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直触心灵,她能培育道德、美感和想象力。回忆起我们儿时的语文书,大小不如现在,纸张不如现在,而书中的插图比起现在更是单调,永远的黑白两色,偶尔在哪看到彩色的插页,便会如获至宝般地细细欣赏。但是,我也分明记得,只要有插图的那页,哪怕是黑白的,也是最吸引我们孩子眼球的。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且不论大小纸张,只看插图就已经丰富多彩。特别是低年级,几乎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练习,都会有插图,且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贴近教材,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些形象、具体、直观的图画能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然而,不知是如今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或是对音响资料的依赖,很多时候,插图成了摆设。很多教师,宁愿舍近求远地从网上寻找资料,也不愿意利用课本上编者精心编排的插图。殊不知,插图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其作用不止于画面本身,它的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许许多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因此,我认为在呼唤家常课的今天,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一线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插图,使课堂充满生机。
一、借助插图,创设情境,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很多时候,老师会感叹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不强。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知如何观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呢?教师大可以利用插图来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观察图画,组织语言。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同时,也要注意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这样,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为今后的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借助插图,寻找突破口,感悟文本,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经验告诉我们,课文中的插图很多都是课文重点内容的直观再现,使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帮助他们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中字、词、句的意义。在教学《例如茉莉》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作者父母间浓浓的情意是个难点。课文列舉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父母执手入眠的情景。如何让学生从这个事例中体会到父母间的深情厚谊?我充分利用了文章中的插图。首先,在音乐的渲染下,我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能借助文章中的句子来回答。接着。我就请学生为这幅图配上画外音,说说父母当时心中的想法。当柔和的画面和优美的乐曲一齐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时,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找到了这个突破口,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父母间为何爱得那么深,却又如此平平淡淡。又如在教学《一路花香》一文时,我一开始就投影了书中的插图,请孩子们说说看到了什么。孩子们自然而然会说到小路的一边鲜花盛开,一边没有鲜花。于是我及时提问:想一想,那是为什么呢?这样,轻而易举地就引入课文,不留痕迹。
三、借助插图,吃透文本,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丰富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联想。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一群天鹅集体破冰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精炼的语句向我们展现了天鹅们破冰时勇往直前、团结一心的画面。我利用投影仪把插图投影到黑板上,然后,我请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办?学生在表达的同时,既会运用到课文中的语句,同时也会加入自己的语言。这样,在想象力得以激发的同时,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而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为透彻,对天鹅群团结拼搏的精神也会感悟得特别透彻。
四、借助插图,再创插图,创新文本
同样是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老天鹅带头破冰的场景令人震撼。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老天鹅破冰的不易?我把插图投影到黑板上,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画面上还少了什么?当时,有学生回答不出来,于是,我又以桌面为冰面,以自己的拳头作老天鹅的身躯,请孩子们体验一下老天鹅当时的疼痛。然后,我请孩子们展开想象,你想为这幅画面添些什么?说说为什么。有些孩子情不自禁地也为画面添上了几根羽毛,有些画上了几滴或是一滩鲜血。这创造性的几笔,表现了学生自己读文后的理解,显然,这是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咀嚼、形象的揣摩、主题的领会,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再劳动的结果。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与课文塑造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形象共鸣,进而进行形象的补充和再造,使形象更为生动、丰满的过程。这不仅折射出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不亦乐乎”的感觉和认识,对调动学生乐学语文极为有利。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们有的可用于理解课文,有的可用于激发兴趣,有的可用于说话训练,还有的可用于写作训练。正如数理化中的图形是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一样,千万不可视而不见,无从下手。在呼唤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死”的插图“活”起来,引导学生从课文插图中感受语文的奥妙,让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让语文课堂因插图而无限精彩!
一、借助插图,创设情境,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很多时候,老师会感叹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不强。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知如何观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呢?教师大可以利用插图来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观察图画,组织语言。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同时,也要注意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这样,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为今后的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借助插图,寻找突破口,感悟文本,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经验告诉我们,课文中的插图很多都是课文重点内容的直观再现,使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帮助他们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中字、词、句的意义。在教学《例如茉莉》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作者父母间浓浓的情意是个难点。课文列舉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父母执手入眠的情景。如何让学生从这个事例中体会到父母间的深情厚谊?我充分利用了文章中的插图。首先,在音乐的渲染下,我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能借助文章中的句子来回答。接着。我就请学生为这幅图配上画外音,说说父母当时心中的想法。当柔和的画面和优美的乐曲一齐呈现在孩子们眼前时,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找到了这个突破口,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父母间为何爱得那么深,却又如此平平淡淡。又如在教学《一路花香》一文时,我一开始就投影了书中的插图,请孩子们说说看到了什么。孩子们自然而然会说到小路的一边鲜花盛开,一边没有鲜花。于是我及时提问:想一想,那是为什么呢?这样,轻而易举地就引入课文,不留痕迹。
三、借助插图,吃透文本,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丰富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联想。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一群天鹅集体破冰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精炼的语句向我们展现了天鹅们破冰时勇往直前、团结一心的画面。我利用投影仪把插图投影到黑板上,然后,我请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办?学生在表达的同时,既会运用到课文中的语句,同时也会加入自己的语言。这样,在想象力得以激发的同时,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而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为透彻,对天鹅群团结拼搏的精神也会感悟得特别透彻。
四、借助插图,再创插图,创新文本
同样是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老天鹅带头破冰的场景令人震撼。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老天鹅破冰的不易?我把插图投影到黑板上,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画面上还少了什么?当时,有学生回答不出来,于是,我又以桌面为冰面,以自己的拳头作老天鹅的身躯,请孩子们体验一下老天鹅当时的疼痛。然后,我请孩子们展开想象,你想为这幅画面添些什么?说说为什么。有些孩子情不自禁地也为画面添上了几根羽毛,有些画上了几滴或是一滩鲜血。这创造性的几笔,表现了学生自己读文后的理解,显然,这是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咀嚼、形象的揣摩、主题的领会,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再劳动的结果。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与课文塑造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形象共鸣,进而进行形象的补充和再造,使形象更为生动、丰满的过程。这不仅折射出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不亦乐乎”的感觉和认识,对调动学生乐学语文极为有利。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们有的可用于理解课文,有的可用于激发兴趣,有的可用于说话训练,还有的可用于写作训练。正如数理化中的图形是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一样,千万不可视而不见,无从下手。在呼唤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死”的插图“活”起来,引导学生从课文插图中感受语文的奥妙,让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让语文课堂因插图而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