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媒体是教材。也就是说,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通过积极探究,使“死”的教材转化为“活”的能力。但从“学”的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则是认知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并获取知识,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可见,要开展初中英语互动教学,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就必须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即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
一、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就要选择适当的媒体设置问题情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在精心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其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只有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进而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结论的证明、推导、归纳和概括。
2.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活动方式的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深化和总结提炼。通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并不断得到深化。
只有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之时,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就是经主动探究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去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充分展现个性。当学生受到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变换质疑问难思维的角度,逐步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自的见解,从中培养他们能在复杂的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细化操作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将客观的认识转化为主观的认识,进而通过知识间的多种联系而形成知识网络,就必须废除注入式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无论是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还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矛盾蕴含在问题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发其创造性思维的活力。因此,教师既要善于启发学生对熟悉的情境做出反应,更要善于创造新的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属性。英语教学中,句型教学和课文教学十分重要。为了细化操作流程,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又针对不同的课型,构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说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路架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探究,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生生互动将学生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共同的财富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并充分展示各自的个性,而且也有助于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在互探、互学、互帮、互促的过程中,将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共同的财富。
在课堂上,让学生人人都有“说”的机会,实在太难,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把学生以学号为单位,6至8人为一个小组,各组成员在上课时坐在一起,他们可以共同研究讨论学习任务。比如,学习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第一课,本节课重点谈论occupation,首先告诉学生:“What do I do? I’m a teacher. What’s my job? I’m a teacher. What do you do? You are a student. What’s your job? You are a student.”让学生明白这些句子后,笔者继续说:“Now,please talk about your parent,jobs or friends’.”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在这期间,每组学生在组内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他们有的还用词典查找生词并作记录。小组讨论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笔者马上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每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叫他们写出他们小组所知道的有关职业的名称,如teacher,singer,driver,farmer,reader,等等。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扩大了词汇量。最后,学生对他们的讨论内容,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表演。例如:
S: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T:My father is a doctor.
S:What does your best friend do?
T:She is a nurse.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他们大胆发言,踊跃参加,口语得到了练习,词汇量得以扩大。这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一、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就要选择适当的媒体设置问题情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在精心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其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只有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进而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结论的证明、推导、归纳和概括。
2.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活动方式的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深化和总结提炼。通过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形成并不断得到深化。
只有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之时,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就是经主动探究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去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充分展现个性。当学生受到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变换质疑问难思维的角度,逐步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自的见解,从中培养他们能在复杂的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细化操作流程,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将客观的认识转化为主观的认识,进而通过知识间的多种联系而形成知识网络,就必须废除注入式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无论是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还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矛盾蕴含在问题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发其创造性思维的活力。因此,教师既要善于启发学生对熟悉的情境做出反应,更要善于创造新的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属性。英语教学中,句型教学和课文教学十分重要。为了细化操作流程,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又针对不同的课型,构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说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路架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探究,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生生互动将学生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共同的财富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并充分展示各自的个性,而且也有助于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在互探、互学、互帮、互促的过程中,将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共同的财富。
在课堂上,让学生人人都有“说”的机会,实在太难,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把学生以学号为单位,6至8人为一个小组,各组成员在上课时坐在一起,他们可以共同研究讨论学习任务。比如,学习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第一课,本节课重点谈论occupation,首先告诉学生:“What do I do? I’m a teacher. What’s my job? I’m a teacher. What do you do? You are a student. What’s your job? You are a student.”让学生明白这些句子后,笔者继续说:“Now,please talk about your parent,jobs or friends’.”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在这期间,每组学生在组内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他们有的还用词典查找生词并作记录。小组讨论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笔者马上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每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叫他们写出他们小组所知道的有关职业的名称,如teacher,singer,driver,farmer,reader,等等。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扩大了词汇量。最后,学生对他们的讨论内容,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表演。例如:
S: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T:My father is a doctor.
S:What does your best friend do?
T:She is a nurse.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他们大胆发言,踊跃参加,口语得到了练习,词汇量得以扩大。这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