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151-02
摘要:笔者通过近两年来的四川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结合参加2011年四川省高中历史新课改优质课展评活动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对四川新课改的理念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摈弃了一些空泛的理论说教,力图以可操作性和一线教学实际需要为前提阐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改变之道。
关键词:四川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史学结论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改变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四川已进入第二年,我们的历史教学在探索中稳步推进。困惑很多,尤其是在对新教材(人民版)的解读过程中,任何一位有过老教材教学经验的同志都有一大堆疑惑甚至抱怨,但无论怎样,新课改不仅是大势所趋,它还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身边!面对这一“史实”,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应论从“史”出,积极应对。
笔者无意耽误时间讲一些空泛而缺乏可操作性的理论,只想就实际教学和此次参加四川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优质课展评活动的一些体会做一总结交流。在两年来的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笔者的总体感悟是:既然叫改革,就让改变发生吧。
1 教学理念要变
诸如“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之类的老僧常谈不再赘述,这里只想就史学结论的问题做一下探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感觉人民版新教材在介绍历史事件乃至进行问题分析时,往往只是提供一些史实(包括很多文献里的原文)而较少出现直接的史学结论(尤其是文化史部分)。这一方面对学生造成了困扰,不再能“以教材为准”来实现“背多分”,另一方面也客观上逼迫我们放弃教教材而改为用教材教。教材不怎么讲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将教材视作可使用材料的其中一部分),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类型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注重设计从史实到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而在最终得出结论时更要慎重,尽可能关注史学研究动态,更新自身过时的知识积累(如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这一结论的认识等)。
2 教学设计要变
2.1 教学目标的确定,正如本文之前所说,由于教材的地位发生变化,在制订教学目标尤其是知识目标时所依靠的就应该有三个来源:课标、课改地区的高考题和学生学情。
就课标而言,这是各种版本的教材、各种风格的教师都必须遵循的标准,前面所谓的教师自行整合教材补充史料,也必须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在竞教过程中,无论从某些参赛者的课堂设计,还是从评委的点评来看,都提出大胆的在课堂上删减或丢弃一些课标未作明确要求的、学生可以自行看书掌握的知识板块。比如绵阳南山中学的曾强老师在“专制形态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中,就舍弃了对“清朝的边疆政策”这一子目的详解。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将课堂时间集中在对重难点内容的分析和突破上,也为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路。
对高考题的研究则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未变,学校、家长、学生乃至于我们自己的实际评价体系也不变的情况下,将新课改的教育理想和一线教学实际相结合的无奈之举,也是必要之举。如果我们不得不在课堂上舍弃一些知识板块,那么舍弃哪些部分?除了依托课标,更重要的当然是高考的导向。四川省尚未有过新课改下的高考命题经验,因此对较早实行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进行研究也就成为了必然。
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高一未分科时,同一个活动的组织(如模仿秦朝的廷议)在火箭班,学生的角色扮演有模有样,台词明显经过仔细斟酌,对官职和史实的表达基本到位;而实验班则往往流于无厘头的搞笑,史实错漏百出,老师纠正不及的话,活动的效果就很难令人满意了。分科以后,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曾设计学生分组自行搜集资料进行专项展示的活动,在不同班级不同小组表现更是迥异,有的小组以主持人操作多媒体课件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别通过小品、服装秀等不同形式来展示探究成果,设计之精彩,令人惊叹;也有小组仅仅派代表将探究成果形成文字一读了事;甚至有理科班的小组未能完成课前准备,草草收场。因此,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兴趣方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有的班级也许需要老师更多地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多讲一些;而有的则可以大胆放手,在问题的设计和思维的启发多下功夫。对学情的分析还体现在学生愿不愿意主动学习历史,如果不愿意,问题出在何处?又或者对历史表示出有兴趣,但实际课堂表现又并非如此,那又为何?如果学情分析做得不透彻、不深入,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未必能够顺利操作实施。
2.2 教学流程的设计。在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体系下,重过程重方法的理念凸显无遗,假如我们的教学流程设计能够彰显特色、独具匠心,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本次四川省历史竞教中,众多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优秀的设计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2.2.1 在课堂设计抓住了课魂。前文已经提到由于教材地位的改变以及教材内容本身不重结论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会发现知识点既多且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凸显主线,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如绵阳东辰的倪文良老师在“辛亥革命”一课中,以“变”之一字为核心,确立了“国之变、路之变、人之变”的教学流程,以原(袁)来如此、原(袁)形毕露和原(袁)封不动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成语来形成知识结构,“原封不动”地提法还成功引发了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质疑,形成了课堂现场的师生互评,一举两得。这些巧妙的设计和清晰的课堂主线直到一个月后的现在我们还记忆犹新,这就是成功。
2.2.2 注重史料的整理和运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老师们获取史料的途径和数量大大增加,由此带来的新问题就是对史料真伪的甄别、史料价值的判断和如何做到切合学生实际的运用。泸州高中的明安田老师在这一点上为我们作出了优秀的示范。他设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将《农民日记》(侯永禄,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初中文化程度,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辑录成书)这本书的相关节选作为微观角度——“家”入手,来体现和探索宏观角度——“国”的发展变化,由于课堂大量使用原始史料,翔实丰富且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除此之外,在教学效果的落实方面,由于新教材一般并未体现认识历史事件的明确线索,我们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特别注重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方法教授,比如认识历史事件应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比如可以从内因、外因角度或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歸纳原因条件等;二是设计学案,在立足本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科教研组的通力配合,设计出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落实知识点的学案,这可与第三点紧密结合;三是落实笔记,人民版新教材在复习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令人信服,而新课教学的精彩绝不可能替代反复的复习巩固,故更应在贯穿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强调课堂笔记记录,以备复习之需。
作为中学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就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客观反映,如课时不足与内容过多的矛盾;又比如新教材一方面增加内容的范围(广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内容深度的要求,还对教学过程有着更高的期望,事实上纯粹地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身为历史老师的我们更应清楚,虽然新课改看来是自上而下的推广,但连改革开放都是从小岗村农民们的放手一搏开始的,我们何不试着换个角度,由下而上来主动推动这场新课程改革呢?
既然是改革,就让改变发生吧!
摘要:笔者通过近两年来的四川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结合参加2011年四川省高中历史新课改优质课展评活动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对四川新课改的理念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摈弃了一些空泛的理论说教,力图以可操作性和一线教学实际需要为前提阐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改变之道。
关键词:四川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史学结论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改变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四川已进入第二年,我们的历史教学在探索中稳步推进。困惑很多,尤其是在对新教材(人民版)的解读过程中,任何一位有过老教材教学经验的同志都有一大堆疑惑甚至抱怨,但无论怎样,新课改不仅是大势所趋,它还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身边!面对这一“史实”,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应论从“史”出,积极应对。
笔者无意耽误时间讲一些空泛而缺乏可操作性的理论,只想就实际教学和此次参加四川省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优质课展评活动的一些体会做一总结交流。在两年来的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笔者的总体感悟是:既然叫改革,就让改变发生吧。
1 教学理念要变
诸如“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之类的老僧常谈不再赘述,这里只想就史学结论的问题做一下探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感觉人民版新教材在介绍历史事件乃至进行问题分析时,往往只是提供一些史实(包括很多文献里的原文)而较少出现直接的史学结论(尤其是文化史部分)。这一方面对学生造成了困扰,不再能“以教材为准”来实现“背多分”,另一方面也客观上逼迫我们放弃教教材而改为用教材教。教材不怎么讲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将教材视作可使用材料的其中一部分),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类型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注重设计从史实到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而在最终得出结论时更要慎重,尽可能关注史学研究动态,更新自身过时的知识积累(如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这一结论的认识等)。
2 教学设计要变
2.1 教学目标的确定,正如本文之前所说,由于教材的地位发生变化,在制订教学目标尤其是知识目标时所依靠的就应该有三个来源:课标、课改地区的高考题和学生学情。
就课标而言,这是各种版本的教材、各种风格的教师都必须遵循的标准,前面所谓的教师自行整合教材补充史料,也必须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在竞教过程中,无论从某些参赛者的课堂设计,还是从评委的点评来看,都提出大胆的在课堂上删减或丢弃一些课标未作明确要求的、学生可以自行看书掌握的知识板块。比如绵阳南山中学的曾强老师在“专制形态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中,就舍弃了对“清朝的边疆政策”这一子目的详解。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将课堂时间集中在对重难点内容的分析和突破上,也为解决课时紧张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路。
对高考题的研究则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未变,学校、家长、学生乃至于我们自己的实际评价体系也不变的情况下,将新课改的教育理想和一线教学实际相结合的无奈之举,也是必要之举。如果我们不得不在课堂上舍弃一些知识板块,那么舍弃哪些部分?除了依托课标,更重要的当然是高考的导向。四川省尚未有过新课改下的高考命题经验,因此对较早实行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进行研究也就成为了必然。
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高一未分科时,同一个活动的组织(如模仿秦朝的廷议)在火箭班,学生的角色扮演有模有样,台词明显经过仔细斟酌,对官职和史实的表达基本到位;而实验班则往往流于无厘头的搞笑,史实错漏百出,老师纠正不及的话,活动的效果就很难令人满意了。分科以后,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曾设计学生分组自行搜集资料进行专项展示的活动,在不同班级不同小组表现更是迥异,有的小组以主持人操作多媒体课件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别通过小品、服装秀等不同形式来展示探究成果,设计之精彩,令人惊叹;也有小组仅仅派代表将探究成果形成文字一读了事;甚至有理科班的小组未能完成课前准备,草草收场。因此,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兴趣方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有的班级也许需要老师更多地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多讲一些;而有的则可以大胆放手,在问题的设计和思维的启发多下功夫。对学情的分析还体现在学生愿不愿意主动学习历史,如果不愿意,问题出在何处?又或者对历史表示出有兴趣,但实际课堂表现又并非如此,那又为何?如果学情分析做得不透彻、不深入,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未必能够顺利操作实施。
2.2 教学流程的设计。在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体系下,重过程重方法的理念凸显无遗,假如我们的教学流程设计能够彰显特色、独具匠心,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本次四川省历史竞教中,众多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优秀的设计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2.2.1 在课堂设计抓住了课魂。前文已经提到由于教材地位的改变以及教材内容本身不重结论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会发现知识点既多且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凸显主线,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如绵阳东辰的倪文良老师在“辛亥革命”一课中,以“变”之一字为核心,确立了“国之变、路之变、人之变”的教学流程,以原(袁)来如此、原(袁)形毕露和原(袁)封不动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成语来形成知识结构,“原封不动”地提法还成功引发了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质疑,形成了课堂现场的师生互评,一举两得。这些巧妙的设计和清晰的课堂主线直到一个月后的现在我们还记忆犹新,这就是成功。
2.2.2 注重史料的整理和运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老师们获取史料的途径和数量大大增加,由此带来的新问题就是对史料真伪的甄别、史料价值的判断和如何做到切合学生实际的运用。泸州高中的明安田老师在这一点上为我们作出了优秀的示范。他设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将《农民日记》(侯永禄,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农民,初中文化程度,坚持写了近60年的日记,辑录成书)这本书的相关节选作为微观角度——“家”入手,来体现和探索宏观角度——“国”的发展变化,由于课堂大量使用原始史料,翔实丰富且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除此之外,在教学效果的落实方面,由于新教材一般并未体现认识历史事件的明确线索,我们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特别注重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方法教授,比如认识历史事件应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比如可以从内因、外因角度或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歸纳原因条件等;二是设计学案,在立足本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科教研组的通力配合,设计出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落实知识点的学案,这可与第三点紧密结合;三是落实笔记,人民版新教材在复习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令人信服,而新课教学的精彩绝不可能替代反复的复习巩固,故更应在贯穿新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强调课堂笔记记录,以备复习之需。
作为中学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就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客观反映,如课时不足与内容过多的矛盾;又比如新教材一方面增加内容的范围(广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内容深度的要求,还对教学过程有着更高的期望,事实上纯粹地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身为历史老师的我们更应清楚,虽然新课改看来是自上而下的推广,但连改革开放都是从小岗村农民们的放手一搏开始的,我们何不试着换个角度,由下而上来主动推动这场新课程改革呢?
既然是改革,就让改变发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