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茂琨:在“神话”中蜕变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庞茂琨把对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反映,作为他作品的内容,这也是艺术家在“当代绘画究竟表现什么”这个问题上的自我挑战。
  
  上海美术馆在近段时间展览之密集,几乎到了每天一个的频率。但是于9月4日亮相的“今日之神话——庞茂琨个展”,以绘画语言的纯粹和尖锐,还有对当下现实的拷问力度而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展出的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庞茂琨于2009至2010年创作的近20幅油画作品;另一部分是庞茂琨为这些油画创作所绘的部分草图、手稿等60幅。草图、手稿超过作品本身,这个不同寻常的安排本身也许暗示着画家创作态度的严谨或作品在市场上的走俏。据了解,庞茂琨还有几幅作品在徐汇艺术馆一个名为“链接——庞茂琨和他们”的画展里呈现,庞茂琨和他的8位学生在那里呈现中国美术界的很值得分析的一种模式,教与学、继承与反叛之中的彼此关联和彼此影响,都在作品中显山露水。“在我们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之间更像兄弟。”庞茂琨对记者说。兄弟就意味着共台演唱,相互帮衬。
  
  “苹果”在古典的阳光下早熟
  
  庞茂琨1963年出生于重庆,16岁那年即以水粉画《畸》入选全国美展四川分展区。不久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5年毕业,当时以毕业作品《苹果熟了》惊动画坛,并参加全国美展和纽约的“中国当代油画展”。与当时罗中立的《父亲》一样令人瞩目,被称为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经典。1988年,他在获得硕士学位后选择留在母校执教,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1993年,庞茂琨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也是当时川美最年轻的副教授。
  有人甚至认为,川美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相当于民国时期的黄埔军校,那么油画系主任,绝对是校领导倚重的顶梁柱。只是庞茂琨向来低调,他身后几乎看不到世俗的光环。
  自然,在校内庞茂琨是广受学生拥戴的,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描绘优雅、充满古典情怀的艺术家,而且更是一位有取舍地借鉴艺术的历史,将对传统的体验转变为现实的体验的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初,他对古典主义绘画相当着迷,这种思潮也与当时中国的伤痕文学相融合,与思想解放运动相呼应。他的作品如《苹果熟了》、《扬》、《捻》等,倾向于古典主义的庄严、典雅,但略带哲学意味。凭借精湛、细腻、唯美的油画技法,他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庞氏”风貌。与人们习惯的古典主义与英雄主义不同,观察生活本质的锋芒总是隐藏在庞茂琨笔下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比如他尝试将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与自己对大自然近乎宗教似的崇拜之情融于作品之中,由此激荡观众对纯粹的、淡泊的,甚至含有浓厚宗教情怀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但是,他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继续经营已经获得的名声与成就,也没有以此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经济启动之后,中国社会很快出现感情与价值观的动荡之时,他再也不能甘之如饴地躲在画室里琢磨技法了,大约在1991年至1994年这几年里,他开始痛苦地与自己告别,放弃简单化、标签化、空泛化的理想主义,将观察的视线收回室内,移向周遭生活,以表现日常生活中女性的寻常状态为自己的靶子,并以此验证艺术本质之无处不在。由此,他曾经为之痴迷的细节、光影、完整性以及优美逐渐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简练、直接、局部和一种诗化的朦胧。
  是的,突破自己,背叛自己,粉碎自己,在风起云涌的90年代初,也是一拨有自觉革命意识的画家的集体行动,冲动与追求成了他们的无意识。庞茂琨也在绘画的阅读中感到费力,层层障碍由此而生,表达更丰富的情怀,关注民生的现实,总觉得过去的那些作品无法承当。他开始否定过去一系列极其美丽的绘画作品,尽管在他的新作中仍有不可思议或自相矛盾的地方,也尽管他的市场从来不成问题,但他还是试图在作品中表达新的观念。
  美术评论家俞可认为:上个世纪,中国人对传统的欧洲绘画的认识,基本上还是建立在还原真实的基础上,多数人并不了解,我们看到的那些古典绘画,真正表现的是隐藏在真实描绘之后的主观臆造的抽象。
  庞茂琨看清楚了这一点,背叛成了他的唯一选择。
  
  与现代化的荒诞“邂逅”在某个街角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庞茂琨的新作吧。进入新世纪后,他创作的“巧合系列”、“蜕变系列”、“邂逅系列”等作品清晰地表明了画家与当下社会,与真实个体直接联系的决心。这是一种极端的描绘方式,是需要勇气与敏锐度的。他通过作品产生视觉上的不愉快,来改变人们对他的熟知,并使观者面对陌生的图像而产生联想。
  人物造型上,庞茂琨令人诧异地利用杂技演员、摔跤运动页的表演来作为描绘对象。这些有违人体自然状态的极端造型,也是彻头彻尾的人对人自身的施暴或扭曲。某种意义上看,也反映出在这个无处不在的娱乐化时代,身体文化的异常本质。如果说艺术家反叛性地同过去的唯美形式决裂,而采用了这截然对立的表现方式,来消解传统图像中的习惯元素,那么这些超乎异常的人体姿态,使图像本身暗喻出的语言形式,不再具有实用主义的企图,从此也断裂了我们对绘画语言习惯性的解读。
  由此看来,庞茂琨颇为极端的造型,用人工代替了自然,暴力代替了和谐,荒诞代替了唯美来改变习以为常的古典造型认识,增强作品所能传递出的主观意愿,与观者互动来体验这并非人道的、苦行的身体思考,促成人们的观看方式的转变。
  诚如艺术评论家鲁虹所言:在看到庞茂琨新近创作的《COSPLAY》系列之前,还没见过类似现象,所以也不知道画中的小女孩、小男孩究竟在干什么。经介绍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小女孩、小男孩常常会以某个网络、游戏、漫画中的虚拟形象为蓝本,然后去扮演、且堂而皇之地进入现实之中。可能我们平时很多人看到这些现象后,会无所谓,认为只是小孩子们在猎奇、好玩、游戏、出风头罢了。但更深层原因是:由于深受西方网络文化、卡通文化、消费文化的影响,这些小女孩、小男孩的价值观也好,生活方式也好,已经与传统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断裂,虽然他们整天都泡在糖水之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先前已有的物质快感早已消失,加上他们有的人基本丧失了人生理想,进入了无聊的状态。所以,转而模仿国外青少年,希望通过扮演理想偶像的方式进入虚拟世界,以获得一种超越的快感。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教育出大问题了,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才是。
  
  “神话”产生并非一个“巧合”
  
  庞茂琨新作的另一特征就是,他把对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反映,作为他作品的内容,这也是艺术家在“当代绘画究竟表现什么”这个问题上的自我挑战。长期以来,中国具象绘画多在旧的意识形态、风土人情、革命浪漫主义中徘徊,很少艺术家把当下社会中的尖锐问题作为自己的创作思考的题材,这就导致了这类型的画家,一直寄生在体制和对欧洲传统文化想象的情景中不能自拔,从而远离中国艺术需求的本质。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艺术一定要在通俗、时尚元素中才能获得可能性,但在中国这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中,这些文化元素正好可以作为一种对立面来引发我们对主流价值观的反思。由此看来,一个代表文化符号的消费社会中身份各异的人们对商品的膜拜,无伤大雅地反抗现存的体制的怪异情绪,一群莫名其妙的宠物,正是艺术家移植现场的荒诞剧。艺术家显然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重建作品与观众之间关系,串联起受众对现成物品和场景中人物形象的关注。这样的演绎既构成了对传统绘画叙事情节的反对,与此同时,也衍生出我们对绘画内容如何反映当下文化提供了新的文本。
  比如在《邂逅系列》、《蛻变系列》及《巧合系列》中,画面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人、动物、商品、舞台与一系列无关的表演、情绪、行为、状态等等都被置换于同一场景中,使它们因为置换而形成了新的景观:其一,这种景观不再作为孤立的事物和局部的现象存在,而是组成一连串具备上下文关系,或者产生一系列问题意义的合力。其二,由于这种景观不再关照相邻事物的正常逻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景观自身在视觉与空间中的“和谐”,而是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宏观的,由各种人造事物与自然事物组成的系统中形成的强大张力。那么,置换景观的价值就远远超越了作品自身的阐释,不仅强固了历史意义与场所精神,而且由更深层次的思考带来置换的价值。置换正指向观念的重构。
  据策展人介绍,展览标题中的“神话”一词,乃是对罗兰·巴特的借用,其与人们既往对“神话”一词的理解并不相同,而是特指在消费社会中,被商业价值观扭曲了的现象。于是,庞茂琨不仅挑战了自己,也超越了自己,进而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庞茂琨。也正如俞可所言:“他不但在文化命题上要对应空间、时间的置换,还要针对上海美术馆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前沿位置,来做出合适的艺术表达。”
  是的,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具典型意义和分析价值的城市,也是蜕变最突如其来、最没有规律可循、最具戏剧性的城市。画面中一切不可思议的造型与组合,以及斑驳的色彩,在上海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找到最“原生态”的模特。这也许是中国城市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吧,也是艺术家最值得花心血演绎神话的对象。
其他文献
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1949年,刘少奇曾经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上作报告时说:“现在苏联已经派了两百多位专家到中国特别是到东北来服务,……他们来到中国,由中国分配他们的工作,在他们被分配到各工厂、各企业和各经济机关去的时候,他们在各工厂企业和机关的中国负责人领导之下工作,他们只做顾问。他们的薪资,只领取和中国同等工程师一样的薪资,而不是如英国美国工程师一样,领取很高的薪资。他
虽然德国人和中国人的肤色、民族、语言、以及两国经济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但是我们拥有很多共同利益,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对气候和环境的看法与做法——这也是值得全世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2009年,对于推动全球气候合作尤为关键,为了在年底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谈判上达成一致,中美、中欧都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国际社会仅仅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而不给予任何帮助,肯定是不合理的。距哥本哈根世界环境气候大会仅有80天,
要了解四川,我得过很多难关,比如了解风俗文化,学习方言。而我的九寨沟之行,让我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在心里埋下深深的忧虑。    嗨!我终于在9月初到了成都。  在法国学了很长时间汉语以后,我下了决心,要到中国检验一下自己的成绩,在“实战”中提高汉语水平。我手里有6个月的时间可以支配,足够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和他们所讲的语言。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
在1745年的报纸上有一篇名为《选择情妇的建议》的文章,该文章建议单身汉选择老女人,“她们不会有生孩子的危险”,作者写道,“对于男人的关注非常感激”而且,作者补充说,“单就腰部以下来说,很难分辨出年轻年老。”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没错就是那个美国的开国元勋。  如今美国人对国父们的情感八卦都了如指掌:托马斯·杰斐逊和他的黑人女奴萨莉·海明斯的关系成了政敌攻击的标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公
如非特别,一般来说,人们很难回忆起自己在四五岁时做过什么事或想过什么,不过,科学家们对此很感兴趣,并想对此进行医学科技方面的研究,对幼童的大脑进行医学扫描或许可得到一些他在思考什么或想做什么的线索  今年初,瑞典厄帕萨拉大学婴儿研究室的有关“认识过程”学的医学科学家帕·尼斯托勒姆教授,给一名叫阿尔米塔·娜达的出生仅5个月大的女婴头部套上由上百根金属弦线组成的网状结构物,对其进行脑电流波图的测试这个
面对媒体、商业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中间群体,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谁才是中产?    如今在中国,“中产”似乎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流溢着财富的光彩、宣扬着品位的追求,让人怦然心动。当我们刚踏入21世纪,还在玩昧着以香薰、幽灯为代表的小资情调时,敏感的媒体已经大张旗鼓地“寻找城市中间人群”。从《北京青年报》、《经济观察报》到《新闻周刊》、《新周刊》等,他们都感受到中国社会中孕育着一股新的社会力量,
摘要:以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注重知识间断点、起始点、空白点和解法关键点的“四点”课堂教学策略,能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的学习.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1-0054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章维辉(1974-),男,福建柘荣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  初中物理知识大多取材于
中国文化讲究“以小见大”,而从一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四合院的命运上,我看到了商业、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完美结合。    奥运之后,作为首都的北京城似乎意识到最关键的一点:城市建筑文化需要一致性,现在还为时不晚。2006年,北京市推行了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关于建筑的保护,这不仅仅是为了北京人,也是为了来自中国各地的游客,像我这样不远万里寻找中国文化的“老外”们。其中还传达了
【摘要】 企业对外提供以会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是作为法律主体的企业同其他利益体签的一项契约,任何契约的有效执行都依赖于签约者的自律、签约方的互相监督和无直接利益的第三方的监督,文章结合会计信息自身的特点和提供会计信息契约的特殊性,从契约监督的视角阐释了如何保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仅仅依靠一方或者两方的监督都不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把三种监督方式以适当的途径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我国,
“找个人抱抱”。这是情感专栏作家连岳给处于金融危机中的单身男女的荐言。对于热衷于情感辩证和星座命理的上海读者来说,这句话无疑是具有理性轮廓的煽情力量。  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了,或者说,周围的人经历了。被自己真切感受到了,才知道有多么残酷。金融危机还刚刚开始的时候,诸如失业之类的事,还没有进入多数人的防范日程里,事实上,失业和股票惨跌具有同样的走势,只是人们已经习惯了股票狂跌,而不习惯大面积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