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学好物理学,复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过程,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学过的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复习效果,达到融会贯通。那么怎样才能进行物理总复习呢?结合教学反思,我认为物理总复习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物理课本是我们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来源,也是总复习的依据,因此,总复习不能脱离课本另搞一套。
1.1认真阅读教材,并归纳整理,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阅读教材要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如在复习“浮力”一章时,可归纳如下知识结构图:
1.2认真阅读教材,准确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对于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要强调“咬文嚼字”地读,对物理概念、规律、定义等,要仔细推敲,弄清关键的词语,务求真正明白其意义,彻底明了其实质,以达到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要认真分析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密度、比热容、热值、电阻等概念,虽然他们的本质不同,但定义它们的思路是相似的,它们都是被定义为两个物理量的比值,这些比值分别揭示了物质的某种属性。这些反映物质属性的物理量与定义式中相比的那些量的大小无关。例如电阻R的大小只取决于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既不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也不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再如有些知识表面上形式相似,容易混肴,在复习中要找出它们的本质不同,以便加以区别。如惯性和惯性定律,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阻力和摩擦力,温度、热量与内能等。
1.3阅读教材要细读多思,前后联系。譬如,阅读“一些物质的密度表”时,应明确①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说来是不同的。②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意思是说:1米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③一般说来,固体的密度最大,液体密度次之,气体密度最小。④密度的单位有时也用克/厘米3,使用不同的单位密度的值也将不同。⑤表中的数据是在通常条件下(常温、标准大气压)下得到的,条件变了数值也将变化。⑥记住某些物质的密度值(如水、铁、酒精等)。
总复习时,要前后贯通,不受教材条块分割的限制,如复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可联系前面的知识,进一步深化研究“为什么天平测出的是物质的质量而不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2.复习实验是复习物理的重要一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复习好物理实验,有利于牢固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2.1对演示实验的复习要求:
⑴搞清实验中每一元件的名称、用途和实验的装置结构。
⑵由观察到物理现象、推论出结论或规律。
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2.2对学生实验的复习要求:
⑴搞清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
⑵搞清实验所需的器材,弄清仪器的名称及在实验中的作用。
⑶根据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和表格,会画实验示意图。并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册。会根据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会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结论。
2.3回顾分析实验中曾经出现过的或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
如复习“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可先把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注意点复习好,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数据记录下来,填在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此法简单明了,条理清楚,实验的重点难点突出,易懂易记易掌握。
物距(u) 像距(v)倒、正大、小虚、实应用u>2fu=2ff 3.强化综合训练,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基本技能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搞清并掌握好的。只有在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过程中,经过自己的多角度的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才能逐步做到。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验证明,总复习做题不一定要多,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做题应在分析思路研究解题方法上多下功夫。
3.1掌握解题步骤
审题关:拿到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所讲述的内容,看清所给的条件和要求所解的问题。
分析关:在审题的基础上,分析题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分析“已知”和“欲求”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答题关:答题的关键是:考虑好答题顺序,使答题过程有条不紊。要考虑每一步骤的理论根据,做到步步有理。解答之后要验证,确保正确无误。
3.2进行解题总结
做题的本意不仅在于对知识的复习巩固,还包含有深化和提高的目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做题时不能只满足于“解出来”,还要重视“善后处理”。即解答每一道题后都要想一想:①题目的用意何在?②解题中用了什么方法,这种方法能否普遍使用?是否还有其他解法等。
总复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即复习的重点应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上,千方百计是知识系统化,在新的水平上加以掌握记忆,融会贯通。
1.认真阅读教材,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物理课本是我们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来源,也是总复习的依据,因此,总复习不能脱离课本另搞一套。
1.1认真阅读教材,并归纳整理,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阅读教材要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如在复习“浮力”一章时,可归纳如下知识结构图:
1.2认真阅读教材,准确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对于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要强调“咬文嚼字”地读,对物理概念、规律、定义等,要仔细推敲,弄清关键的词语,务求真正明白其意义,彻底明了其实质,以达到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要认真分析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密度、比热容、热值、电阻等概念,虽然他们的本质不同,但定义它们的思路是相似的,它们都是被定义为两个物理量的比值,这些比值分别揭示了物质的某种属性。这些反映物质属性的物理量与定义式中相比的那些量的大小无关。例如电阻R的大小只取决于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既不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也不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再如有些知识表面上形式相似,容易混肴,在复习中要找出它们的本质不同,以便加以区别。如惯性和惯性定律,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阻力和摩擦力,温度、热量与内能等。
1.3阅读教材要细读多思,前后联系。譬如,阅读“一些物质的密度表”时,应明确①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说来是不同的。②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意思是说:1米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③一般说来,固体的密度最大,液体密度次之,气体密度最小。④密度的单位有时也用克/厘米3,使用不同的单位密度的值也将不同。⑤表中的数据是在通常条件下(常温、标准大气压)下得到的,条件变了数值也将变化。⑥记住某些物质的密度值(如水、铁、酒精等)。
总复习时,要前后贯通,不受教材条块分割的限制,如复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可联系前面的知识,进一步深化研究“为什么天平测出的是物质的质量而不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2.复习实验是复习物理的重要一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复习好物理实验,有利于牢固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2.1对演示实验的复习要求:
⑴搞清实验中每一元件的名称、用途和实验的装置结构。
⑵由观察到物理现象、推论出结论或规律。
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2.2对学生实验的复习要求:
⑴搞清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
⑵搞清实验所需的器材,弄清仪器的名称及在实验中的作用。
⑶根据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和表格,会画实验示意图。并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册。会根据公式进行相应的计算。会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结论。
2.3回顾分析实验中曾经出现过的或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
如复习“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可先把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注意点复习好,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数据记录下来,填在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此法简单明了,条理清楚,实验的重点难点突出,易懂易记易掌握。
物距(u) 像距(v)倒、正大、小虚、实应用u>2fu=2ff 3.强化综合训练,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基本技能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搞清并掌握好的。只有在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过程中,经过自己的多角度的独立思考,深入研究,才能逐步做到。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验证明,总复习做题不一定要多,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做题应在分析思路研究解题方法上多下功夫。
3.1掌握解题步骤
审题关:拿到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所讲述的内容,看清所给的条件和要求所解的问题。
分析关:在审题的基础上,分析题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分析“已知”和“欲求”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答题关:答题的关键是:考虑好答题顺序,使答题过程有条不紊。要考虑每一步骤的理论根据,做到步步有理。解答之后要验证,确保正确无误。
3.2进行解题总结
做题的本意不仅在于对知识的复习巩固,还包含有深化和提高的目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做题时不能只满足于“解出来”,还要重视“善后处理”。即解答每一道题后都要想一想:①题目的用意何在?②解题中用了什么方法,这种方法能否普遍使用?是否还有其他解法等。
总复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即复习的重点应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上,千方百计是知识系统化,在新的水平上加以掌握记忆,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