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学习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这一时期的孩子自尊心强,易受到伤害,性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兴趣广泛,创新意识强. 如何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时期,把孩子教育好,是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长、老师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就是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体现了小学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其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孩子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这一有利契机,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对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反之,学生在课堂上一旦失去安全感或感到受压迫,他们就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1. 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对他人的好恶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如果他们对某些老师有良好的印象,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很高. 相反,如果他们不喜爱某些老师,那么对其所教的课程也会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要读懂学生,关心、了解和尊重他们,一旦出现问题要慎重选择批评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愿意听从你的安排,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育模式总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的机械式的灌输,而学生则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课堂压力,似乎老师讲的就是绝对的真理,学生不能有丝毫的疑问,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 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入竞赛或各种活动等,活跃课堂气氛.
3.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因此,在教学中,应大量引入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原理. 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体、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帮助家长进行家庭理财,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形象的加减法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字印象,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养成勤俭的习惯,一举两得.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而非教师. 这一观念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贯彻. 教师要摆脱以我为主、高高在上的教学思想,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兴趣,并加以引导,使自己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服务者. 同时,要及时与学生加强沟通与互动,使教学不再单纯的以灌输知识为主,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将讲授内容尽量模型化、实体化,从而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而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对此,在备课和讲授过程中,我们不妨在利用传统教具的基础上,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既能通过声、光、色的不断变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把难理解的原理展示出来. 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通过Flash动画的方式,对多边形进行割补拼凑,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原理,从而加深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 关注习题教学的应用
习题教学并不是要对孩子实行题海战术,而是通过习题的练习,特别是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 在习题练习时,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质疑. 只有大胆的质疑,才能更有效地锻炼求异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着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保障. 对小学生而言,在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必将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 通过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挖掘孩子的好奇心理,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促使学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不能简单地把最后的结论告诉学生,而要创设问题情境:“谁能猜测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然后对猜测结果进行验证,若发现猜测结论不成立,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验证等思维方式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一份创造的信心,贯彻了“猜想验证”这一数学思想,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2. 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才能保证其扎实的掌握知识,进而锻炼其创新的能力. 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想办法进行尝试,有的在尺子上滚动,有的用绳子绕一周后测量,有的变曲为直,就这样,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着足够的耐心,用真心去关心孩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培养孩子,使学生在枯燥、单调的学习中发现乐趣,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冰梅.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M].现代教育科学,2007.
[2]梁秋莲.小学数学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向玉林.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N].贵州人民报,2009-09-24.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对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反之,学生在课堂上一旦失去安全感或感到受压迫,他们就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1. 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对他人的好恶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如果他们对某些老师有良好的印象,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很高. 相反,如果他们不喜爱某些老师,那么对其所教的课程也会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要读懂学生,关心、了解和尊重他们,一旦出现问题要慎重选择批评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愿意听从你的安排,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育模式总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的机械式的灌输,而学生则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课堂压力,似乎老师讲的就是绝对的真理,学生不能有丝毫的疑问,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 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入竞赛或各种活动等,活跃课堂气氛.
3.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因此,在教学中,应大量引入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原理. 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体、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帮助家长进行家庭理财,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形象的加减法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字印象,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养成勤俭的习惯,一举两得.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而非教师. 这一观念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贯彻. 教师要摆脱以我为主、高高在上的教学思想,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兴趣,并加以引导,使自己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服务者. 同时,要及时与学生加强沟通与互动,使教学不再单纯的以灌输知识为主,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将讲授内容尽量模型化、实体化,从而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而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对此,在备课和讲授过程中,我们不妨在利用传统教具的基础上,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既能通过声、光、色的不断变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把难理解的原理展示出来. 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通过Flash动画的方式,对多边形进行割补拼凑,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原理,从而加深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 关注习题教学的应用
习题教学并不是要对孩子实行题海战术,而是通过习题的练习,特别是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 在习题练习时,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质疑. 只有大胆的质疑,才能更有效地锻炼求异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着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保障. 对小学生而言,在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必将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 通过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挖掘孩子的好奇心理,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促使学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不能简单地把最后的结论告诉学生,而要创设问题情境:“谁能猜测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然后对猜测结果进行验证,若发现猜测结论不成立,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验证等思维方式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一份创造的信心,贯彻了“猜想验证”这一数学思想,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2. 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才能保证其扎实的掌握知识,进而锻炼其创新的能力. 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想办法进行尝试,有的在尺子上滚动,有的用绳子绕一周后测量,有的变曲为直,就这样,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着足够的耐心,用真心去关心孩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培养孩子,使学生在枯燥、单调的学习中发现乐趣,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冰梅.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M].现代教育科学,2007.
[2]梁秋莲.小学数学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向玉林.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N].贵州人民报,20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