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名师寻找诗和远方

来源 :课堂内外·好老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e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学毕业的第三个年头去浙江大学参加浙江省高考政治备考会,主讲名师潘人发的名字第一次刻印在我的记忆中,但不管是从地域上还是从地位上来讲,我们都相距遥远,没有任何交集。10多年过去了,循环的教育教学、简单的生活和看不到前途的写作让我慢慢放弃了曾经梦想的诗和远方。
  2015年的一天,我在本校的校园网站偶然看见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一个文件,经特级教师自主申报,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选后,授权部分特级教师组建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这些特级教师将从全省各市教研员推荐的和个人自荐的老师中筛选不多于10个老师作为工作室成员,自荐的老师必须获得市级或市级以上的综合荣誉。一眼看去,我就从特级教师工作室负责人的名单中找到了潘人发的大名,沉睡多年的梦想猛然醒来,再一看报名注意事项,才发现离截止时间只剩下一天了。“我职称是中级,所在学校也是一个县级二流中学,又不是名师。在衢州市,比我优秀的政治老师比比皆是,一个市基本上也就只有一个名额,而市教研员又没有推荐我,我能有机会吗?”我一度犹豫过,但梦想的力量还是让我快马加鞭地完成各项申请材料,并在网络上成功提交。
  晚上7点钟,潘老师给我发来一段信息,“段老师,晚上好!我看到你的报名了。有个问题,我想问一下,你好像没有获得你们当地教育局的推荐,那么,你报名时你们学校是什么态度?有一点需要参加工作室的老师作好准备,工作室会有不少研修任务,要求非常高,有点辛苦!”我明白潘老师已经委婉地拒绝我了,但我还是如实回答了自己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和人生职业规划,并传给他一些自己曲折发展的详细材料,希望打动他的心。晚上9点时,潘老师这样回复我,“不要灰心,我曾经也有你一样的经历,機遇会偏爱有心人!段老师,你的材料我已看过,我已同意你加入我的工作室,目前工作正处于省里审核阶段。希望你与工作室的其他同仁都能积极进取,以后有好的发展!此事需要省里最后核准,目前省里文件还没有下发。”这一个晚上我彻夜难眠,既兴奋又紧张。
  省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线下研修活动放在潘老师所在学校松阳二中,主题是当时最流行的“微课的制作与教学”。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这些名词刚刚传入我国不久,我也是从网上知道这个名字,对其内容一概不知。工作室突然要求我们主攻微课,我是惊喜交加。惊的是这么先进的教学方式早已被潘老师掌握,喜的是能跟从潘老师共同研究与开发微课。潘老师让嘉兴的两个工作室成员先给我们播放她们制作的微课,然后用PPT一一讲解微课是如何制作的,最后总结微课制作的经验、教训与技巧。我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在大家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这个热闹的活动从清早持续到深夜。第二天,潘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我们制作微课,如何挑选一张图片,如何编辑一段材料,如何设置一个动画……我看见了一个小孩刚学走路时歪曲的脚印,也看见了这个小孩行进中前方的长路,更看到了他成长中飘逸潇洒的身影,那就是我心中的诗和远方。
  我开始认真反思传统教学,努力学习相关微课理论,加强微课的制作、打磨与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潘老师的指点和工作室成员的帮助,我不断总结与反思,在2015年和2016年取得不错的成绩。面对这些成功,就在我飘飘然的时候,潘老师说我在微课方面开始入门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我静下心来,认真研究,踏实工作,想在微课教学方面更进一步。
  因为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很多教育难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教育的有效性时时困惑着我,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最能潜移默化和教育无痕,我喜欢采用创新的手段解决一些教育难题,微课就是我的一个有力武器。借助微课,教育活动焕发生机,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如果能够在这条教育新道上坚持不懈,前途必将无量。”潘老师的这句话我一直深记心间,也正是这句话让我真真切切地抓住了诗和远方!
其他文献
近三年,每年新年开学,我都会上一节红包课,让学生感受新年的快乐、老师的关爱,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因为每次给学生发红包,不仅仅是发个红包草率了事。第一次给他们发红包,我让他们了解中国人新年发红包的习俗意义,让他们写了关于红包话题的习作。第二次发红包,我让他们在红包里写了新年愿望。今年的红包课,要上两节,第一节是我和同学们给白血病复发的丘嘉盟同学的红包。第二节才是我给所有同学的红包。  爱心红包
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教育功利化凸显,人们普遍把教育当成求职问业或谋取功名的敲门砖。因此,教育常常被扭曲为考试能力培训,分数成了衡量教育的根本。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生态下,我就像头上顶着一座山,只能闭着眼、一步一步往前捱,曾经的教育理想都变成了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
70、 80年代偷偷摸摸看《天龙八部》,现在却成了高一的推荐书目,学生有点兴奋,家长有点意外。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版) 》(以下简称“新課标”)让新时代的教育悄然发生变化。  据了解,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
多年的教育经历,让我意识到,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漠视是伤害,冷酷是无情。师生和谐是教育最美的情感,这种好的关系对教书育人都大有所益。“金凤凰”要爱,“丑小鸭”也要爱,我们教育的不是十几个“好”的,我们教育的是一个班的几十人,他们都是家庭的希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欣赏暂差生,走近她们,感情就融洽了,教育效果就会更好。  冤枉了一个善良的孩子  “廖雅婷头痛得厉害,高烧!昨晚就头
“艺术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面对高中生,中国美术学院李勇教授表示,艺术就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个人价值观和个人存在的呈现。  2017年3月3日下午,课堂内外少年艺术学院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李勇教授到重庆,为辅仁中学高中学生带来《学习艺术从画画开始》的主题讲座,介绍中国美术学院特色课程,分享艺术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讲座上,李勇教授连續抛出五个问题,让同学
你可曾听到过呆板的数学公式列队歌唱?你可曾碰到过用“诗词歌赋”教数学的老师?你可曾认识一位用全身力气为学子铺路,用所有精力点燃学子学习热情,一个从教30年却一直预备在起跑线上的“魔术师”?她就是“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求精中学教师庞梅。  庞梅  重庆求精中学教师,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劳动模范,国务院专家津贴享受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渝中名师庞梅
刘老不是别人,正是我高中政治老师兼班主任,姓刘讳金生。刘老年届五十,还奋战在教学一线,算是“老当益壮”,足以得到一声“刘老”这样的尊称。  刘老五官端正,留着一头可以媲美摇滚小青年的长发,足以引起某些“聪明绝顶”“中央不长”们的嫉妒。从刘老年轻时照片看来,他以前有一股悍霸之气,整个照片给人一种“非主流”的感觉。不过现在他正慢慢转型成一个稳重的中年大叔,并坚定地朝着和蔼老大爷的方向迈步。  “家有一
他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的顶级教练,指导学生在数学奥林匹克赛场上“摘金夺银”;他是福建数学教学界的王牌教师,所任教班级曾屡创省高考数学班级平均分最高纪录;他是石狮市的“荣誉市民”,两年时间带领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他就是肖骁——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的“掌门人”,一个坚信“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他能影响多少人”的“学生铺路人”。  梦想:不让学生有遗憾  2018年
“‘对对子’是国文‘最根本、最方便、最合理之测验法’。‘为金庸先生拟挽联’这项活动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一次有益尝试,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理解,又是一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审美能力的培育,同时也是对刚刚逝去的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最直接、最有意义的悼念方式。”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驾鹤西去。当天晚上,这个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众多新媒体和自媒体均第一时间
他,是一名数学教师,学生提到他,都会情不自禁地说:“树哥,我们公认的数学男神。”  他,是一名副校长,同事说起他,都会竖起大拇指。  ……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一位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又默默奉献的普普通通的老师。”他一直扎根在一线教学的最前沿,用三寸之舌传道授业,用三寸之笔答疑解惑。  他就是重庆两江新区金溪初级中学校的李永树。  为学生量身定做“数学大餐”  从2000年走上讲台至今,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