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的策略初探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ac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偏重知识传授,忽略理想渗透,渗透点单一、渗透方式生硬,理想教育的渗透明显缺位。此现象归因于教师认识不够,学养不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此,教师可通过终身学习、无痕教育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学物理;渗透理想教育;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知识传授,轻理想渗透
  传统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师往往表现为:学生能力体现在模仿和回忆中;认为理想教育目标宽泛,有些“务虚”;在教学实践中直接将三维目标改为两维目标;更愿意将时间花在知识的传授上;不够博学,“囊中羞涩”,无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予以引导。
  2.理想教育的切入点单一
  在教学中,教师习惯拘泥于教材内容,课本上涉及什么就教什么。教师依赖《教参》,书上提及什么价值观,就在教学中表述或者干脆省略。教师讲授的内容或高高在上,尽是大道理,或过于肤浅,不具备物理特色,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单薄、内容不饱满。这会使理想教育的渗透点过于单一、空洞。
  3.理想教育的渗透方式生硬
  有些教师在渗透理想教育时,喜欢直接灌输科学方法、阐述正面的价值观,方法单调乏味,师生不易产生共鸣,是一种“故意雕琢”的教育。
  上述问题,导致部分教师教学立意不深,广度不足,学生“被理想教育”痕迹明显,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认识不充分
  《教育大辞典》中提出:理想教育是指促使受教育者在社会、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奋斗目标的教育,包括社会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生活理想教育等。
  乍一听好像和中学物理教学没关系,但再仔细研读物理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提高操作技能、体会探索精神;“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对科学方法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是希望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等。
  物理教学的更高层次应体现在对科学过程的理解,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对理想教育的渗透上。
  2.教师自身学养不足
  何谓“学养”?学问和修养。个人认为,学养在人格上应体现为正大的人品、宽阔的心胸,在学识上体现为深厚的文化、渊博的知识,在气质上体现为儒雅的气度、严谨的作风。
  有的教师,或只注重对本专业知识的积累,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或没有“走出去”的心态,不愿、不敢旁征博引,海阔天空。这就导致了中学物理课堂中,若非要渗透理想教育,就只能从课标提出的现成观点机械地入手,教师不太会主动找切入点。
  3.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禁锢
  试想一节中学物理课,若从头至尾只有应试知识的讲解,而没任何价值观的引导,或者非常生硬地灌输价值观,那就好比一个没有灵魂的生命,暗淡无光。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灌输式的理想教育,换做侧面启发式、微风拂面渗透式的教学。
  由此可见,中学物理课堂呈现出重知识轻理想的状态,根源出在教师身上。所以,转变教师的教學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学养就迫在眉睫。
  三、策略初探
  1.睿智的教育者,重在“品味的提升”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要想“高品位”地进行物理教学,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不仅需要了解他所教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而且要注重知识的广度与横向联系,树立对学生心理发展、求知兴趣等的高度关注意识。
  2.理想的渗透点,重在“润物细无声”
  物理教学不仅是“工具理性”的教育,也是践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而着力点,应“润物细无声”。教师需有敏感的嗅觉,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寻找物理模型的简洁美、思维方法的和谐美、科学家的心灵美,开展审美教育;通过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渗透理性、求真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实际融入多元教育;激发学生的环保、科技、生命意识。
  3.渗透的平衡点,重在“可持续发展”
  学生学习物理,更多的是为今后去正确面对非物理问题做准备。因此,教师应在“知识”与“理想”的平衡点上下足功夫,除了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外,更需助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其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奠定良好的基础,让物理的课堂走出一条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路。
  综上所述,理想牵动着国家的根,民族的灵。真正的中学物理教学应包含理想教育。教师需不断地研习,提高自身的学养,在漫漫教学长路中绽放“理想之花”!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959.
  [2]王红旗.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中学物理,2013(7):17.
  [3]赵炳红.隐形的翅膀:理想教育的实践探索[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编辑 薄跃华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学科,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怍用。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应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生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金榜题名。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有利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带动孩子全面发展。
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今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我国民营企业在资金、规模、人力上都不具有优势,要想在诸多大中型企业夹缝中生存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必须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
煤质是衡量煤炭质量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常规的煤质检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误差,这就需要煤质分析技术员更加关注对煤质分析的精确度,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煤质分析中存
摘 要:以如何描述天气为例阐述了任务驱动型教学的实施过程,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应用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协作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设计;效果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从教材、教案,到教学方法都采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加上中职学生英语基础不好,不知道学什么,觉得学英语没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教材,挖掘其中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真正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民族团结;教育  一、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中国的近代史是各族人民团结反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历史,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例子太多太多,而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
语感是多年来语文教育研究者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同时也是引起很多争论的问题。之所以引起很多争论,并长期得不到解决,李海林认为是对理论元核性问题认识不清,“由于元核性概念的起点性质和基础性质,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据此建立的整个理论在貌似严密的体系下掩藏着整体上的失误”。因此,要解决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问题,首先要对语感做一个科学的界定。  一、语感和语识  李海林认为,语文是语言运用
提高工程的测量精度在于能提供准确的实地数据支持,使得在设计、建造以及检查校正等诸多方面拥有一个更完善的发展。有效合理的提升测量精度将进一步的保障从设计到检验的完美执行,减少偏差的产生,从而提升整个工程的完成质量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摘 要: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排在小学美术教育的首位。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探究小学美术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每个美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教育  长期以来,传统的美术教育一直重视学生的技能技巧,而忽略了他们的创造力。学生的作品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感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有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个性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源泉。那么,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化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