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感悟 解读寓意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介绍
  
  《白兔和月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套教材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本单元属于人与自我板块,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验人生,树立理想、信念,进一步巩固朗读技巧。《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它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含蓄地写出了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本节课教学要点是把握寓言的寓意。
   切入角度
  本文是一则篇幅短小的寓言故事,寓意深刻,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节课以“赏”与“盯”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探讨白兔面对月亮时心情变化的原因,指导学生领悟文字背后的生活哲理,体会作者在这篇寓言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白兔心理活动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说出白兔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听,引出“赏”与“盯”
  同学们,日本有一位年轻的棋手,在和另外一位德高望重的棋手争夺一项比赛桂冠时,连赢了三局,如果再赢一局,他就将夺得他人生中的第一项桂冠并因战胜那位棋手而名声大振,然而接着他却连输三局。最后一局开始前,他请教了他的师傅,师傅在他手中写了三个字,他心领神会,终于战胜了那位棋手。他师傅写的是哪三个字呢?希望大家能从我们今天学习的《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中得到启示,猜出答案。
  
  二、读,感知“赏”与“盯”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独具审美慧心的白兔拥有月亮之后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得失之患,于是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
  2.朗读课文,力求用不同的语气读出白兔在面对月亮时的不同心情,边读边圈画出描写白兔心理活动的词语。
  明确:心旷神怡、无忧无虑、赏、盯、心痛如割、紧张不安。
  
  三、议,解读“赏”与“盯”
  探讨问题1:课文在描写白兔面对月亮时,用了“赏”与“盯”两个动词。面对同样的月亮,为什么这只白兔由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地“赏”月,变成了紧张不安地“盯”月?
  分解问题1:细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兔是在赏月?
  学生找有关语句揣摩,教师适时点拨,侧重引导学生领悟“赏”的含义。如学生会找到:“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说明白兔是在赏月,即以审美的心态看月亮。
  分解问题2:第四段的第一句话是:“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那么,此时的白兔是否真的在“赏月”?为什么?
  学生找有关语句揣摩,教师适时点拨,侧重引导学生领悟“盯”的含义。如学生会找到:“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说明白兔不是在赏月,因为依然夜夜到林中的白兔是以一种占有者的心态看月亮,生怕这一宝藏丢失,或被别人抢走。此时白兔心里紧张不安,患得患失,无法以闲适的心情、审美的心态去看月亮,所以她不是在“赏”月,而是在“盯”月。
  分解问题3:白兔为什么怕月亮丢失或被别人抢走?她拥有月亮之前为什么没有这种担心?
  讨论归纳:因为以前月亮是大自然的美景,而现在则是白兔的私有财产,白兔和月亮的关系由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关系变成了主与物的关系。关系变了,白兔的心态也就变了。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让她的财产受到侵犯上,所以她牢牢地“盯”着月亮,无法再以闲适的心情、审美的心态去“赏”月。这就是白兔由“赏”月到“盯”月的原因。
  探讨问题2:白兔无法再以审美的心态去“赏”月了,而是像守财奴一样整天紧张不安地“盯”着月亮,因此独具审美慧心的白兔“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对于白兔的做法,你是怎么看的?
  观点1:白兔的选择是对的。如果某种拥有带给你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你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那么,应该果断而勇敢地选择快乐,放弃这种拥有。
  观点2:白兔的选择是对的,因为白兔拥有月亮完全是一笔意外之财,而非劳动所得。白兔选择放弃,物归原主,这样心里才会坦然。
  观点3:白兔拥有月亮而非一把青草,白兔无力去保卫这种拥有,自然会引起内心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不如放弃,求得内心的宁静。
  观点4:反对白兔的做法。因为如果白兔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拥有,并能因为自己的拥有而给他人带来更多的快乐,做到心中有他人,那么她将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四、比,感悟“赏”与“盯”
  还记得老师在这节课开头讲的那个小故事吗?棋手开始能连赢三局,为什么在关键时刻却连连失利?是他的实力不如那位棋手吗?显然不是,棋手的师傅是一位智者,看出了棋手失利的根源,及时指点迷津,使棋手获得了胜利,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师傅会写哪三个字?
  提示1:棋手开始能够获胜,与白兔拥有月亮前能“赏”月有哪些相同之处?
  明确:棋手之所以能够获胜,因为他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下棋上,体验着与人对弈的乐趣,这与白兔拥有月亮前以审美的心态专心“赏”月相同。
  提示2:棋手在决胜局上的心态与白兔拥有月亮后的心态有何相同之处?
  明确:在决胜局上,棋手生怕失去唾手可得的桂冠,因而患得患失,无法一心一意下棋,这与白兔拥有月亮后,怕失去“宝藏”,紧张不安、心痛如割地“盯”月的心态相同。
  提示3:棋手在领悟了师傅的用意后获胜的原因和白兔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
  明确:棋手开始的获胜、后来的失利以及最终的胜利,其本质也在于“赏”与“盯”。开始白兔是在“赏月”,心旷神怡,无忧无虑;棋手是在“赏”棋,即体验与人对弈的乐趣。后来白兔是在“盯”月,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棋手是在“盯”棋,即盯着下棋之后获得的名利,心神不安。最后,棋手在师傅的指点下,悟出了自己输棋的原因在于没有用心“赏”棋,于是及时调整了心态,抛开了名利之心,用平常心去面对比赛,最终获胜。这与白兔悟出了自己在紧张不安、患得患失的心境下无法以审美的眼光、欣赏者的心态去专心“赏月”,最终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相同。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猜想师傅写的是哪三个字。
  明确:“平常心”“不贪心”等。
  
  五、说,体验“赏”与“盯”
  你有过和白兔、棋手相类似的经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学反思
  
  《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看似浅显,实则寓意深刻。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节课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很多学生可能只能了解课文的表层意思,不能真正理解寓意。所以本节课以“赏“和“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反复思考,指导学生领悟文字背后的生活哲理。但如果教学只停留在此,学生可能会觉得作者写的内容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其结果还是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内涵。因而,这节课利用导入中讲述的小故事,设计了“师傅写的是哪三个字”这一问题,把小故事和这则寓言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寓言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最后提出“你有过和白兔、棋手相类似的经历吗?你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由引入、感知、解读、感悟到体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阅读经验的积累,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其他文献
以往提到“教育”这个词,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学校”。这也说明,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把教育的责任归结于学校,如果一个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社会舆论也多批评学校或教师。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也在发生变化,今天“教育”发展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组合,已经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有紧密联系又具有不同职责和界限的共识。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其根在家庭,而学校与家庭
写作,应该是一个人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它源自人的心灵对世界、对人生的真切感悟和深入思考。然而,现实中我国学生的作文水平却着实令人担忧,作文教学中师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多,效果却并不理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据了解,美国的学生在小学三四年级就能够写出结构、形式相当严谨、规范的论文来,这与他们受到的严格而又开放的写作训练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写作训练是美国母语
200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现代散文阅读有这样一道题:“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题目的要求非常明确具体,一是“当夫人”(不是“丈夫”或别的什么人)的感受,二是要结合最后一段(而不是全文)的有关内容。这样,答案就必须从“丈夫耐心倾听”和“妻子向丈夫倾诉”这两个方面去概括“当夫人”
在对2008年高考作文题进行评述之前,有必要对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的发展过程做一下简要回顾。  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始于2000年,此前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命题。2000年上海市率先试行自主命题,2002年北京市试行自主命题。自2004年起至2006年,自主命题的省市陆续扩增至16个,包括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山东、安徽、江西、四川、陕西。  自2004
《2007年山东省高考科目考试说明·语文科》(以下简称“《说明》”)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以及山东省政府和教育厅颁发的有关文件编制的,它从山东省课程改革和近几年高考的实际出发,把《课程标准》和《大纲》有机地统一起来。《课程标准》和《大纲》是国家意志的外在体现
一、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品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 利用教师博客建立多重的交互性学习平台。  3 以听助析,以读带析;通过音乐想象空间的延伸,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4 通过对照辨别作品不同的演绎方式(读与唱),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并使之升华为一种审美理解和审美体悟;通过理解词句,分析意境,提高鉴赏能力。  5 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提高筛选整合资源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分
陈文奎老师《语言文字规范,高考语文难以承受之重》一文(《语文建设》2007年第7~8期),主要根据前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对几个异形词的选取和个别成语运用题的设置不够审慎,而认为“高考语文试题难以承受语言文字规范这一任务”。我们同意陈文“对尚未加以整理的异形词高考应当避开”的看法,而对从中引出并在全文力主的上述观点却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语文高考理应包括语言文字规范的内容,承担语言文字规范的任务是语
一、洞察“公转”“自转”,把准高考脉搏    综合2006年高考作文题以及教育部和各省考试中心发布的最新信息,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将呈现如下基本走势:  1.三大“公转”轨道  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将会展现给我们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机,但如下三点将会是其“公转”的轨道:  (1)立意自定。无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会留给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的空间。但三者在立意范围上有一
【摘要】教研员作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一只独特的专业支持力量,是教师中的关键少数。教研机构职能的转变要求教研转型,教研员负有更大的使命。新时期教研从六个方面实现转型:从“学科教学”转向“课程育人”、从“双基获得”转向“素养发展”、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证据”、从“专家讲授”转向“教师众筹”、从“统一研修”转向“个性服务”。  【关键词】教研转型 教研员使命 教研机构职
新课程实施以来,所有关心语文事业的人都切身感受到课改带来的新气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鼓舞人心,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的传统语文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未成年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在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语文课上,教师“用什么”去教更有效,学生“用什么”来学更有益,这个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我们有理由对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