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像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近几年的时间里逐渐增多,影响力逐渐扩大。在过去的2006年中,连续有一系列群像电影走进受众的视野,并赢得了众多好评。本文通过对其中两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巴别塔》、《性的本质》的分析,试图对群像电影的主要特点和思想基础作一分析,以发现此类电影的一些一般规律。
[关键词]群像电影《巴别塔》《性的本质》
群像电影(Ensemble Film),简而言之就是由一批演员参与表演,并在其中拥有几乎“平分秋色”的戏份。这类影片往往具有多线索交叉、形式结构复杂等特点。同属群像电影,同为2006年上映,宗教气息浓厚的影片《巴别塔》赢得了第64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奖以及奥斯卡7项提名,而充满趣味和智慧的独立影片《性的本质》也吸引了众多英国著名演员“义务”演出并收到了积极和良好的评价。不同的风格,相同的成功。也许两部影片不能说明群像电影的再度兴起,但是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群像电影应当在被关注和重视。群像电影的受欢迎不是偶然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影片的比较分析,以对群像电影的特征形态和哲学思想基础做些思考。
一、影片介绍
《巴别塔》(《Babel》由墨西哥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Gonz 6 lez)导演,2006年上映的一部宗教气息浓厚的惊悚剧情片。影片以摩洛哥男孩在家附近的沙漠地带的举枪一击开始带出了一连串的发生在世界各地六个家庭的故事。一位摩洛哥的父亲买到了一支日本游客送给当地人的步枪,他的两个儿子颇觉新鲜遂准备找个目标射击以试验射程,结果,出于年少无知和顽皮开枪失误击中了美国游客苏珊:这次误击使得本是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婚姻而来此旅游的一对美国夫妇(理查德和苏珊)不得不因为女方的受伤而延长假期,并在当地热心青年的帮助下寻找救援,当得知假期延长的消息后,这对夫妇请来的墨西哥保姆阿德里亚娜为了不错过家乡亲戚的婚礼不得不和侄子一起,带着这对夫妇的两个孩子非法穿越边境前往墨西哥,随后在返程途中被警察以绑架嫌疑逮捕:在遥远的日本,一个聋哑的女孩儿一直生活在母亲自杀的阴影中无法自拔,并依靠发泄性欲来宣泄痛苦和无助,而这个女孩儿的父亲正是在摩洛哥赠送步枪给当地人的那名日本商人。
那一声枪响带出了的六个家庭、十二个人、三个地点以及各种语言,这些共同组成了一个奇妙的“六度分割”。其中的各种因素都有着或强或弱的联系l因为这种种联系,不幸更显不幸,也因为这种种联系,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出现的可能性。相对于整部影片的沉重和紧张,也许结尾会稍显轻松,但依然洗不清影片自身浓浓的悲剧色彩。正如宗教典故巴别塔所要世人的那样:沟通不畅及互不理解的痛苦和可怕。
相比之下《性的本质》(《scenes of asexual nature》)则显得轻松很多。这部被归类为喜剧(comedy)的英国独立电影由导演埃德华·布朗姆(Edward Blum)完成。主要讲述了在发生在Hampstead Heath公园的一个下午,七对人物之间的故事。他们之中有妻子因丈夫偷看美女而吃醋的夫妇。也有因感情不和而和平分手的夫妇:有初次相亲却不欢而散的恋人,也有多年杳无音信后偶然重逢的昔日恋人l有争吵后分手的恋人,也有一直只维持着欢乐谈话关系的情人:有讨论是否该要个孩子的同性恋恋人,也有贯穿整部影片、行走于公园各处、到处惹是生非终无所获的无聊青年。
影片着眼于一个公园的半日时光,通过对七对人物的聚焦,探讨了一系列以爱情和性为基础的人生态度问题,尖锐犀利的追寻态度和充满趣味的结构形式,使得本片更加具有了说服力和观赏性,影片最后,随着镜头渐渐拉开和人物活动范围的扩大,整个公园下午的全景图逐渐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拉开的也正是一幅内容丰富的人生画卷。就这样,在这种轻松智慧、充满喜剧趣味的风格下,又加之一批著名的本土明星演员的“义务”演出,终又成就了一部精彩的群像电影。
二、群像电影的特点
通过对两部影片的对比分析,可以略微得出群像电影的几个重要鲜明的特点:
(一)多线索,多交叉
多线索交叉是群像电影的一大显著特征。几条甚至更多线索交织穿插,不断互相打断又互相组接,形成了影片特有的节奏和叙事形式。在《巴别塔》中,三个国家、六个家庭、十二个人,以这几个家庭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件为线索,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推进情节的发展,共同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而《性的本质》中,七条清晰的线索逐步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这几条线索都有着相同的本质特征和截然不同的命运遭遇,他们发生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他们同时发生在一个公共地点——公园。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多线索交叉是群像电影成立的一个重要基础。这种特征可以使得影片囊括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全面,更有说服力,也体现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精神。
(二)注重各线索之间的串联
如果线索太过繁多而无所串联和统一,就可能造成结构的散乱和表达主题的困难,因此,在群像电影中,对所有线索的串联和保持它们的统一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不同的影片,导演们也会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保持这种连贯和统一。《巴别塔》中,导演采用了以时间统一来保持线索之间的联系。共同的11天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其中,几条线索之间的联系,即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保持这种串联的重要因素。《性的本质》中,导演则采用了以空间统一来保持联系的方式,让所有的线索和事件都发生在一座公园内,而公园内的所有人物都在探讨一些有着本质共性的问题,主题自然得到了烘托。
(三)散文形式和主题的高度统一
群像电影在表情达意上类似于一种文学形式——散文。因为二者追求的境界似乎很相似,即形散神不散。对于群像电影来说,“形散”是指其叙事结构的不规则及多线索交叉穿插甚至有时候是天马行空,“神不散”是指其主题的高度统一。相对于非群像电影,群像电影在表达主题方面更有优势,因为她可以有各条线索共同为表达主题服务。《巴别塔》中的所有线索都是为了表现沟通不畅带来的不幸以及宗教般的巴别塔意味《性的本质》中,七条线索都是在试图探究性的本质、爱的本质和人生的本质。正是这种“形散神不散”的形式使得群像电影更具散文化,显得更加随意和真诚。
(四)演员戏份和演技的平衡及剧情的“完美平衡”
群像电影中各条线索之间的平衡和交织,决定了参演演员的戏份是几乎相同或相似的。在这种没有主角也没有配角的剧本中,对演员演技的要求反而更高。各位演员的演技也都应当达到一个较高的且近似的水平, 才能保证影片的质量,才可以成就群像电影追求的剧情的“完美平衡”。
(五)有相对比较大牌的明星演员参与演出,提高影片的宣传点和期待值
一部影片要想卖座,影片本身的质量和吸引力是必要的,但是,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前期宣传,特别是在现今社会中,前期宣传显得极为重要。而其中,演员阵容是宣传的一大重点。群像电影也不例外。由于群像电影对演员的较高要求,一般每一部影片中都有至少一到两位大牌明星参演,并在其后的宣传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如《巴别塔》中的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和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而《性的本质》中,除拥有世界声望的明星伊万·麦格雪戈(EwenMcGregor)外,还有众多在英国电视电影圈中颇具声望的演员。这些大牌们既保证了影片质量,又保证了票房和影响力。
三、从受众心理方面分析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由于剧情和线索问的过于平衡,容易使观众产生欣赏疲劳。因此,群像电影应当注意如何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持久注意力和兴趣《巴别塔》用剧情的惊悚和紧张达到了目的,而《性的本质》则选择了用剧情的轻松智慧和幽默的方式。这要根据影片自身风格来定位和选择。
(二)由于线索繁多,群像电影如果在线索上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结构混乱繁琐之感,妨碍观众对剧情发展的正确和全面理解。因此,要注意如何将众多线索用简练的方式串接起来,用目标受众可以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巴别塔》用清晰简单的直线人物关系说明问题《性的本质》用一个简单的公用场所——公园做了简单而宽阔的大背景。
四、群像电影的思想基础——深刻的后现代特征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并在其后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渗透到全球各地。后现代主义质疑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传统的价值观,将“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和距离消失”四个基本审美特征。正是这种后现代的思想。很好地滋养和完善了群像电影的创作理念。
(一)去中心化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去中心化反对权威,反对模式,而转而标榜事物的矛盾性、复杂性,重视多种信息的组合。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相互联系。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群像电影的表现形式。而去中心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对人性、对人人平等理念的尊重和发扬。而所有这些矛盾和错综复杂也从根本上反映了对自由、人权、秩序和和谐的追求和探寻。
(二)碎片化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重视各种不同信息的全新组合,这就产生了另外两个命题:信息的碎片化和多样性。只有这两个命题得以保证,才能达到信息的奇妙组合以及去中心化的表现。这些主要影响了群像电影在对各种线索的选择和运用中。
(三)平衡主义
既然反对权威、反对主流,既然要尊重人性、人人平等,那么平衡主义思想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重要因素。在群像电影中,剧情的平衡、人物之间的平衡以及演员戏份的平衡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巴别塔》和《性的本质》这两部影片中,情节的发生似乎是偶然的,但剧情所反映出的种种事件、态度和感情在现实生活中部是必然存在的。而当我们纵观群像电影时,也许会发现另外一种答案:群像电影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她从出现就被打上了深刻的后现代主义烙印,虽然在她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偶然发生的起起落落。因此,我们在对待散文化的群像电影时,应当尝试着改变传统的审美,学会从整体上去提炼重点和主题,去体会传者试图作出的对人生真谛的探寻。
[关键词]群像电影《巴别塔》《性的本质》
群像电影(Ensemble Film),简而言之就是由一批演员参与表演,并在其中拥有几乎“平分秋色”的戏份。这类影片往往具有多线索交叉、形式结构复杂等特点。同属群像电影,同为2006年上映,宗教气息浓厚的影片《巴别塔》赢得了第64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奖以及奥斯卡7项提名,而充满趣味和智慧的独立影片《性的本质》也吸引了众多英国著名演员“义务”演出并收到了积极和良好的评价。不同的风格,相同的成功。也许两部影片不能说明群像电影的再度兴起,但是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群像电影应当在被关注和重视。群像电影的受欢迎不是偶然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影片的比较分析,以对群像电影的特征形态和哲学思想基础做些思考。
一、影片介绍
《巴别塔》(《Babel》由墨西哥导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Gonz 6 lez)导演,2006年上映的一部宗教气息浓厚的惊悚剧情片。影片以摩洛哥男孩在家附近的沙漠地带的举枪一击开始带出了一连串的发生在世界各地六个家庭的故事。一位摩洛哥的父亲买到了一支日本游客送给当地人的步枪,他的两个儿子颇觉新鲜遂准备找个目标射击以试验射程,结果,出于年少无知和顽皮开枪失误击中了美国游客苏珊:这次误击使得本是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婚姻而来此旅游的一对美国夫妇(理查德和苏珊)不得不因为女方的受伤而延长假期,并在当地热心青年的帮助下寻找救援,当得知假期延长的消息后,这对夫妇请来的墨西哥保姆阿德里亚娜为了不错过家乡亲戚的婚礼不得不和侄子一起,带着这对夫妇的两个孩子非法穿越边境前往墨西哥,随后在返程途中被警察以绑架嫌疑逮捕:在遥远的日本,一个聋哑的女孩儿一直生活在母亲自杀的阴影中无法自拔,并依靠发泄性欲来宣泄痛苦和无助,而这个女孩儿的父亲正是在摩洛哥赠送步枪给当地人的那名日本商人。
那一声枪响带出了的六个家庭、十二个人、三个地点以及各种语言,这些共同组成了一个奇妙的“六度分割”。其中的各种因素都有着或强或弱的联系l因为这种种联系,不幸更显不幸,也因为这种种联系,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出现的可能性。相对于整部影片的沉重和紧张,也许结尾会稍显轻松,但依然洗不清影片自身浓浓的悲剧色彩。正如宗教典故巴别塔所要世人的那样:沟通不畅及互不理解的痛苦和可怕。
相比之下《性的本质》(《scenes of asexual nature》)则显得轻松很多。这部被归类为喜剧(comedy)的英国独立电影由导演埃德华·布朗姆(Edward Blum)完成。主要讲述了在发生在Hampstead Heath公园的一个下午,七对人物之间的故事。他们之中有妻子因丈夫偷看美女而吃醋的夫妇。也有因感情不和而和平分手的夫妇:有初次相亲却不欢而散的恋人,也有多年杳无音信后偶然重逢的昔日恋人l有争吵后分手的恋人,也有一直只维持着欢乐谈话关系的情人:有讨论是否该要个孩子的同性恋恋人,也有贯穿整部影片、行走于公园各处、到处惹是生非终无所获的无聊青年。
影片着眼于一个公园的半日时光,通过对七对人物的聚焦,探讨了一系列以爱情和性为基础的人生态度问题,尖锐犀利的追寻态度和充满趣味的结构形式,使得本片更加具有了说服力和观赏性,影片最后,随着镜头渐渐拉开和人物活动范围的扩大,整个公园下午的全景图逐渐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拉开的也正是一幅内容丰富的人生画卷。就这样,在这种轻松智慧、充满喜剧趣味的风格下,又加之一批著名的本土明星演员的“义务”演出,终又成就了一部精彩的群像电影。
二、群像电影的特点
通过对两部影片的对比分析,可以略微得出群像电影的几个重要鲜明的特点:
(一)多线索,多交叉
多线索交叉是群像电影的一大显著特征。几条甚至更多线索交织穿插,不断互相打断又互相组接,形成了影片特有的节奏和叙事形式。在《巴别塔》中,三个国家、六个家庭、十二个人,以这几个家庭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件为线索,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推进情节的发展,共同起到了烘托主题的作用。而《性的本质》中,七条清晰的线索逐步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这几条线索都有着相同的本质特征和截然不同的命运遭遇,他们发生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他们同时发生在一个公共地点——公园。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多线索交叉是群像电影成立的一个重要基础。这种特征可以使得影片囊括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全面,更有说服力,也体现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精神。
(二)注重各线索之间的串联
如果线索太过繁多而无所串联和统一,就可能造成结构的散乱和表达主题的困难,因此,在群像电影中,对所有线索的串联和保持它们的统一性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不同的影片,导演们也会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式保持这种连贯和统一。《巴别塔》中,导演采用了以时间统一来保持线索之间的联系。共同的11天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其中,几条线索之间的联系,即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保持这种串联的重要因素。《性的本质》中,导演则采用了以空间统一来保持联系的方式,让所有的线索和事件都发生在一座公园内,而公园内的所有人物都在探讨一些有着本质共性的问题,主题自然得到了烘托。
(三)散文形式和主题的高度统一
群像电影在表情达意上类似于一种文学形式——散文。因为二者追求的境界似乎很相似,即形散神不散。对于群像电影来说,“形散”是指其叙事结构的不规则及多线索交叉穿插甚至有时候是天马行空,“神不散”是指其主题的高度统一。相对于非群像电影,群像电影在表达主题方面更有优势,因为她可以有各条线索共同为表达主题服务。《巴别塔》中的所有线索都是为了表现沟通不畅带来的不幸以及宗教般的巴别塔意味《性的本质》中,七条线索都是在试图探究性的本质、爱的本质和人生的本质。正是这种“形散神不散”的形式使得群像电影更具散文化,显得更加随意和真诚。
(四)演员戏份和演技的平衡及剧情的“完美平衡”
群像电影中各条线索之间的平衡和交织,决定了参演演员的戏份是几乎相同或相似的。在这种没有主角也没有配角的剧本中,对演员演技的要求反而更高。各位演员的演技也都应当达到一个较高的且近似的水平, 才能保证影片的质量,才可以成就群像电影追求的剧情的“完美平衡”。
(五)有相对比较大牌的明星演员参与演出,提高影片的宣传点和期待值
一部影片要想卖座,影片本身的质量和吸引力是必要的,但是,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前期宣传,特别是在现今社会中,前期宣传显得极为重要。而其中,演员阵容是宣传的一大重点。群像电影也不例外。由于群像电影对演员的较高要求,一般每一部影片中都有至少一到两位大牌明星参演,并在其后的宣传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如《巴别塔》中的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和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而《性的本质》中,除拥有世界声望的明星伊万·麦格雪戈(EwenMcGregor)外,还有众多在英国电视电影圈中颇具声望的演员。这些大牌们既保证了影片质量,又保证了票房和影响力。
三、从受众心理方面分析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由于剧情和线索问的过于平衡,容易使观众产生欣赏疲劳。因此,群像电影应当注意如何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持久注意力和兴趣《巴别塔》用剧情的惊悚和紧张达到了目的,而《性的本质》则选择了用剧情的轻松智慧和幽默的方式。这要根据影片自身风格来定位和选择。
(二)由于线索繁多,群像电影如果在线索上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结构混乱繁琐之感,妨碍观众对剧情发展的正确和全面理解。因此,要注意如何将众多线索用简练的方式串接起来,用目标受众可以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巴别塔》用清晰简单的直线人物关系说明问题《性的本质》用一个简单的公用场所——公园做了简单而宽阔的大背景。
四、群像电影的思想基础——深刻的后现代特征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并在其后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渗透到全球各地。后现代主义质疑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传统的价值观,将“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主体消失、深度消失、历史感消失和距离消失”四个基本审美特征。正是这种后现代的思想。很好地滋养和完善了群像电影的创作理念。
(一)去中心化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去中心化反对权威,反对模式,而转而标榜事物的矛盾性、复杂性,重视多种信息的组合。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相互联系。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群像电影的表现形式。而去中心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对人性、对人人平等理念的尊重和发扬。而所有这些矛盾和错综复杂也从根本上反映了对自由、人权、秩序和和谐的追求和探寻。
(二)碎片化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重视各种不同信息的全新组合,这就产生了另外两个命题:信息的碎片化和多样性。只有这两个命题得以保证,才能达到信息的奇妙组合以及去中心化的表现。这些主要影响了群像电影在对各种线索的选择和运用中。
(三)平衡主义
既然反对权威、反对主流,既然要尊重人性、人人平等,那么平衡主义思想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重要因素。在群像电影中,剧情的平衡、人物之间的平衡以及演员戏份的平衡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巴别塔》和《性的本质》这两部影片中,情节的发生似乎是偶然的,但剧情所反映出的种种事件、态度和感情在现实生活中部是必然存在的。而当我们纵观群像电影时,也许会发现另外一种答案:群像电影的产生和存在是必然的,她从出现就被打上了深刻的后现代主义烙印,虽然在她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偶然发生的起起落落。因此,我们在对待散文化的群像电影时,应当尝试着改变传统的审美,学会从整体上去提炼重点和主题,去体会传者试图作出的对人生真谛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