此文中,背是指过程,而不是结果。像remember,memorize都是表示记住的结果。而review一般意义为复习,太过笼统。所以recite是最合适的。
在翻译软新闻时,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第一,先弄清楚汉语意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选词,第二,翻译之后要选择不同途径去验证,看是否符合目标语国家的用法,两者是不是说的同一事物。
2.翻译句子要做到信息准确、完整无误,详略得当。
因为新闻重在传递信息,软新闻也是如此。在翻译时,首先要做到准确传递信息。作为信息的载体和翻译单位——句子,其翻译变得尤为重要。一是信息准确明晰,这是最基本的。二是要抓住重点,详略得当。该省则省,该译则译。
(1)中国领导人的风采,时至今日还印在普通印尼人心中。
The prominent Chinese leaders are still remembered by most Indonesians.
Chou Enlai has been remembered as a prominent Chinese leader by most Indonesians.
乍一看第一种译文很好,可是根据上文内容则可以判断中国领导人就是指周恩来,所以译文二翻译的更贴切,更让读者一目了然。赖斯在《翻译批评》中曾说,理解先于翻译,只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翻译。
(2)中国科考队是结束对马来西亚的科学考察后,前往印度尼西亚进行计划中的教学考察的,今晚报特派记者随科考队一同前往。
He drove our Chinese delegation that went to Indonesia for pedagogic inspection,with whom a journalist accredited there,
Following a Chinese expedition to Indonesia,our reporter…
对比两译文,第一个译文省译了“结束了对马来西亚的科学考察后”,第二个译文不仅省略了它,还省略了“进行计划中的教学考察”。把这一整句话放入整篇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跟全文关系不大,因为全文是讲印尼的哥的事,省译这两句对全篇表达没有影响。所以,第二种译文更好。
二、从目标语读者角度考虑
其实上面第一点就是为目标语读者服务的。只有翻译的正确而又地道,才能为目标语读者所读懂。而且不能一股脑儿地把信息全盘译出,而是要慧眼识真,分清楚孰优孰劣,孰轻孰重,然后有选择地进行省译或改译。
半个多世纪前,万隆会议把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传向世界。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Zhou’s diplomatic claim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friendly cooperation were spread though the world from the Bandung Conference.
Since the Bandung Conference of 1955 in which Chou’s diplomatic claim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cooperation for mutual benefit have been spread over the world,
从原文来看,两个译文的区别就在于对半个世纪前,由于中西文化以及思维差异,西方喜欢清晰直接的表达,而中国则是间接表达。所以译文二则是比较符合西方表达方式的,更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所以,软新闻的翻译目的是明确的:传递信息。而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需求。清楚了目标,再结合原文本,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从而达到准确传递信息和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