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中的人物心理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妈勒访天边》作为壮族历史上第一部史诗性的舞台剧,曾荣获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金奖及6个单项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被誉为“中国舞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本文即观看后,内心深有触动,便提笔对剧中的人物心理刻画进行分析,运用了舞蹈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加上反复地观看《妈勒访天边》后,进行动作分析、服饰分析、表情分析等,以期对妈、勒、藤妹进行详细地心理刻画。即从表层的动作,窥探壮族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敢于斗争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人物心理刻画;壮族;妈勒访天边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一、人物心理刻画
  (一)什么是人物心理刻画
  齐格蒙德·费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分析学说,不仅对西方的心理学和医学,而且对西方的哲学、文艺、艺术等多种学科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运用心理分析学对文学、艺术问题的论述,对西方现代派戏剧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笔者对人物心理十分感兴趣。[1]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专业中,是笔者最大的梦想。《妈勒访天边》中的人物心理便是笔者选择的对象,即对该剧中的妈、勒(壮语儿子的意思)、藤妹进行详细的心理刻画。
  (二)人物心理刻画的重要性
  首先,它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妈勒访天边》中的妈的刻画,正是一位大爱的母亲形象,通过其服饰、动作等方面,进而可以看出该剧的主题是描绘了壮族人民的坚持不懈、敢于斗争的主题。
  其次,通过对人物内心心理的刻画,较为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如《妈勒访天边》中对妈的刻画,不仅能表现的妈坚持不懈,还能窥探妈的内心深处更是一种对光明、阳光的追逐,以及壮族人民向往平等的观念。[2]
  最后,心理刻画能够直接展现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反映民族的心理及品质,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舞剧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真实。也使舞剧中的人物更加有内涵,有灵魂,从而更能抓住观众的心!
  二、舞剧《妈勒访天边》中人物心理刻画
  (一)妈的心理刻画
  在很遥远的时候,阴暗和寒冷的天封锁了壮族人的温暖的家乡。为了再次邀请太阳回归壮族地区,便有一位美丽的孕妇带着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去天边寻访太阳归来。这位美丽的孕妇就是笔者所要刻画的妈。[3]服饰是则是对妈的衬托,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含义;而妈所跳的舞蹈动作,即能表现出孕妇的兴奋、快乐,又不失大雅。服饰衬托出妈的心理那中渴望。即是再后来的艰苦跋涉中,甘愿牺牲自己为村人寻找光明温暖。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继传给儿子。这种坚持的精神刻画了妈的内心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整个壮族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二)勒的心理刻画
  在大地的怀抱中,绿色的世界里,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他就是勒。勒在母亲的爱抚下逐渐成长,母亲则在风雨中渐渐苍老。她没有走完寻访天边的路,但把家乡带来的《盼归歌》留给了自己孩子勒。渴望光明温暖的灵魂,永远留在寻访天边的路上。这部分对勒的心理影响是母亲的的坚持和执着追寻光明温暖。剧中对勒的心理刻画也是从幼小无知开始。[4]美满短暂的爱情后,勒忍痛放弃爱情,为了完成使命离开了藤妹,继续踏上追求光明温暖的不归之路。茫茫荒原,一片寂寞。这时的勒倍感孤独。但是面对这样的孤独寂寞,勒还是坚持往前走着……这部分刻画了勒的心理经历过挣扎,但是母亲的嘱托和乡亲们的使命战胜了自己。这部分不仅刻画勒本人的坚守,更是壮族人民接到使命后的坚守。
  (三)藤妹的心理刻画
  醉人的欢情享受,舒适的藤床绵绵,寻找天边的勒沉溺在温柔贤惠的藤妹怀里。嬉戏当中,不轻易间勒为藤妹的额头印染太阳之时,猛然涌现起母亲的嘱托和乡亲们的期盼,勒忍痛与藤妹割断了柔情享受,又一次踏上了漫漫长路。藤妹不仅没有反对,而是跟着而去。这部分,不仅刻画出,勒的顽强的心,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使命感;同样也刻画了藤妹作为勒的妻子那种执着、支持丈夫完成使命、甘愿追随丈夫的那种小爱中的大爱精神。借两新婚情侣,不忘使命感,反映出壮族人民的使命感,以及时代的坚持再次呈现。舞剧《妈勒访天边》中的妈、勒、藤妹的心理刻画,不仅是他们本人的大无畏精神、坚持不懈的执着,更是壮族人民具有的使命感、热情好客、坚持不懈、不怕艰辛万险、追求自由和平的大无畏精神。
  三、舞剧中人物心理刻画研究的价值
  (一)人物心理刻画的理论价值
  自1999年舞剧《妈勒访天边》演出以来,人们对该剧的热力不减、光彩不减,在人物刻画的方面研究甚微,因此,笔者通过前人的研究,加上不断的学习,对其思考后,认为《妈勒访天边》中人物刻画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凸显壮族人民的本质精神。在壮族民间有很多类似的故事,经常有寄托劳动人民的奉献的人、宝物、神仙出现。《妈勒访天边》中正是借对妈、勒、藤妹的心理刻画,来表达出壮族人民的坚韧的精神。不仅让我们通过舞剧的观看,来学习如何塑造人物,而且在弥补《妈勒访天边》的理论心理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人物心理刻画的实用价值
  舞蹈表演再现情感的特征,如表现性、说明性、装饰性的动作,或者经典的“二度微笑”等“微身体语言”,表达内心的体验,唤起某种情感。舞剧《妈勒访天边》中妈、勒、藤妹的表演艺术,运用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使其表演艺术与戏剧艺术和心理学相融合,实现了研究人物心理、表现人物特征和呈现民族性格。
  四、结 语
  本文通过对舞剧《妈勒访天边》中的妈、勒、藤妹的心理刻画,做了一个初步的探究,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了心理刻画的分析,用于如何演好一个角色,成功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就必须先摸透这个人的心理,这个人的民族心理,他是怎么想的,想要表达或应该表达的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肢体去把自己心里想表达的演绎出来,这样出来的人物才会有灵魂,才能深深的感染到观众。有句话说得好:“擒贼先擒王,攻城先攻心。”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人物心理的刻画不仅舞蹈方面需要,在其他的各个方面,各个艺术面前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刻画人物塑造形象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曾耀农.论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4).
  [3]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王旭晓.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09.
其他文献
【摘要】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是作曲家周煜国在其创作的《乡韵》音调基础上扩展而成。本文着重论述筝技探究和情感表达两方面,从乐曲的音乐风格、主题表现进一步分析筝技掌握和情感把握巧妙融合,使乐曲演奏得到提高,探析乐曲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古筝;《云裳诉》;筝技;情感;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云裳”一词,源自李白的《清平调词》首句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曲调运用了陕西“
案例一 退缩行为的矫治  一、故事情境  小C,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个头小,黑黑瘦瘦,与父母同住。在学校里,小C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课间经常一人站在走廊发呆,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一个铅笔头、一块橡皮、一把小尺是他最好的玩伴。课堂上,他要么看窗外摇曳的树枝,要么钻桌底找东西,几乎不听课,课堂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作業常常被罚重写,考试经常不及格;与科任老师关系紧张。  小C在家里比较听话,由
【关键词】高中生;恋爱基模;生涯规划;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8-0022-03  【作者简介】张忠光,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江苏泰州,2255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基模”一词最早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指“个人内在会自行建构一套认知系统,而且个人会使用这套系统来处理所接触到的信息。因应不同的情境,基模
【关键词】考试压力;高三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高三学生面对较重的学业负担和激烈的升学竞争,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导致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通过设计团体减压活动,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压力观,使用创造性的压力表达作为感受的容器,将压力外化;挖掘团体和个体的积极资源对压力进行重新加工、积极转化,从而增强个体的力量感和掌控感,最终缓解高考压力带来的焦虑等应激反应。  【活动过程】  一、
【摘要】由丰子恺撰写的《梵高生活》一书,为梵高37年世间生活的年表记叙。丰子恺认为梵高是不单为艺术家或技术家的“人”,要读懂他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他的性格与生活。在丰子恺看来艺术注重主观表现的时候,作品与人就有密切的关系,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他称梵高为“太阳的恋人”,称在太阳下作画的梵高为“以火向火”。  【关键词】梵高生活;梵高;丰子恺;太阳恋人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危机应对;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4-0017-03  【作者简介】张超丽,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浙江诸暨,311800)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不同疫情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疫情的反应不同。通过对本地区小学生的网络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寻求疫情的信息,
【摘要】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在“互联网 ”创新模式全面辐射全领域的同时,文化旅游品牌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推进自身品牌的创新驱动与融合发展并举,值得文化产业从业者深思。本文立足于“互联网 ”创新体系,对文化旅游品牌营销策略进行阐述与分析,试图从品牌形象塑造、创新营销体系构建等方面对天津蓟州文化旅游品牌营销发展的新思维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 ;文化旅游
一、担心没有朋友的点点  小学四年级的点点(化名)是个瘦小柔弱、胆怯害羞、少言寡语的男生。两个月前,A同学买东西缺钱向点点要,他给了。渐渐地,A同学隔三岔五地就向点点要钱,而点点每次都会给。点点觉得A同学成绩好、人缘好,如果自己不给钱,A同学就不会和自己做朋友。随着与A同学的交往,点点走入了同伴交往的认知误区,出现担心、害怕、焦虑的不良情绪,自我评价下降,不能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二、交友的困惑  
幸福是什么?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幸福五因素理论,分别是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以及成就。在塞利格曼看来,组成幸福的因素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对幸福有所贡献;二是它们是许多人的终极追求,而不是追求其他目标的途径;三是它们可以通过心理学手段被测量出来,而且被证实是最独立也最统合的因素。而他所提出的五大因素,恰恰就符合以上三个特征。  一、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指人的一些正面积极的感受
【摘要】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的民间信仰,壮族法事文化是其民间信仰之一,已经演变成了壮族的生活习俗,能慰藉人们的心灵。通过对壮族法事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探究其伦理意蕴,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凝聚民族共同体有着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广西;壮族;法事文化;伦理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