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R技术的古建筑设计可视化应用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u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古建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古建筑,为让其为世人所了解,我们更应该不遗余力。利用VR技术对古建筑进行立体呈现,借助网络进行广泛传播,让参与者在古建筑仿真环境中穿梭,领略古建筑的魅力,深入挖掘古建筑的价值,激发人们对古建筑的研究热情,激起人们到实地参观的兴趣,让古建筑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带动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VR技术;古建筑;可视化;应用研究
  0 引言
  古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特征,既代表着建筑风格和空间结构,也是当时人文、政治、经济甚至宗教因素的历史体现,保护古建筑不仅可以以史为鉴,还可以让古建筑遗产产生现代价值。地处偏远地区的古建筑虽然保护得相对完好,但由于地域、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对其研究及开发相对滞后,魅力没能得到展现,潜力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怎样让古建筑嫁接现代新技术焕发青春,充分挖掘其價值,造福当地人民,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
  1 VR技术的概念及特性
  1.1 什么是VR技术
  VR是英文“Virtual Reality”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意思为虚拟现实。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Jaron Lanier最先提出,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及传感器技术构建虚拟环境,实现人机交互的技术。①VR技术通过头盔等将用户与其所处的现实环境隔离开来,让其置身于一个三维虚拟环境当中,利用3D眼镜、数据手套等与仿真环境进行交流,跟现实环境一样,可以得到触觉、听觉甚至味觉等全方位感知。用户与所构建的仿真环境的关系如图1所示。
  VR技术可以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在军事、航空、航海、游戏、娱乐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譬如:航空领域,设计者预先构建一个封闭的仿真太空环境,飞行员在仿真太空舱中面对屏幕进行虚拟的驾驶操作,随着飞行员的操作,飞行员也能感知到失重等感觉,让飞行员“置身太空”进行仿真训练,模拟的太空环境也在屏幕上随之改变;在游戏场景当中,参与者感知的是一个全面视角,身临其境在游戏环境当中,与周围的场景和人物进行互动,通过传感设备可以感受到物体的重力以及物体突然出现时造成的压迫感等。可以这样说,VR技术可以构建一个任何你想要的虚拟世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1.2 VR技术的特性
  1.2.1 多感知性(Multi-Sensory)
  VR技术除了通常使用计算机设备时所具有的视觉、听觉感知外,还具备触觉甚至是嗅觉、味觉方面的感知。参与者通过头盔、3D眼镜、数据手套等可穿戴设备充分模拟人的感知功能,全方位感知仿真世界。
  1.2.2 沉浸感(Immersion)
  VR仿真环境营造运用3D技术,根据人类视觉、触觉、听觉等生理特征,参与者戴上头盔隔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参与者只能看到、听到、触到仿真环境信息资源,让参与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1.2.3 交互性(Interactivity)
  参与者通过可穿戴设备向仿真环境发出语言、肢体动作等信息,周边环境会实时对发出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回应,如同与现实环境中的人或物进行接触与交流一样。
  2 VR技术介入古建筑设计可视化的优势
  2.1 可全方位展示
  相对于传统的平面图形展示方式,参与者只能从展示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中看到或听到一些信息,而VR技术有着立体化、可感知、可交互的优势,参与者不仅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获取者,而且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嗅觉等全方位感知信息,接收到的信息更全面、更深刻。
  古建筑从结构上来说具有空间感,平面方式不足以展示其内部构造以及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构关系,VR技术所能表现的立体仿真环境恰与古建筑的空间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应用VR技术可将古建筑内部构造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2.2 支持远程访问
  VR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构想性、交互性等优势,再现旅游场景,使旅游资源脱离地域限制,潜在客户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虚拟体验,让体验者跨越时间和空间,“穿越”到所有地方,足不出户获得“旅游体验”,实现对旅游产品的“试用”。同时,让这些古建筑场景以数字化的方式保存下来,实现旅游资源展示和保护的现代化,推动文旅行业更快进入信息化时代,使古建筑文化遗产让全人类共同拥有。特别是一些交通欠发达、配套旅游设施不是很完善、旅游资源相对单一的边远地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景拍摄后发布到网上,将对文物资源的利用及文化的传承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2.3 临场互动式体验
  VR技术能充分仿真现实环境或模拟出想象中的场景,并且参与者可以通过头盔、3D眼镜、数据手套等与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交流,周边仿真环境通过传感器感知参与者发出的交流信号,实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工处理,并及时向参与者进行有效反馈,加以声效、光效等方面的配合,使参与者完全置身于仿真世界当中,去扮演仿真世界中的角色,增加其临场感。仿真现场的启迪和感受,有利于参与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对知识的感知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3 鲁土司衙门古建筑群情况介绍
  鲁土司衙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地处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西南65千米的连城镇,是全国众多土司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宫殿式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755平方米,由土司衙门、妙因寺、土司花园三部分组成,被称为西北“小故宫”。①鲁土司系蒙古族,多位土司官至一品,信奉藏传佛教,是西北地区权势较大的一个集军事、司法、宗教于一体的地方特殊政权。鲁土司以连城为中心,覆盖甘青多个县区,管辖面积达9000平方千米,在当地统治500多年,对甘肃及青海地区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修缮后的大堂如图2所示。   4 应用案例介绍
  美国精钻会游轮公司利用虚拟现实开发了Azamara 3D,让乘客驾驶一艘游轮穿越哥斯达黎加雨林、巴拿马运河等,“切身”体验游轮生活,激发游客对目的地的好奇心,引起实地出游的冲动。日本东京大学科研团队将世界各地名胜古迹拍摄成360度的视频向患病老年人展示,利用VR技术满足那些无法旅行者的旅游渴望,帮助他们找到快乐和生活的动力。如图3所示,老年人通过佩戴VR眼镜居家“旅游”。
  2003年,我国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诞生,通过手机等设备,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在紫禁城“游览”。自2012年1月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上线以来,全国各大互联网媒体相继开始了VR博物馆项目:“‘看见’圆明园”项目让满目疮痍的圆明园重现了昔日的辉煌;在山东周村,游客通过佩戴VR眼镜,随意参观虚拟景点,还能看到视频、图片等讲解内容……VR数字资源开发正在宣传推广、文物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VR技术将为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5 鲁土司衙门古建筑群数字化展现
  随着我国5G网络的逐步普及,虚拟现实技术将古建筑场景的展示、保护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虚拟现实所带来的变革,李克强总理要求加大对虚拟现实产业的投入。工信部和发改委将VR、AR列为发展重点,同时VR技术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各科研机构及高校的认可和助力。
  利用3D摄像机对鲁土司衙门建筑外观进行全景拍摄,将拍摄到的立体画面导入到计算机中,利用QuickTime VR软件进行全景图像的拼接处理,并对古建筑破损的地方进行复原处理。建筑物内场景既可以通过类似于建筑物外景的方式进行处理,也可以利用3ds MAX、Maya等软件根据需要重新进行建模处理。
  在鲁土司衙門全景图像拼接过程中,利用采集到的离散图像或连续图像序列作为基础数据,经过图像的拼接处理形成全景图像,然后通过合适的空间模型把多幅全景图像组织为虚拟全景空间。最后,利用QuickTime VR对地图操作的支持功能,把鲁土司衙门的全景图布置在地图上,形象化地把节点和对象连接起来,增加场景的真实感。
  鲁土司衙门标志性建筑—牌坊全景图片展示如图4所示。
  6 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图像信息在采集和传输过程中受到设备自身的限制及外部电磁环境的影响,采集到的图像信息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图像噪声问题,影响到VR全景图像的品质,必须对噪声图像进行降噪处理。①目前,一些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Camera Raw等图像处理软件的降噪滤镜功能,或是利用Easy Photo Denoise、Movavi Photo等专业降噪软件来对图像进行降噪处理,可以让图像变得更加清晰。在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过程中,笔者利用Easy Photo Denoise软件对图像进行彩色斑点去除、色度和亮度噪声专用控制等功能对图像信息美化及降噪处理,以期为后期合成提供高品质的图像信息。
  7 结语
  VR技术改变以往图片、视频等二维平面呈现方式,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古建筑,便于我们了解古建筑内部构造及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参与者置身其中进行模拟体验时,不仅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嗅觉等全方位感知周边环境,还可以根据所分配的体验角色与周边环境进行交互,足不出户“穿梭”于古建筑群中,领略古建筑之美。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场景复原在广西地区的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中的作用。广西地区规模不等的革命纪念馆(含纪念堂、陈列馆)有100所左右,笔者深入调研百色起义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等广西地区多家革命纪念馆。经过对比分析,选取了广西革命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邓颖超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这5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馆进行实例分析,重点阐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非遗保护制度的完善,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往越来越强烈,促使人们对新的文化知识有了更多、更高、更新的需求,这必然对博物馆的宣传讲解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文章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例,对宣讲工作数据化管理的重要性、当前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宣讲工作数据化管理迈向新台阶,符合新要求。  
期刊
摘 要:随着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重心已经从收藏、研究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以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为例,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社教活动;文化传播;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品牌  进入21世纪以
期刊
摘 要:傩面具是傩戏的活化石,被称为民间的艺术瑰宝。它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蕴含的文化艺术底蕴,映射出灿烂无比的傩文化。为了更加深入和直观地了解武安傩面具,通过在武安市的持续调研,并对手工艺者马增祥进行深入采访,总结出傩面具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都透露着质朴的艺术美感和美好的文化寓意。  关键词:武安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面具特征  0 引言  傩文化作为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傩戏的表现形式将其
期刊
摘 要:教育一直是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研学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话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以实践的方式参与学习,成为教育部、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呼声。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水文科学、文学艺术、历史价值,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2018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白鹤梁题刻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成为学生研学活动的重要阵地。文章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开展的独特
期刊
摘 要: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是我国著名瓷都,现称世界陶瓷之都。明清时期德化白瓷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瓷塑以陈设艺术品为主,多为佛像、观音及人物造型。文章以福建博物院馆藏珍品为例赏析明清及当代德化观音的瓷塑,探讨德化观音瓷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古今;观音瓷塑;艺术风格  1 明代德化窑立云观音瓷塑  观音为佛教菩萨,自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原译观音自在或者观
期刊
摘 要:伴随人们对文化教育方面关注度的提升,国内博物馆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博物馆除了保存历史文物的作用外,还具有教学功能。在当下,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许多博物馆建馆历史较长,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类别,这就使其可以满足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需要,尤其是为青少年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进而帮助青少年提升知识储存量。随着博物馆教育被社会所认可,博物馆教学层次也得到了相对优化,进而教育模式也变得越发科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文物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历史和记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文章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从品牌意识的树立、品牌团队的构建、品牌形象的建立、品牌项目的创新等方面,对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的开展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山市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探索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和文旅融合的国家战略中,博物馆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彰显文化特色的品牌,是目前发展创新的必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审美需求的提高,博物馆在坚持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博物馆的魅力,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获得更佳的参观感受。文章结合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数字化提升实例,阐述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内容、意义和社会效果。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现代博物馆依然是具有收藏、展示、研究功能的机构,但已不像传统博物馆那样,仅采用传统模式处理
期刊
摘 要:西资寺石佛造像体魄高大,气势宏伟,形象逼真,雕工精致,充分显示古代泉州石雕艺人的精湛技艺,是研究泉州石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西资寺石佛造像也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荣和佛教兴盛的重要标志,是福建省现存年代较早的大型宗教题刻造像,是研究晋江、泉州乃至福建佛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关键词:西资寺;石佛造像;佛教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山川俊秀。唐、五代至宋以来,大量中原士族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