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书馆精神就是人们面前必须人人平等,自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重要的是:平等的观念能深深扎根于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心灵,在双方之间构筑起一座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桥梁。
关键词:平等;自由;尊重;开放
1前言
平等、自由是几千年世界各族人民前仆后继付出艰辛努力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而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人们对平等、自由的追求是穿插于社会发展各阶段中,还渗透与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类社会不断在真理面前平等到法律层面平等再到教育面前平等,体现了人们对平等的追求、渴望和呼唤。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重要阵地,也是广大读者接受优质教育,接受知识,思想和科学信息的场所。图书馆自由开放程度,提供优质服务的程度,读者们积极参与程度,影响读者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图书馆优质管理的行为,最终决定中读者与社会发展,为人类实现平等、自由、繁荣的真正实现,其意义影响深远。
2平等:图书馆学理论的呼唤
权利是人民依照平等正义原则和法律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自由。读者权利是指读者依有关法律可以自由享有图书馆提供的各项优质服务及各种信息资源。摆在图书情报机构上最重要特点是公平性,即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权利上是平等的,不能容许有特殊优惠的人。这一点已经有关权威的图书馆组织所确认,很多国家已将此写进图书馆有关法律内,从法律上保证了读者的平等权利不受侵犯,成为必须遵从的法律。60年前,印度图书馆之父阮冈纳赞先生就将“每个读者有其书”作为图书馆学第二定律提出来,确立了平等性法则在图书馆学中的地位;1972年修订的,被认为“世界图书馆宪章”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当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让读者进馆,它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上公众自由地、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受教育程度;美国图书馆协会1995年发表了《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其中强调:图书馆是改变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基地。是人民享受公平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不应该有贫富等级,应该向社会所有人平等地提供图书资料,各种信息资源。图书馆尊重个人价值,应向每一个人、每一种思维方式大开方便之门,向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在这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图书馆更应遵守有关法律规定,让广大师生读者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更要给师生提供更优质服务。适应时代潮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尽量延长开放时间,让广大师生更方便使用图书馆。
3不平等:图书馆实践的误区
平等观是否深深地影响、占据着图书馆馆员的心灵?读者是否真的能在平等的机遇面前分享文化、教育和信息资源?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图书馆是对用户读者提供服务窗口单位,用户读者在哪里,服务就在那里。不能有半点不公平,做到人人平等,每个读者,成绩好坏,贫与富,馆员应一视同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只有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用户读者公平,公正,平等享用图书馆。
3.1获取图书馆读者资格上的不平等
高校图书馆、军队圖书馆、科学院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等都是隶属于某一系统、某一行业的服务机构,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一般不敞开向社会大众服务。而公共图书馆靠国家财政、税收拨款和社会赞助而运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应无条件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于每一位公民。但有的图书馆还收取高额的办证费用,图书馆变成了俱乐部,读者证变成了会员证,使想成为图书馆读者的公民在种种条件、种种关卡面前望而生畏;或设立进入有关图书馆门槛,这样迫使某些贫困读者,三无人员不能接受图书馆平等服务的权利。
3.2拥有图书馆资源上的不平等
好不容易得到借书证的读者满以为自己成了图书馆资源的拥有者,使用什么或不使用什么该可以自己自由地选择了。但是读者的喜悦未免早了些,因为在某些高校图书馆各室的借阅规则里已很清楚地说明“样本书阅览室”、“教师阅览室”是不属于学生读者的,“研究生阅览事”也与本科生、专科生读者无缘。公共图书馆里,海外书刊、台港澳书刊、古籍善本书更是非人人可以借来一读。现代图书馆资源不仅包括馆内资源,还包括网络资源、馆际资源,而能够通过馆际互借和网络查询方式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仍然只是少数读者的特权。
3.3宣受图书馆服务上的不平等
图书馆服务除了传统借阅服务外,还发展了文献检索(代查、代译)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定题情报服务、电子书刊阅览服务、多媒体阅览、还有复印、缩微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服务手段日益多样化,服务内容不断深化,但在服务对象上并未达到“平等服务”的目标,“区别服务”在大多数图书馆还很常见。同是读者,职工和临工,教授和学生、领导和群众、朋友和陌生读者享受的服务是不同的。在有的图书馆,对教师可以开架借阅,对学生却是闭架的;对教师实行计算机检索,学生却仍靠手工检索;同一个项目可能对一部分人无偿服务,而对另一部分人却实行有偿服务。不可否认,为领导、院士、教授等提供优良的服务确实能带来图书馆局部利益的改观,然而对另一部分遭漠视和冷遇的读者带来的心灵伤害又该如何弥补?
3.4执行图书馆制度上的不平等
图书馆服务具有广泛性、公益的特点,也就是说,图书馆不是为某一个读者或特殊读者服务的,而是为“一切读者”服务的。为了保障绝大多数读者享受图书馆公平服务的利益,图书馆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约束,如限制借书数量,设定借书期限,严格要求读者爱护书刊,遵守借阅有关规章制度等。应该说,这是维护读者平等权利的有力措施,在操作中确是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些馆员在执行中有偏差,因人而异,使得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大打折扣,平等也就无从说起。我们发现,在相当部分高校图书馆,教师热门图书长期占用,逾期不还却不被追究,学生借书一旦超期便被罚款;某些读者遗失图书要按数倍赔偿,而另一些读者因为种种关系却可以不了了之;一些热门新书、有价值的工具书总是掌握在少数“关系户”手中,使得普通读者无缘见面。 以上四点反映了“不平等”的一个方面,即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不平等。我们从许多读者反映的意见中还发现了“不平等”的某些方面: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的不平等:突出表现在少数图书馆员缺乏职业道德修养,素质较差,将职责视为权利,将读者服务看成“为人办事”、设置门槛,给脸色读者看,轻视读者的合理要求,对读者的言行稍有不满便横加指责,态度粗暴、恶劣,对读者人格、权利表现出极端的不尊重。造成馆员与读者关系对立的恶果。
4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构筑馆员与读者之间友谊桥梁
高校图书馆必须强化人文关怀,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图书馆馆员要本着对读者负责,让读者满意的工作态度,高度认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还要意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馆员与读者之间树立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关系。共同为建设最优秀图书馆献计献策,献出自己一份力。
4.1尊重
图书馆员应尊重读者为公民的权利,尊重读者对知识资源自由选择和平等获取的权利;另一方面,还应尊重读者的平等人格,真诚地为读者服务,亲切地与读者交往,诚恳、礼貌、友善、和蔼的态度将很快消除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沟通的障碍,创造出一个融洽、和谐、健康、愉快的教育情境,使读者乐于学习、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同时,欣赏读者,尊重读者,善于向读者学习。对读者来说,也应尊重图书馆员的平等人格,尊重图书馆员的劳动成果,积极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有序、高效的学习環境。如此,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隔阂、对立、冲突才会消除。
4.2开放
不论是古代藏书楼还是近现代图书馆,“不平等服务”的存在都源于图书馆本质上的“封闭性”,即使在现代图书馆,“封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藏轻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使图书馆开放的步伐缓慢而沉重。对读者来说,需要的是一个舒畅的、自由的、宽松的择书、阅览环境,那些复杂、烦琐的办证、借阅手续,在闭架书库门口长时间的等待以及在阅览室里管理员紧盯着的怀疑的眼神,只会使读者望而生畏。
4.3教育
4.3.1普及文献情报知识教育读者所受的文献情报教育的不平等在客观上造成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结果的不平等。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文献检索课程大多在大学三年级时候开设,有的学校甚至只作为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开设,光盘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检索等检索技术和方法的培训也只是针对部分读者而言,使不同的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意识、能力和技巧上拉大了差距。为此,图书馆必须加强师资力量,使绝大多数的读者都能受到应有的教育。
4.3.2强化平等观教育既然平等涉及到读者和图书馆员双方的关系,那么平等观的教育便不能只针对一方而言。在读者一方,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读者时刻意识到“我们是平等的,我可以和你讲道理,可以自由地表达我的合理意愿和要求并希望得到尊重和满足”。那么一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就会据理力争,而不是逆来顺受。不论长幼、亲疏,一视同仁,真诚地服务。长此以往,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诸多矛盾便可得到缓和,平等的实现便指日可待。
4.4制度约束
实现平等最终还需要依靠法制的力量。其含义有二:一是将平等理论纳人图书馆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系,各图书馆在规章制度建设上必须明确平等的观念、内涵和具体要求,作为工作人员行为的准则和依据;二是确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借阅制度、书刊赔偿制度、参考咨询制度、光盘检索制度等,并保证这些制度的严格执行。
图书馆是为自由、民主、平等服务的。当然这种理念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对人的深人认识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正如物质文明的形成有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一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平等,就像自由一样,是人类向往的一个口号,但也像自由一样,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读者的阅览需求存在实际差异,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便无可非议。重要的是,平等的观念能深深扎根于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心灵,在双方之间构筑起一座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桥梁。我们相信,这也是一座通往文明、民主和发达、繁荣的未来社会的金桥!
参考文献:
[1]冯薇.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试析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新趋势[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
[2]叶淑兰.人为本构建和谐图书馆[J].科技资讯,2009.
[3]朱玉兰.论读者权益的保护[J].图书情报通讯,2002.
[4]邓彦,张磊.平等——构筑读者与图书馆的桥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5]段静涛.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J].保山师专学报,2002.
[6]孙凌云.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
关键词:平等;自由;尊重;开放
1前言
平等、自由是几千年世界各族人民前仆后继付出艰辛努力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而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人们对平等、自由的追求是穿插于社会发展各阶段中,还渗透与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类社会不断在真理面前平等到法律层面平等再到教育面前平等,体现了人们对平等的追求、渴望和呼唤。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重要阵地,也是广大读者接受优质教育,接受知识,思想和科学信息的场所。图书馆自由开放程度,提供优质服务的程度,读者们积极参与程度,影响读者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图书馆优质管理的行为,最终决定中读者与社会发展,为人类实现平等、自由、繁荣的真正实现,其意义影响深远。
2平等:图书馆学理论的呼唤
权利是人民依照平等正义原则和法律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自由。读者权利是指读者依有关法律可以自由享有图书馆提供的各项优质服务及各种信息资源。摆在图书情报机构上最重要特点是公平性,即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权利上是平等的,不能容许有特殊优惠的人。这一点已经有关权威的图书馆组织所确认,很多国家已将此写进图书馆有关法律内,从法律上保证了读者的平等权利不受侵犯,成为必须遵从的法律。60年前,印度图书馆之父阮冈纳赞先生就将“每个读者有其书”作为图书馆学第二定律提出来,确立了平等性法则在图书馆学中的地位;1972年修订的,被认为“世界图书馆宪章”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当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让读者进馆,它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上公众自由地、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受教育程度;美国图书馆协会1995年发表了《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其中强调:图书馆是改变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基地。是人民享受公平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不应该有贫富等级,应该向社会所有人平等地提供图书资料,各种信息资源。图书馆尊重个人价值,应向每一个人、每一种思维方式大开方便之门,向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在这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图书馆更应遵守有关法律规定,让广大师生读者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更要给师生提供更优质服务。适应时代潮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尽量延长开放时间,让广大师生更方便使用图书馆。
3不平等:图书馆实践的误区
平等观是否深深地影响、占据着图书馆馆员的心灵?读者是否真的能在平等的机遇面前分享文化、教育和信息资源?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图书馆是对用户读者提供服务窗口单位,用户读者在哪里,服务就在那里。不能有半点不公平,做到人人平等,每个读者,成绩好坏,贫与富,馆员应一视同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只有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用户读者公平,公正,平等享用图书馆。
3.1获取图书馆读者资格上的不平等
高校图书馆、军队圖书馆、科学院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等都是隶属于某一系统、某一行业的服务机构,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一般不敞开向社会大众服务。而公共图书馆靠国家财政、税收拨款和社会赞助而运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应无条件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于每一位公民。但有的图书馆还收取高额的办证费用,图书馆变成了俱乐部,读者证变成了会员证,使想成为图书馆读者的公民在种种条件、种种关卡面前望而生畏;或设立进入有关图书馆门槛,这样迫使某些贫困读者,三无人员不能接受图书馆平等服务的权利。
3.2拥有图书馆资源上的不平等
好不容易得到借书证的读者满以为自己成了图书馆资源的拥有者,使用什么或不使用什么该可以自己自由地选择了。但是读者的喜悦未免早了些,因为在某些高校图书馆各室的借阅规则里已很清楚地说明“样本书阅览室”、“教师阅览室”是不属于学生读者的,“研究生阅览事”也与本科生、专科生读者无缘。公共图书馆里,海外书刊、台港澳书刊、古籍善本书更是非人人可以借来一读。现代图书馆资源不仅包括馆内资源,还包括网络资源、馆际资源,而能够通过馆际互借和网络查询方式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仍然只是少数读者的特权。
3.3宣受图书馆服务上的不平等
图书馆服务除了传统借阅服务外,还发展了文献检索(代查、代译)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定题情报服务、电子书刊阅览服务、多媒体阅览、还有复印、缩微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服务手段日益多样化,服务内容不断深化,但在服务对象上并未达到“平等服务”的目标,“区别服务”在大多数图书馆还很常见。同是读者,职工和临工,教授和学生、领导和群众、朋友和陌生读者享受的服务是不同的。在有的图书馆,对教师可以开架借阅,对学生却是闭架的;对教师实行计算机检索,学生却仍靠手工检索;同一个项目可能对一部分人无偿服务,而对另一部分人却实行有偿服务。不可否认,为领导、院士、教授等提供优良的服务确实能带来图书馆局部利益的改观,然而对另一部分遭漠视和冷遇的读者带来的心灵伤害又该如何弥补?
3.4执行图书馆制度上的不平等
图书馆服务具有广泛性、公益的特点,也就是说,图书馆不是为某一个读者或特殊读者服务的,而是为“一切读者”服务的。为了保障绝大多数读者享受图书馆公平服务的利益,图书馆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约束,如限制借书数量,设定借书期限,严格要求读者爱护书刊,遵守借阅有关规章制度等。应该说,这是维护读者平等权利的有力措施,在操作中确是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些馆员在执行中有偏差,因人而异,使得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大打折扣,平等也就无从说起。我们发现,在相当部分高校图书馆,教师热门图书长期占用,逾期不还却不被追究,学生借书一旦超期便被罚款;某些读者遗失图书要按数倍赔偿,而另一些读者因为种种关系却可以不了了之;一些热门新书、有价值的工具书总是掌握在少数“关系户”手中,使得普通读者无缘见面。 以上四点反映了“不平等”的一个方面,即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不平等。我们从许多读者反映的意见中还发现了“不平等”的某些方面: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的不平等:突出表现在少数图书馆员缺乏职业道德修养,素质较差,将职责视为权利,将读者服务看成“为人办事”、设置门槛,给脸色读者看,轻视读者的合理要求,对读者的言行稍有不满便横加指责,态度粗暴、恶劣,对读者人格、权利表现出极端的不尊重。造成馆员与读者关系对立的恶果。
4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构筑馆员与读者之间友谊桥梁
高校图书馆必须强化人文关怀,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图书馆馆员要本着对读者负责,让读者满意的工作态度,高度认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还要意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馆员与读者之间树立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关系。共同为建设最优秀图书馆献计献策,献出自己一份力。
4.1尊重
图书馆员应尊重读者为公民的权利,尊重读者对知识资源自由选择和平等获取的权利;另一方面,还应尊重读者的平等人格,真诚地为读者服务,亲切地与读者交往,诚恳、礼貌、友善、和蔼的态度将很快消除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沟通的障碍,创造出一个融洽、和谐、健康、愉快的教育情境,使读者乐于学习、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同时,欣赏读者,尊重读者,善于向读者学习。对读者来说,也应尊重图书馆员的平等人格,尊重图书馆员的劳动成果,积极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有序、高效的学习環境。如此,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隔阂、对立、冲突才会消除。
4.2开放
不论是古代藏书楼还是近现代图书馆,“不平等服务”的存在都源于图书馆本质上的“封闭性”,即使在现代图书馆,“封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藏轻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使图书馆开放的步伐缓慢而沉重。对读者来说,需要的是一个舒畅的、自由的、宽松的择书、阅览环境,那些复杂、烦琐的办证、借阅手续,在闭架书库门口长时间的等待以及在阅览室里管理员紧盯着的怀疑的眼神,只会使读者望而生畏。
4.3教育
4.3.1普及文献情报知识教育读者所受的文献情报教育的不平等在客观上造成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结果的不平等。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文献检索课程大多在大学三年级时候开设,有的学校甚至只作为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开设,光盘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检索等检索技术和方法的培训也只是针对部分读者而言,使不同的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意识、能力和技巧上拉大了差距。为此,图书馆必须加强师资力量,使绝大多数的读者都能受到应有的教育。
4.3.2强化平等观教育既然平等涉及到读者和图书馆员双方的关系,那么平等观的教育便不能只针对一方而言。在读者一方,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读者时刻意识到“我们是平等的,我可以和你讲道理,可以自由地表达我的合理意愿和要求并希望得到尊重和满足”。那么一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就会据理力争,而不是逆来顺受。不论长幼、亲疏,一视同仁,真诚地服务。长此以往,图书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诸多矛盾便可得到缓和,平等的实现便指日可待。
4.4制度约束
实现平等最终还需要依靠法制的力量。其含义有二:一是将平等理论纳人图书馆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系,各图书馆在规章制度建设上必须明确平等的观念、内涵和具体要求,作为工作人员行为的准则和依据;二是确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借阅制度、书刊赔偿制度、参考咨询制度、光盘检索制度等,并保证这些制度的严格执行。
图书馆是为自由、民主、平等服务的。当然这种理念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对人的深人认识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正如物质文明的形成有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一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平等,就像自由一样,是人类向往的一个口号,但也像自由一样,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读者的阅览需求存在实际差异,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便无可非议。重要的是,平等的观念能深深扎根于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心灵,在双方之间构筑起一座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桥梁。我们相信,这也是一座通往文明、民主和发达、繁荣的未来社会的金桥!
参考文献:
[1]冯薇.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试析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新趋势[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
[2]叶淑兰.人为本构建和谐图书馆[J].科技资讯,2009.
[3]朱玉兰.论读者权益的保护[J].图书情报通讯,2002.
[4]邓彦,张磊.平等——构筑读者与图书馆的桥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5]段静涛.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J].保山师专学报,2002.
[6]孙凌云.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