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学习的经验之谈。的确,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但“读百遍”并非读得越多越好,更不是一味地傻读,否则会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埋没了学生的灵性,使读书活动索然无味,使学生的读书兴趣荡然无存。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来点调味料,加点催化剂。
一、 读与看的结合
小学语文课本中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细致传神的插图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同时,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也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学习《雨点》一文时,我就先和学生欣赏了美丽的插图:可爱的小雨点在明镜般的池塘静静地睡觉;几滴雨点儿随着小溪水悠闲地散步;,落到宽阔的大河里的雨点儿在水流冲击下奔跑着;雨点儿落下来,被汹涌的波浪冲得一会儿飞上半空,一会儿跌入浪谷,一会儿又冲上浪尖。学生一下子被可爱的小雨点吸引了,读书欲望也随之被激起了,于是,在边读书边看图,边看图边读书中,学生感悟到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词所饱含的意蕴,感情朗读也因此水到渠成。这一过程,实质是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的过程,是由对插图的兴趣转化为对读书活动的兴趣的过程,是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的过程。
二、 读与听的结合
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读书中巧妙地运用音乐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定心凝神,引发无限的遐想,引领学生走近课文。教学《大海睡了》,我用轻柔的潮水声,营造了宁静、轻松的教学氛围,音乐声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仿佛漫步于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大海边,从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了共鸣;配乐朗读时,那轻轻的潮水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展现了大海的静谧、温柔,真正达到了“我心入诗、诗入我心”的境界,让学生再一次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 读与说的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说”则是对信息的输出,读与说可以互相促进。教学《雨点》时,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进行想像说话——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儿的?这一说话练习,是学生与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对话,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说话练习,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并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
四、 读与画的结合
画画是一种非常形象化的认知手段,能诱发灵感,丰富想像。小学生乐于信笔涂鸦,且思维的直观性强,让画画走进语文课堂,能使读书活动充满乐趣,充满情趣。教学《人有两个宝》,我让学生动手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小手,然后发挥想像把自己的小手装饰得更漂亮,随后展览交流,评比出最佳创意。“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这一教学难点的理解就在兴趣盎然的画画中迎刃而解了。这一画,画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画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画出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五、 读和思的结合
读书不思考犹如小沙弥念经——有口无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必须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新的问题,在读中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来读书,于是,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闪亮:“我喜欢大松树的谦虚,不喜欢小松树的骄傲!”“我喜欢小松树,它虽然骄傲,但能知错就改!”“我喜欢风伯伯,因为风伯伯很慈祥,很和蔼。”……因为思,学生达到了与作者,伙伴,教师的心心相通,因为思,学生的思维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
六、 读和演的结合
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表演的天性,情境表演是最受他们欢迎的表现形式,它是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使语文能力得到发展。教学《蚂蚁和蝈蝈》,在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读课文后,让他们自找合作伙伴进行自编、自导、自演。表演中,学生把作者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又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文本的语言,并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传达给“观众”,让语言和形象同时走进“观众”的心中,于是,抽象的文字活起来,静止的语言动起来,苍白的意境亮起来,学生灵动的个性飞起来,课堂成为表演的舞台、创造的舞台。
在读中结合看、听、说、画、思、演,能让学生真正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那么,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读书活动中,在这种充满魅力,充满生命活力的读书活动中,一定会让学生思维碰撞,灵感涌动,心灵震撼,个性张扬,真情流淌。请相信,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会“读”领风骚。
(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 )
一、 读与看的结合
小学语文课本中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细致传神的插图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同时,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也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学习《雨点》一文时,我就先和学生欣赏了美丽的插图:可爱的小雨点在明镜般的池塘静静地睡觉;几滴雨点儿随着小溪水悠闲地散步;,落到宽阔的大河里的雨点儿在水流冲击下奔跑着;雨点儿落下来,被汹涌的波浪冲得一会儿飞上半空,一会儿跌入浪谷,一会儿又冲上浪尖。学生一下子被可爱的小雨点吸引了,读书欲望也随之被激起了,于是,在边读书边看图,边看图边读书中,学生感悟到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词所饱含的意蕴,感情朗读也因此水到渠成。这一过程,实质是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的过程,是由对插图的兴趣转化为对读书活动的兴趣的过程,是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的过程。
二、 读与听的结合
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读书中巧妙地运用音乐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定心凝神,引发无限的遐想,引领学生走近课文。教学《大海睡了》,我用轻柔的潮水声,营造了宁静、轻松的教学氛围,音乐声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仿佛漫步于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大海边,从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了共鸣;配乐朗读时,那轻轻的潮水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展现了大海的静谧、温柔,真正达到了“我心入诗、诗入我心”的境界,让学生再一次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 读与说的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说”则是对信息的输出,读与说可以互相促进。教学《雨点》时,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进行想像说话——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儿的?这一说话练习,是学生与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对话,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说话练习,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并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
四、 读与画的结合
画画是一种非常形象化的认知手段,能诱发灵感,丰富想像。小学生乐于信笔涂鸦,且思维的直观性强,让画画走进语文课堂,能使读书活动充满乐趣,充满情趣。教学《人有两个宝》,我让学生动手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小手,然后发挥想像把自己的小手装饰得更漂亮,随后展览交流,评比出最佳创意。“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这一教学难点的理解就在兴趣盎然的画画中迎刃而解了。这一画,画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画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画出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五、 读和思的结合
读书不思考犹如小沙弥念经——有口无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必须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新的问题,在读中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来读书,于是,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闪亮:“我喜欢大松树的谦虚,不喜欢小松树的骄傲!”“我喜欢小松树,它虽然骄傲,但能知错就改!”“我喜欢风伯伯,因为风伯伯很慈祥,很和蔼。”……因为思,学生达到了与作者,伙伴,教师的心心相通,因为思,学生的思维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
六、 读和演的结合
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表演的天性,情境表演是最受他们欢迎的表现形式,它是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使语文能力得到发展。教学《蚂蚁和蝈蝈》,在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读课文后,让他们自找合作伙伴进行自编、自导、自演。表演中,学生把作者的语言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又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文本的语言,并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情传达给“观众”,让语言和形象同时走进“观众”的心中,于是,抽象的文字活起来,静止的语言动起来,苍白的意境亮起来,学生灵动的个性飞起来,课堂成为表演的舞台、创造的舞台。
在读中结合看、听、说、画、思、演,能让学生真正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那么,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读书活动中,在这种充满魅力,充满生命活力的读书活动中,一定会让学生思维碰撞,灵感涌动,心灵震撼,个性张扬,真情流淌。请相信,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会“读”领风骚。
(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