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要培养创世纪的人才必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非常注重音乐育人的作用,提出“乐以和情”的主张。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良好思想品质,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以音乐情感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修养
任何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
《乐论》中说:“夫声乐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又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故先王导之礼乐而民和睦。”我们每一个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所以任何思想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只靠空洞说教或生硬灌输,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音乐正是借助于有组织的音响行动,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晓之于理,动之以情,导之于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学生的心灵。许多学者也把“开展音乐活动,塑造完美人格”作为培养新一代社会道德规范的渠道来研究,从中探索音乐育人的良好途径。
二、加强音乐素质教育,提高音乐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问题,其中文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音乐教育又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内容。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培养出新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造才能的人,毫无疑问,提高音乐素质的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狭义的音乐教育或广义的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它能够丰富想象、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1、善于启发,积极引导
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把音乐的感性接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学生在进行音乐的感性接受时,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理性知识的引导,诸如艺术知识性背景的介绍等等,但是真正能够触动、感染、诱发他们进入音乐艺术境界之中的,必定是有直观的、直觉的、现实的音乐,惟有通过这个“现实的音乐”,他们才可能在感性上得到满足,并且产生更进一步的美感,在感觉中把理性的知识与感性融为一体。“现实的音乐”就是把是直观体验作为感性接受的主要途径。只有直接通过听觉器官的感受才能得到那种感受,也只有通过这样的“直观体验”才能使音乐的感性接受成为可能。
2、学习实践,加强艺术修养
通过音乐学习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针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良好外部环境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很多学生学习乐器和对流行音乐爱好的优势,去进一步实现 音乐感性教育的目的,完善音乐感性教育的途径。学习不同的乐器和对流行音乐的欣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而且也可能通过他们更加具体和专业化的训练来增加感性经验的储备,并随着这种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纯化、不断提高,使得他们的感受能力更加接近音乐艺术的实质。
(1)在唱游教学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
小学音乐课程中唱游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唱歌是人们表达和体验情感的最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在唱游教学中,教师不单单是按教学大纲要求把必唱歌曲教会,唱唱而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唱歌来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受到美的教育。《乐论》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情动于衷,故形于声。”在唱游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优美动情的范唱和谐调生动的伴奏,这就要靠教师本身丰实的文化基础、较高的声乐素养和娴熟的伴奏技巧才能完成,一首内容健康、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歌曲,常常能够使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烦,即使在行路中、休息时,优美的旋律还会在内心回响,余音缭绕,这样就会使身心受到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在欣赏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美国的墨塞尔在《音乐欣赏心理的本质》中说道:“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发展音乐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寓增进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于音乐欣赏之中。
音乐具有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创造思维发展)的功能。人的创造思维在形成的过程中,在音乐审美活动的作用下,发展得更迅速、更完善。小学是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处在人生中爱唱歌的年龄,但他们审美能力低下,什么都拿来唱。要使小学生成为健康、有用的人才,必须加以引导。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校园歌曲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校园歌曲对于培养德、智、体诸多方面的素质都有意义。校园歌曲与好的歌词是德育的好教材,能够向学生灌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关心同学、关心集体等方面的思想。那么如何利用校园歌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与作用呢?
①以兴趣为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能力的幼芽,是积极性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知识怀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求知欲望。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校园里不能没有歌声。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孩子的歌声,可见他们唱歌的兴趣是很深的。为了培养孩子们爱唱歌、唱好歌的习惯,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对他们进行兴趣培养。儿童好奇、好玩、好动,可以选择一些适宜于动作表演的歌曲,让他们边唱边动,并设计出一些新颖别致的音乐游戏,让孩子们边玩边唱,从玩中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学中,把校园歌曲同学生活、玩耍结合起来,使用儿童所熟悉的语言,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营造良好环境,实现音乐教育实质。音乐对于提高素质、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培养高雅气质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音乐环境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要阵地,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营造高雅的艺术氛围。
审美能力的培养还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黑板报、墙报、橱窗等都可营造校园艺术氛围。应开设音乐教师信箱,让孩子们反映自己的心声,利用“校园之声”定时播放校园歌曲,定期举办校园歌曲演唱比赛活动,努力营造高雅的音乐环境,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③以情感教育为主线,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在校园歌曲的教学中,应时时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情感是歌曲演唱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感情投入,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使学生从中领会歌曲的情感。好的歌曲本来就有较强的感染力,能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在音乐教学中应始终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④充分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夯实学生音乐素养。以校园歌曲为载体,并不只是让学生唱会几首校园歌曲就完事,而是要使孩子们热爱音乐,让他们具有高尚情操、优良品德,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想等立体感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⑤注重活动性音乐,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歌曲是儿童智慧的窗口,是学生的良友。在推广校园歌曲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参与意识。
首先,要抓常规,求新颖。音乐老师应设定每周一首歌,每天上午课前安排十分钟“唱好歌”的比赛活动。其次,要育新苗、创特色。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演能力,可举行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通过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素质。
童心像一张白纸,有待我们去描画;童心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校园歌曲绚丽多彩,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悟其芬芳。我们要正确把握、充分利用校园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审美能力得到增强。
音乐教育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技能。让学生接触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包括优秀的历史歌曲、革命歌曲、民族、少年儿童的优秀歌曲以及各种优秀的器乐曲等),不但能使他们扩大视野,从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还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升华,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小学教育阶段,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文化教育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这一代新人对继承和弘扬社会风尚,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当他们经过九年义务教育踏上工作岗位时,将是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成为迎接新世纪继往开来的一代。
(作者单位:636250 四川省开江县实验小学)
一、以音乐情感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修养
任何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
《乐论》中说:“夫声乐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又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故先王导之礼乐而民和睦。”我们每一个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所以任何思想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做基础,只靠空洞说教或生硬灌输,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音乐正是借助于有组织的音响行动,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晓之于理,动之以情,导之于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学生的心灵。许多学者也把“开展音乐活动,塑造完美人格”作为培养新一代社会道德规范的渠道来研究,从中探索音乐育人的良好途径。
二、加强音乐素质教育,提高音乐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问题,其中文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音乐教育又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内容。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培养出新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造才能的人,毫无疑问,提高音乐素质的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狭义的音乐教育或广义的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它能够丰富想象、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1、善于启发,积极引导
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把音乐的感性接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学生在进行音乐的感性接受时,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理性知识的引导,诸如艺术知识性背景的介绍等等,但是真正能够触动、感染、诱发他们进入音乐艺术境界之中的,必定是有直观的、直觉的、现实的音乐,惟有通过这个“现实的音乐”,他们才可能在感性上得到满足,并且产生更进一步的美感,在感觉中把理性的知识与感性融为一体。“现实的音乐”就是把是直观体验作为感性接受的主要途径。只有直接通过听觉器官的感受才能得到那种感受,也只有通过这样的“直观体验”才能使音乐的感性接受成为可能。
2、学习实践,加强艺术修养
通过音乐学习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针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良好外部环境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很多学生学习乐器和对流行音乐爱好的优势,去进一步实现 音乐感性教育的目的,完善音乐感性教育的途径。学习不同的乐器和对流行音乐的欣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而且也可能通过他们更加具体和专业化的训练来增加感性经验的储备,并随着这种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纯化、不断提高,使得他们的感受能力更加接近音乐艺术的实质。
(1)在唱游教学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
小学音乐课程中唱游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唱歌是人们表达和体验情感的最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在唱游教学中,教师不单单是按教学大纲要求把必唱歌曲教会,唱唱而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唱歌来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受到美的教育。《乐论》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情动于衷,故形于声。”在唱游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优美动情的范唱和谐调生动的伴奏,这就要靠教师本身丰实的文化基础、较高的声乐素养和娴熟的伴奏技巧才能完成,一首内容健康、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歌曲,常常能够使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烦,即使在行路中、休息时,优美的旋律还会在内心回响,余音缭绕,这样就会使身心受到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在欣赏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美国的墨塞尔在《音乐欣赏心理的本质》中说道:“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发展音乐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寓增进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于音乐欣赏之中。
音乐具有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创造思维发展)的功能。人的创造思维在形成的过程中,在音乐审美活动的作用下,发展得更迅速、更完善。小学是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处在人生中爱唱歌的年龄,但他们审美能力低下,什么都拿来唱。要使小学生成为健康、有用的人才,必须加以引导。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校园歌曲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校园歌曲对于培养德、智、体诸多方面的素质都有意义。校园歌曲与好的歌词是德育的好教材,能够向学生灌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关心同学、关心集体等方面的思想。那么如何利用校园歌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与作用呢?
①以兴趣为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能力的幼芽,是积极性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知识怀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求知欲望。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校园里不能没有歌声。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孩子的歌声,可见他们唱歌的兴趣是很深的。为了培养孩子们爱唱歌、唱好歌的习惯,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对他们进行兴趣培养。儿童好奇、好玩、好动,可以选择一些适宜于动作表演的歌曲,让他们边唱边动,并设计出一些新颖别致的音乐游戏,让孩子们边玩边唱,从玩中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学中,把校园歌曲同学生活、玩耍结合起来,使用儿童所熟悉的语言,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营造良好环境,实现音乐教育实质。音乐对于提高素质、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培养高雅气质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音乐环境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要阵地,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营造高雅的艺术氛围。
审美能力的培养还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黑板报、墙报、橱窗等都可营造校园艺术氛围。应开设音乐教师信箱,让孩子们反映自己的心声,利用“校园之声”定时播放校园歌曲,定期举办校园歌曲演唱比赛活动,努力营造高雅的音乐环境,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③以情感教育为主线,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在校园歌曲的教学中,应时时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情感是歌曲演唱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感情投入,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化学生,使学生从中领会歌曲的情感。好的歌曲本来就有较强的感染力,能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在音乐教学中应始终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④充分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夯实学生音乐素养。以校园歌曲为载体,并不只是让学生唱会几首校园歌曲就完事,而是要使孩子们热爱音乐,让他们具有高尚情操、优良品德,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想等立体感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⑤注重活动性音乐,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歌曲是儿童智慧的窗口,是学生的良友。在推广校园歌曲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参与意识。
首先,要抓常规,求新颖。音乐老师应设定每周一首歌,每天上午课前安排十分钟“唱好歌”的比赛活动。其次,要育新苗、创特色。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演能力,可举行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通过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素质。
童心像一张白纸,有待我们去描画;童心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校园歌曲绚丽多彩,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悟其芬芳。我们要正确把握、充分利用校园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审美能力得到增强。
音乐教育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技能。让学生接触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包括优秀的历史歌曲、革命歌曲、民族、少年儿童的优秀歌曲以及各种优秀的器乐曲等),不但能使他们扩大视野,从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还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升华,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小学教育阶段,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文化教育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这一代新人对继承和弘扬社会风尚,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当他们经过九年义务教育踏上工作岗位时,将是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成为迎接新世纪继往开来的一代。
(作者单位:636250 四川省开江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