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旧货商人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e3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打鼓儿的”,《残冬京华图》里随处可见。不仅是因为过去旧社会北京城里操这种行业的人数众多,就如同当今满大街的“收废品的”;还因为那年头家里穷,三天两头和“打鼓儿的”打交道,卖一些旧物件疗穷救急。因此对“打鼓儿的”印象特别深。
  那年头“打鼓儿的”与现如今“收废品的”有相似之处,都是收购废旧物件。不同之处在于,“收废品的”以收购可再生利用的废旧物资为主,兼收旧家具、旧电器。而“打鼓儿的”根据收购物件种类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挑着大筐走街串巷边走边吆喝,收购旧衣服、碎铜烂铁等废旧物件,本小利薄。另一类是腋下夹着一个蓝布包伏,内装戥秤、试金石,不收破烂,只收绸缎皮货、金银玉器和老旧钟表木器、古玩字画。打的鼓也不一样,前者打的鼓较大,声音发闷,俗称“打大鼓儿的”,也叫“打软鼓儿的”。后者不讲究吆喝,他们招揽生意的法宝是手中的一只小鼓。这种小鼓只有茶杯口大小,内衬木质鼓圈,外面用鱼皮包裹(注:一说是鳇鱼皮,一说是鲨鱼皮;笔者虽然见过实物却难以考证,存疑以备方家指教),另备一只一尺来长的特制鼓楗。打的时候左手拇指与食指环状持鼓,右手拇指、中指与无名指夹住鼓楗,食指击打鼓楗击鼓。其声一长两短“哒——哒哒”,清脆响亮足以将宅院中的卖主召唤出来。因为这种小鼓个头小,质地较硬,声音清脆,所以也叫“打硬鼓儿的”或“打小鼓儿的”。
  我二姨说她小时候家里没钱又等米下锅,竖着耳朵听着打鼓儿的声响。同时也特别怕“打鼓儿的”进来,家里又不知道要有什么东西被他们装入大筐或卷在蓝包袱皮里拿走了。也许是过冬的棉袄,或者是姥姥陪嫁的簪环首饰。
  我姥爷是个文人,自然也喜欢收藏古玩字画。有些年他由朋友举荐,到热河做事。热河是清代皇帝的夏宫,流落民间的文玩珍宝很多。姥爷将薪俸大部分寄回家用,留下自用的部分,则节衣缩食,搜求喜爱的文物。那年头,宋、元的瓷器虽然不多,但明、清两代瓷器精品存世量极多。够不上清三代的官窑珍品,都没人正眼瞧它,更别提有冲、有裂的了,讲究的是“古瓷毛边不值钱”。不像现在,一只不起眼的清代瓷瓶就能卖出天价来。据我二姨说,她小的时候只要是能吃得上饭的人家,家里的条案上都有几件掸瓶、帽筒、座钟、插屏一类的摆件。要是读书人家,博古架上总得有几件哪怕是后仿的宣德炉、四大名窑的瓷器;墙上总要有几张字画,当然也许是仿古的,更多的是朋友之间互相赠送,笔墨唱和的。想当年齐白石的真迹,5块大洋就能买一幅,不算稀罕。
  那年头古玩造假的少,仿的就是仿的,老的就是老的。不像当下,摸着还烫手呢,张口就是元青花、清三代。那些一心只想发财,两眼不识真假的所谓藏家,还真敢花大价钱往家里搬。您想想经过民国多年战乱和“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能幸存的宝物能有几件!再看潘家园大棚里层层叠叠摆的,电视节目里黑压压一大群人手里举的,哪有那么多宝贝呀!
  那年头我姥爷也淘换过不少古玩。什么郎窑红、粉定、钧瓷窑变,我二姨都见过。还有不少番画,就是现在收藏家追捧的唐卡。那年头很少有人认,只是少数文化人感兴趣。我二姨说,我二舅、三舅俩半大小子饭量大,他们吃饭使的碗,一个是青花海碗,一个是豇豆红深边大碗,个大盛得多,都是晚清的瓷器,那年头不值几个钱。我问二姨这些瓷器后来都哪儿去了?二姨总是笑着说,都卖给“打鼓儿的”换饭吃了呗!
  东西卖得多了,“打鼓儿的”门道也多少知道了一点。要说“打鼓儿的”也不都是奸商。但毕竟做的是生意,将本求利。因此上察言观色,看人给价成了他们看家的本事。你要是读书人脸皮薄不好意思讲价,或者是家里穷急等钱用,就擎等着挨宰吧。我姥爷是山东人,直性子又念过点书,卖东西、当当(注:就是用实物作抵押到当铺借贷)的事从不过问。我姥姥是有名的“穷大手”,根本就不懂得讲价。也就是我妈还会说一句“您再给加点儿吧”。就这么着,不少好东西,仨瓜俩枣就便宜“打鼓儿的”了。“打鼓儿的”要是看上你一样东西,出的价你不肯卖,他有一套办法让你屈服:一是在包东西的包袱皮上做记号,通常是系不同的扣,表示不同的价格;二是在他们行里人中间打招呼,谁也不能再出更高的价钱。这也许是他们行里的规矩。就这样找来的“打鼓儿的”一个比一个出的价钱低,最后只能卖给他。
  跟“打鼓儿的”打交道多了,自然也有一两个相熟的。有这么一位“徐三爷”,虽说是“打鼓儿的”,但精通文物鉴定,眼力好,交游广,人也温文尔雅,不似商人模样。平日里只要姥爷在家,不论做不做生意,也时常过来聊天,讲一点文物收藏的见闻,北京旧家望族的轶事。如果有东西卖给他,给的价钱也比较公道,不似一般“打鼓儿的”那么食心财黑。可巧我姥爷有一套六只康熙官窑粉彩小碗,胎薄釉润,画工极精。我姥爷收藏多年,爱不释手,即便是穷得没饭吃,也不舍得出手让人。这徐三爷看见了也是赞不绝口,说一看便知是清宫流散出来的珍品,要论价钱像我这样本小利薄的根本就收不起。后来徐三爷说有大买家听说了这套康熙粉彩小碗,要出大价钱收藏。我姥爷也不知怎么的就被这徐三爷说动了心思,让他拿着这套小碗到大宅门去让人家看看,问问价钱。我二姨说,也兴许是命里该着,就是那句老话“穷人手里存不住宝物”。这位徐三爷回来时两手空空,哭丧着脸说,实在对不住您哪,我半路上一下洋车摔了个跟头,把这套小碗给摔碎了。我家里穷,本小利薄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实在是赔不起您。我姥爷一听如此,也只能认命。虽然是心疼不已,也只能说,您也不是成心的,凡事都有个万一,您也别往心里去,毕竟只是几个小碗。摆摆手也就算了。正应了那句话,君子可欺之以方。
  我的老爷子!这几个小碗要是到了现如今,至少也得是六位数。也或许就是摔碎了,心里觉得对不起人,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可也说不定是见财起意,据为己有,空手套了白狼。咱这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只是这位徐三爷从此也就杳无音信,再没有登门。
  虽说是人心难测,但这也只是一段往事。后来北京城解放了,国家成立了物资回收公司、信托商行、文物商店。这些“打鼓儿的”有不少也成了国家职工。他们手里的小鼓,有的保存到了现在,成了民俗博物馆里的展品。但是旧时“打鼓儿的”商人形象被永远地保留在了我老伯《残冬京华图》画作里;那鱼皮小鼓的“哒、哒”声,还响在我的心头。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其他文献
《残冬京华图》里画得最多的要算做小买卖的了。那年头北京没有什么工业,老百姓谋生一是靠卖力气,“拉小绊儿”“扛大个儿”,再就是做小买卖。卖个糖豆大酸枣、针头线脑什么的,本小利薄勉强糊口。要说做木匠、棚匠、瓦匠,那得有手艺,从小拜师学艺才能靠手艺吃饭。要是到宅门里做听差,买卖家做学徒,那得有铺保,一般底层贫民百姓没这个社会关系。做小买卖门槛低,只看本钱大小,不论贵贱高低。那年头阴天下雨大人没法出去奔生
期刊
因为鸭脖子,所以北京人都知道湖北人爱吃辣的,因为清江鱼,所以北京人都知道来自鱼米之乡——湖北的鱼是真好吃。而我今天要讲述的这个土家族的小伙子——来自湖北宜昌的李乐,既能吃辣的,更了解什么鱼最好吃。2年前他来了北京,于是,北京多了一个吃鱼的湖北餐厅——鱼豆吉,北京人又多了一个了解湖北特色菜的窗口。  鱼豆吉做的是鱼,难道北京做鱼的餐厅还少么?鱼豆吉的鱼好在哪里?想要搞清楚,就需要了解鱼豆吉的主打菜—
期刊
一般喜欢收藏的人,刚入行时必要找几位行家里手去请教一番,其结果最终大致会分流到两个阵营。一个是所谓的“学院派”, 他们大多是博物馆、社科院考古所等专业学者,另一个是所谓民间的“实践派”。 当然也有自视不比谁差,想自学成材的,这拨人假以时日,经过历练,还是要回归的,只是这中间学费会交得比别人只多不少。  “学院派” 拥有历代遗留下的馆藏、国家拨款收购、民间知名藏家捐赠的文物及文献资料来进行专项学术研
期刊
80后青年京剧演员裘继戎有着特殊的身份:他是京剧大师、裘派创始人裘盛戎的嫡孙。像很多梨园世家子弟一样,裘继戎从小耳濡目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3岁便获得“小梅花”金奖,是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获得者。  裘继戎做工沉稳,工架大方,连清瘦的长相也颇有爷爷裘盛戎的风采,圈里人喜欢称呼他“裘裘”,亲切中又带有一点疼惜。的确,他是伴随着京剧长大的孩子,父亲裘少戎也是著名花脸演员,可惜在裘继戎10
期刊
十净九裘。裘派魅力何在?陈俊杰用一生体味着其中的奥妙。  第一次知道“裘派”是在1976年。“文革”刚结束,样板戏一枝独秀的年代终于一去不返,传统戏逐渐恢复,如同一股甘泉滋润着人们贫乏的精神世界。一天,陈俊杰在老师的收音机里听到一段《打龙袍》,一个高亮醇厚的嗓音牢牢地抓住了陈俊杰,“简直迷得不得了”。如今想来,用“浑然天成、美不胜收”描述并不为过,但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嘟囔:“哎呀,还有这么好听
期刊
“如果到明年3月份,中国楼市能走出任志强刚刚忽悠的又一波上涨行情,我将于明年两会的开幕当天,在北京长安街裸奔10公里。 如果是相反的行情,请任志强先生在和您一起忽悠的媒体上公开道歉。”  2012年12月2日晚,深圳英联不动产董事长郭建波在微博上立下赌约。微博一经发布,即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南都记者就此联系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对方未作回应。但郭建波表示,无论任志强是否回应,自己都会坚持履行赌约。 
期刊
京剧裘派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净行流派,其艺术精华在于既有韵味无穷的唱腔,又能以高超表演技巧去刻画人物性格。净行演员裘盛戎以其父裘桂仙的唱腔唱法为本,吸收了金(少山)派的演唱技巧与郝(寿臣)、侯(喜瑞)等派的表演艺术,形成了铜锤和架子花脸融为一体的新风格,称为“裘派”。  裘派艺术到底有什么魅力?本期我们走访了裘派的代表人物——陈俊杰、裘继戎、方旭。
期刊
提起徽菜,略知一二的人都会说“徽菜三重”,即“重油、重色、重火功”。正因为这“三重”的说法,让徽菜在很多讲究健康的现代人眼中,成了需要远离的菜系。更有很多人,提起徽菜就想起乡土菜,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菜系。  与之相悖的概念是一句流行话——“安徽多美女”。安徽美女皮肤白皙、身材纤细。而徽州人(黄山地区,正统徽菜原产地)一直很少得肠胃癌的,连得重负荷的大胖子也很少有,而且徽州人都肤色姣好,体质优秀。如
期刊
在北京的各大公园里,总有一些人用毛笔在地上表演或练习书法。它被人们称为地书书法。  它算得上是北京一景,其中透出的浓浓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大批游客驻足。至于谁是首创地书书法的人,很多人都不了解。  他就是李景生先生。1995年,英国图腾电影制片公司等单位在北京拍摄的电视系列片《滕龙》,及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在北海公园拍摄了整整一个小时李景生先生的地书书法,并向全国播放。很多人正是从那时开始知道了地书书法,
期刊
一出手成千古恨  最佳的买房时机,总在错过,总是追悔莫及。这样的故事,剧情老套,但总在重复上演着……  一对50后的京籍知识分子夫妻,奋斗了大半生谋得了两房一车的家产。2008年奥运会前,他们抢着把位于学院路附近的一套9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卖掉了。那是他们单位分给他们的房改房,用不到3万元就拿到了产权证。这次卖价为80万元,他们兴奋异常,这是买价的26倍,他们等于一弯腰捡了一个硕大的金元宝。  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