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的文质之思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学史不是西方人杜撰的,中国人从先秦的“文质之思”开始,便为整个人类审美意识史织就原始的审美观念之网。阐释文与质的美学价值,有利于把握中国美学史之基本内涵与特色,完善呈现人类完整审美图景。
  【关键词】:文与质;美学史;范畴;审美
  一直以来,美学的历史是一部完备的西方美学史,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终于迎來了“审美上的自由”。中国美学史中曾经信守过的美的规则,将一点点的从古典美学的特殊材料中被发掘出来,从那些残漫到不可辨认的古籍、古物、古画中被还原出来,重新唤起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美的光华。
  人们习惯于用西方美学的思维来理解人类审美史,似乎一切审美现象都必须用西方美学中的“模仿与再现”、“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等范畴来阐释,甚至有人直接按西方模式将“文与质”理解为“内容”与“形式”,这是一个悲屈的错误。文与质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比西方美学范畴更为原始本真的审美信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及无可辩驳的古典文化特色,内容与形式是古代希腊以还对于具体事物总的构成与剖析,范畴与内涵不同,不可混同。
  美学史不是西方人杜撰的,中国人从“文质之思”开始,便直接碰触到“美”的原质,为整个人类审美意识史织就最原始的观念之网。蒋勋在《美的沉思》中说:“许多更为纯粹的对艺术的思考,中国古来的典籍中的记录,毫不逊色于西方现代的前卫革命。”[1]
  中国美学史“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与范畴。“文”,意即“纹路”、“纹理”,不仅指日用器皿的超越功利价值的形式美,还指礼乐等外在的表现及才艺、服饰、样貌、文采等义。更广义的说,是“天文”与“人文”,天文是人类对自然天象的仰观俯察,人文是对人类文化创造的参悟。如果说“文”代表一种与感性审美愉悦相关的价值,那么“质”与“文”相异,“质”是朴实、质朴、内在的道德品质,先天之气,代表物质的实用功利价值。
  文与质的最早的记载出自先秦典籍。《周易·贲》卦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又云:“《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文与质是先秦古典美学争论的核心问题,儒、道、墨、法诸家都有自己的文质观。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崇文尚礼、重视文明教化,将“文”、“质”统一于礼。《论语·八佾》中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論语·雍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道家思想旨归于“道”,反对礼乐制度,主张效法自然、绝胜弃智、返朴归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墨家、法家强调致用,将功利置于审美之上,“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墨子》)“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子·解老》)
  无论诸家对于“文”、“质”如何辩说,都经历了“先质后文”,由原始而文明的一般历史演进规律。“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质文沿时,崇替在选,终古虽远,僾焉如面。”[2] 缺少了“质”的质朴之原始形态,便不能有“文”之华章扬厉于后,中国古典美学史就是一部“文”与“质”代兴交替、嬗变演进的历史。
  当文质嬗变进入诗词歌赋及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中国古典美学史便日益延伸出它气度非凡的篇章。唐代诗人卢照邻有云:“王风国咏,共骊翰而升沈;里颂途歌,随质文而沿革。”
  中国自觉的开始进行文艺批评始于魏晋南北朝,被成为“文的自觉”,这期间,文学艺术创作异常繁荣,审美领域有所创新,各类艺术品评、鉴赏、对审美经验的总结大量涌现。从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到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文学艺术具有的审美特质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同。陆机在《文赋》中云:“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理”指事理,情理,文章有了思想内涵就如同树干那样能直立起来,而文辞就如那枝条和花果那样繁生其上。
  刘勰认为,文与质应该是统一的:“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文心雕龙·情采》)刘勰用自然界的现象作类比来说明文依附于质,而质又依靠文,两者不可分,“文附质,质待文”是刘勰对文质关系的核心。刘勰要求人们学习圣人的文章,因为圣人之文是文与质完美的结合。“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衔华而佩实”。在《宗经》篇中说儒家经典是“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定势》篇云:“因情以立体,即体成势”,“宫商朱紫,随势各配”;《附会》篇讲:“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然后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等,都是反复阐释“文”与“质”的统一。
  继《文心雕龙》之后,以文质论诗,主张文质并重,成一家之言的,当属钟嵘的《诗品》。《诗品》评诸家诗,文与质作为审美尺度来品评,曹植和王粲虽然同是上品,但是因其文质差等,高下有别。此外, “野”首次作为诗学审美标准,刘向《说苑·修文》云:“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萧绎《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云:“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当然,文与质也成为绘画品评标准。“绘事后素”,不单见于《论语》中,《周礼·考工记》中也有云:“凡画绘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虔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论》)荆浩在《笔法记》中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又云:“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绘画贵在表现物象之本真,“物之华”是偏于“文”的呈现,“物之实”是内在的精神特质,华实兼备,其实就是文与质的统一。
  然文与质作为两种审美范畴,并不总能均衡合一。或文胜于质,或质胜于文,文质递相更替,各有损益。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试图让文与质二者完美统一,这种探讨代代相因、始终不懈,为中国古典美学发掘出新的审美文化范畴。只有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特殊性材料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扭转长期以来以西方术语奉为“经典”的被动,为人类整体的审美文化图景提供来自中国美学的重要参照。
  参考文献:
  [1]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论语》,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3] 刘勰:《文心雕龙》,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4] 薛富兴:《山水精神——中国美学史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5] 蒋勋:《美的沉思》,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
其他文献
【摘要】:张恨水的小说既有大量中国传统小说的成分,又吸收了许多新鲜元素,从而转化成一种现代化的章回体小说模式。作为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金粉世家》在传统的现代化上表现突出。本文从张恨水的创作与家庭背景以及《金粉世家》中的叙事、人物塑造以及精神内涵入手,探究张恨水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继承与改造。  【关键词】:《金粉世家》;张恨水;传统小说;继承;改造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也被一些人
期刊
【摘要】:李德裕,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一生经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朝, “牛李党争”中为“李党”领袖。是晚唐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又遭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会昌年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实现了会昌中兴。而这些显赫的功绩与其在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细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和朱文颖的《浮生》,尝试探讨《浮生六记》和《浮生》中共存的东方式的暧昧激情表达方式通过展示暧昧的古典式爱情想象、苏州的阴影姿态而形成的东方玄妙诡异的智慧帶来的人性的压抑和孤独。  【关键词】:《浮生六记》;《浮生》;东方式暧昧激情;压抑;孤独  一、暧昧的古典式爱情想象  沈复笔下描画的妻子芸娘,是他的表姐,大沈复十个月,二人青梅竹马,情深意厚,一对佳人美眷
期刊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 201600)  1.1导言  当前住宅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新阶段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住宅金融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继续研究中国的住宅金融体系的发展对当前经济的稳定平稳发展尤为重要。国际上各国的住宅金融体系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同时又有其共性的地方,恰恰是这种共性和特点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各国住宅金融体系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
期刊
【摘要】:在生态女性主义的引进之前,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往往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被从西方引入到中国以后,中国学界才对生态女性主义有所关注。之后,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也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及在西方的发展,并对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详细阐述,最后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期刊
【摘要】:《婚礼的华盖》是阿格农1922年用希伯来语写成的一部長篇小说,历来被看作是他的代表作和“现代希伯来文学的巅峰之作”。小说展现了一幅东欧犹太人的的生活画卷,小说叙述过程中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框架式”的故事模式。一系列连缀的小故事丰富了主干故事的进行,本文就《婚礼的华盖》中框架式的故事模式以及其优劣展开分析。  【关键词】:《婚礼的华盖》;框架式;故事模式;优劣  《婚礼的华盖》在结构上采用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分析《干旱的九月》中的主要人物,进而把握作者对于旧南方传统的“淑女”价值观和种族主义思想的批判谴责,对于错乱疯狂的社会下人性缺失的反思和关照。  【关键词】:人性;传统“淑女”观念;种族主义  《干旱的九月》就是福克纳于193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后,以杰弗逊小镇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在整整六十二天没有雨的干旱燥热的环境中,白人老处女米妮·库珀谎称黑人
期刊
【摘要】:选取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作品进行翻译,体悟中国文学精髓。文学翻译中,选取了诗歌、散文、词、经典范围的作品,进一步体现了作品多样化层次。在翻译过程中,英译作品也尽可能在字数、韵律等各方面保持原作品风貌。  【关键词】:文学;翻译;精髓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期刊
【摘要】:中国宋词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一种“艺术歌曲”,宋人姜夔(姜白石)自创的自度曲又是其中极具特色代表性的一种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姜夔创作“自度曲”17首,《杏花天影》与《扬州慢》为其中两首,本文以姜夔的自度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歌词创作和音乐分析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姜白石自度曲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和研究。  【关键词】:自度曲;《杏花天影》;《扬州慢》;文化背景  一、姜夔的自度曲  在中国文学
期刊
【摘要】:想来婴宁和香菱二人,极为人所熟知:一个出为天然,一个至乎洁清;一个叹其幸,一个哀其悲。这两个至笑极痴的女孩儿在中国古典小说的长廊中熠熠生辉、光彩动人,令人颇回其味。然而,两人不同的人生历程却又都不可置否地披上了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外衣,在儒道观念的渗透中表演着自我痴笑的人生。本文笔者着重从儒与道来观析婴宁和香菱二人虽笑有千面却各法其心的深层内蕴。  【关键词】:婴宁;香菱;儒道;笑  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