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偏重知识传授,忽略理想渗透,渗透点单一、渗透方式生硬,理想教育的渗透明显缺位。此现象归因于教师认识不够,学养不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此,教师可通过终身学习、无痕教育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学物理;渗透理想教育;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知识传授,轻理想渗透
传统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师往往表现为:学生能力体现在模仿和回忆中;认为理想教育目标宽泛,有些“务虚”;在教学实践中直接将三维目标改为两维目标;更愿意将时间花在知识的传授上;不够博学,“囊中羞涩”,无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予以引导。
2.理想教育的切入点单一
在教学中,教师习惯拘泥于教材内容,课本上涉及什么就教什么。教师依赖《教参》,书上提及什么价值观,就在教学中表述或者干脆省略。教师讲授的内容或高高在上,尽是大道理,或过于肤浅,不具备物理特色,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单薄、内容不饱满。这会使理想教育的渗透点过于单一、空洞。
3.理想教育的渗透方式生硬
有些教师在渗透理想教育时,喜欢直接灌输科学方法、阐述正面的价值观,方法单调乏味,师生不易产生共鸣,是一种“故意雕琢”的教育。
上述问题,导致部分教师教学立意不深,广度不足,学生“被理想教育”痕迹明显,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认识不充分
《教育大辞典》中提出:理想教育是指促使受教育者在社会、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奋斗目标的教育,包括社会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生活理想教育等。
乍一听好像和中学物理教学没关系,但再仔细研读物理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提高操作技能、体会探索精神;“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对科学方法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是希望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等。
物理教学的更高层次应体现在对科学过程的理解,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对理想教育的渗透上。
2.教师自身学养不足
何谓“学养”?学问和修养。个人认为,学养在人格上应体现为正大的人品、宽阔的心胸,在学识上体现为深厚的文化、渊博的知识,在气质上体现为儒雅的气度、严谨的作风。
有的教师,或只注重对本专业知识的积累,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或没有“走出去”的心态,不愿、不敢旁征博引,海阔天空。这就导致了中学物理课堂中,若非要渗透理想教育,就只能从课标提出的现成观点机械地入手,教师不太会主动找切入点。
3.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禁锢
试想一节中学物理课,若从头至尾只有应试知识的讲解,而没任何价值观的引导,或者非常生硬地灌输价值观,那就好比一个没有灵魂的生命,暗淡无光。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灌输式的理想教育,换做侧面启发式、微风拂面渗透式的教学。
由此可见,中学物理课堂呈现出重知识轻理想的状态,根源出在教师身上。所以,转变教师的教學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学养就迫在眉睫。
三、策略初探
1.睿智的教育者,重在“品味的提升”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要想“高品位”地进行物理教学,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不仅需要了解他所教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而且要注重知识的广度与横向联系,树立对学生心理发展、求知兴趣等的高度关注意识。
2.理想的渗透点,重在“润物细无声”
物理教学不仅是“工具理性”的教育,也是践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而着力点,应“润物细无声”。教师需有敏感的嗅觉,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寻找物理模型的简洁美、思维方法的和谐美、科学家的心灵美,开展审美教育;通过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渗透理性、求真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实际融入多元教育;激发学生的环保、科技、生命意识。
3.渗透的平衡点,重在“可持续发展”
学生学习物理,更多的是为今后去正确面对非物理问题做准备。因此,教师应在“知识”与“理想”的平衡点上下足功夫,除了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外,更需助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其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奠定良好的基础,让物理的课堂走出一条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路。
综上所述,理想牵动着国家的根,民族的灵。真正的中学物理教学应包含理想教育。教师需不断地研习,提高自身的学养,在漫漫教学长路中绽放“理想之花”!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959.
[2]王红旗.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中学物理,2013(7):17.
[3]赵炳红.隐形的翅膀:理想教育的实践探索[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编辑 薄跃华
关键词:中学物理;渗透理想教育;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知识传授,轻理想渗透
传统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师往往表现为:学生能力体现在模仿和回忆中;认为理想教育目标宽泛,有些“务虚”;在教学实践中直接将三维目标改为两维目标;更愿意将时间花在知识的传授上;不够博学,“囊中羞涩”,无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予以引导。
2.理想教育的切入点单一
在教学中,教师习惯拘泥于教材内容,课本上涉及什么就教什么。教师依赖《教参》,书上提及什么价值观,就在教学中表述或者干脆省略。教师讲授的内容或高高在上,尽是大道理,或过于肤浅,不具备物理特色,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单薄、内容不饱满。这会使理想教育的渗透点过于单一、空洞。
3.理想教育的渗透方式生硬
有些教师在渗透理想教育时,喜欢直接灌输科学方法、阐述正面的价值观,方法单调乏味,师生不易产生共鸣,是一种“故意雕琢”的教育。
上述问题,导致部分教师教学立意不深,广度不足,学生“被理想教育”痕迹明显,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认识不充分
《教育大辞典》中提出:理想教育是指促使受教育者在社会、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奋斗目标的教育,包括社会理想教育、道德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生活理想教育等。
乍一听好像和中学物理教学没关系,但再仔细研读物理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提高操作技能、体会探索精神;“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对科学方法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是希望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等。
物理教学的更高层次应体现在对科学过程的理解,对科学文化的传承,对理想教育的渗透上。
2.教师自身学养不足
何谓“学养”?学问和修养。个人认为,学养在人格上应体现为正大的人品、宽阔的心胸,在学识上体现为深厚的文化、渊博的知识,在气质上体现为儒雅的气度、严谨的作风。
有的教师,或只注重对本专业知识的积累,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或没有“走出去”的心态,不愿、不敢旁征博引,海阔天空。这就导致了中学物理课堂中,若非要渗透理想教育,就只能从课标提出的现成观点机械地入手,教师不太会主动找切入点。
3.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禁锢
试想一节中学物理课,若从头至尾只有应试知识的讲解,而没任何价值观的引导,或者非常生硬地灌输价值观,那就好比一个没有灵魂的生命,暗淡无光。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灌输式的理想教育,换做侧面启发式、微风拂面渗透式的教学。
由此可见,中学物理课堂呈现出重知识轻理想的状态,根源出在教师身上。所以,转变教师的教學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学养就迫在眉睫。
三、策略初探
1.睿智的教育者,重在“品味的提升”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要想“高品位”地进行物理教学,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不仅需要了解他所教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而且要注重知识的广度与横向联系,树立对学生心理发展、求知兴趣等的高度关注意识。
2.理想的渗透点,重在“润物细无声”
物理教学不仅是“工具理性”的教育,也是践行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而着力点,应“润物细无声”。教师需有敏感的嗅觉,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寻找物理模型的简洁美、思维方法的和谐美、科学家的心灵美,开展审美教育;通过实验教学渗透科学方法;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渗透理性、求真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实际融入多元教育;激发学生的环保、科技、生命意识。
3.渗透的平衡点,重在“可持续发展”
学生学习物理,更多的是为今后去正确面对非物理问题做准备。因此,教师应在“知识”与“理想”的平衡点上下足功夫,除了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外,更需助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其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奠定良好的基础,让物理的课堂走出一条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路。
综上所述,理想牵动着国家的根,民族的灵。真正的中学物理教学应包含理想教育。教师需不断地研习,提高自身的学养,在漫漫教学长路中绽放“理想之花”!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959.
[2]王红旗.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中学物理,2013(7):17.
[3]赵炳红.隐形的翅膀:理想教育的实践探索[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