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一、适时积极引导,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中,让我感受到在阅读兴趣培养的初级阶段,教师一定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各种办法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需求,才能有阅读的动力。让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
一是满足“好奇”。我每接收一个新班级,就告诉学生说自己有阅读爱好,并且很明确地告诉学生自己最喜欢爱看书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有意识地经常在课间端起课外书静静地阅读。久而久之,就会有学生发问:老师,你在看什么书?我利用这个机会便反问他们:想知道书里的内容吗?学生很好奇,于是,我就会挑出书里面最有趣味的内容娓娓道来,为孩子们“开小灶”。
二是巧设“诱饵”。在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初级阶段,我并不拿出一些比较深奥的文章去和学生讲解,而是讲故事,設下“诱饵”,吸引他们去阅读,使他们产生我也要读书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去做。
三是打下“伏笔”。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从而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我在讲课时,每每讲到可以联系课外知识的地方,总是不吝时间,穿插一点相关联的其他书本的知识进去,或科学、或自然,进而让学生知道,教材里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才是无限的,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才能变成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二、创设良好情境,营造阅读氛围
多年来,在创设阅读氛围中,我主要做到了“五个下功夫”:
在营造读书文化上下功夫。在班级设置读书墙、及其它布置上动脑筋:我班黑板报主题就是“最是书香能致远”,上面还书写一些诸如“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等名言警句。班级还设置了一个读书心得栏,里面张贴一些优秀的学生心得体会,及心得体会的点评文字,还有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用的读书方法。
在做到“有书可读”上下功夫。在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还要保证他们“有书可读”。这里,我们主要借助三个途径,确保学生“有书可读”:一是倡导厉行节约,鼓励学生节省零花钱,自己买书读;二是倡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鼓励学生互相借书看;三是倡导团队精神,在班级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同读共读;四是向学校图书室借阅。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有书可读”问题,也间接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和品质。
在提倡“师生共读”上下功夫。教师的榜样力量是神奇无比的。在阅读中,我倡导和鼓励学生和老师同读一本书,并及时交流彼此的读书心得和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孩子们在阅读上的欣赏水平。
在保证读书时间上下功夫。多年来,我一贯坚持每一天早上班级开展晨读;中午保证有20分钟让学生自由阅读;晚上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保证在20分钟内完成,让学生回家后每天晚上都能保证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等等。这样坚持下来,学生把朗读变成了习惯与兴趣。
在推广家校合作上下功夫。要说让孩子多读书,没有一个家长不支持的,但是家长最头疼的是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读进去。因此,我利用学期初的家长会,向家长推荐了和孩子共同读书的三种方法。一是亲子诵读法;二是亲子讲读法;三是亲子讨论法。这样,在茶余饭后,全家人经常能够在安静、和谐的环境里倘徉书海,让每个家长都认识到这是提高孩子智力、发掘孩子潜力的最优途径和最佳机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间接扩大了读书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
三、加强方法训练,提高阅读成效
在“读”上打基础。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阅读报纸、筛选信息资料时,采用浏览的方法。二是简单故事一类,采用略读的方法,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三是经典诗词、名篇名作、美文佳作之类,采用精读的方法。
在“品”上抓提高。学生阅读习惯的维持和养成,需要不断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以不断添加他们阅读的动力。为此,我们努力搭建阅读交流、阅读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先读后品”,在“品”的过程中,让他们充分享受到阅读成果被充分展示和肯定后的愉悦感,更重要的是体现读书精髓,加深了学生对读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班级我制作了读书反馈表,以鼓励表扬为主,对班级同学在校读书及其他情况逐一做出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一目了然。
在“写”上见水平。在阅读中,让学生做阅读的有心人,最终在“写”上显现水平。这里,我们着重训练孩子们养成三重境界:一重境界是写好读书记录;二重境界是写好感悟笔记;三重境界是写好想象日记。此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写作比赛,鼓励他们积极向各种杂志、报社或者网上投稿。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更广泛的阅读,慢慢地,形成良性循环,班级学生读书的氛围也就形成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养成教育的重要责任,更是我深化此项工作的不竭动力。
一、适时积极引导,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中,让我感受到在阅读兴趣培养的初级阶段,教师一定要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各种办法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需求,才能有阅读的动力。让学生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
一是满足“好奇”。我每接收一个新班级,就告诉学生说自己有阅读爱好,并且很明确地告诉学生自己最喜欢爱看书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有意识地经常在课间端起课外书静静地阅读。久而久之,就会有学生发问:老师,你在看什么书?我利用这个机会便反问他们:想知道书里的内容吗?学生很好奇,于是,我就会挑出书里面最有趣味的内容娓娓道来,为孩子们“开小灶”。
二是巧设“诱饵”。在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初级阶段,我并不拿出一些比较深奥的文章去和学生讲解,而是讲故事,設下“诱饵”,吸引他们去阅读,使他们产生我也要读书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去做。
三是打下“伏笔”。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从而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我在讲课时,每每讲到可以联系课外知识的地方,总是不吝时间,穿插一点相关联的其他书本的知识进去,或科学、或自然,进而让学生知道,教材里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才是无限的,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才能变成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二、创设良好情境,营造阅读氛围
多年来,在创设阅读氛围中,我主要做到了“五个下功夫”:
在营造读书文化上下功夫。在班级设置读书墙、及其它布置上动脑筋:我班黑板报主题就是“最是书香能致远”,上面还书写一些诸如“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等名言警句。班级还设置了一个读书心得栏,里面张贴一些优秀的学生心得体会,及心得体会的点评文字,还有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用的读书方法。
在做到“有书可读”上下功夫。在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还要保证他们“有书可读”。这里,我们主要借助三个途径,确保学生“有书可读”:一是倡导厉行节约,鼓励学生节省零花钱,自己买书读;二是倡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鼓励学生互相借书看;三是倡导团队精神,在班级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同读共读;四是向学校图书室借阅。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有书可读”问题,也间接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和品质。
在提倡“师生共读”上下功夫。教师的榜样力量是神奇无比的。在阅读中,我倡导和鼓励学生和老师同读一本书,并及时交流彼此的读书心得和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孩子们在阅读上的欣赏水平。
在保证读书时间上下功夫。多年来,我一贯坚持每一天早上班级开展晨读;中午保证有20分钟让学生自由阅读;晚上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保证在20分钟内完成,让学生回家后每天晚上都能保证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等等。这样坚持下来,学生把朗读变成了习惯与兴趣。
在推广家校合作上下功夫。要说让孩子多读书,没有一个家长不支持的,但是家长最头疼的是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真正读进去。因此,我利用学期初的家长会,向家长推荐了和孩子共同读书的三种方法。一是亲子诵读法;二是亲子讲读法;三是亲子讨论法。这样,在茶余饭后,全家人经常能够在安静、和谐的环境里倘徉书海,让每个家长都认识到这是提高孩子智力、发掘孩子潜力的最优途径和最佳机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间接扩大了读书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
三、加强方法训练,提高阅读成效
在“读”上打基础。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阅读报纸、筛选信息资料时,采用浏览的方法。二是简单故事一类,采用略读的方法,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三是经典诗词、名篇名作、美文佳作之类,采用精读的方法。
在“品”上抓提高。学生阅读习惯的维持和养成,需要不断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以不断添加他们阅读的动力。为此,我们努力搭建阅读交流、阅读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先读后品”,在“品”的过程中,让他们充分享受到阅读成果被充分展示和肯定后的愉悦感,更重要的是体现读书精髓,加深了学生对读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班级我制作了读书反馈表,以鼓励表扬为主,对班级同学在校读书及其他情况逐一做出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一目了然。
在“写”上见水平。在阅读中,让学生做阅读的有心人,最终在“写”上显现水平。这里,我们着重训练孩子们养成三重境界:一重境界是写好读书记录;二重境界是写好感悟笔记;三重境界是写好想象日记。此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写作比赛,鼓励他们积极向各种杂志、报社或者网上投稿。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更广泛的阅读,慢慢地,形成良性循环,班级学生读书的氛围也就形成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养成教育的重要责任,更是我深化此项工作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