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当中,英语学科是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学科。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英语学科的听说读写四项学习中,阅读的学习是其中一项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掌握不仅关乎着学生英语阅读方面的技巧和解题思路,还能够促进和提高学生们对于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初中的英语相对于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来说,单词量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阅读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本文将通过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的探索,找到一些提高英语阅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英语;阅读
  当今社会是个知识信息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若想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调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们对于英语学科的主观能动性。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中,思维导图是一种十分适合初中阶段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将英语知识进行再一次整理和加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由英国学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所创的思维导图,最开始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做笔记的方法,现如今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具有组织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具组织性的特点,由中心一点向四周发散,由一个个关键性的图形或者关键词组成,每一级话题都是由分支的形式来表现。
  二、目前初中英语阅读学习的现状
  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现如今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不适应步步导入的方式,而是喜欢直接摊开课本文章,然后逐句逐词的进行翻译和解释。这种教学方法在面对长度和难度高的阅读文章时,既浪费了课堂时间,也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教师习惯性将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语法和句子结构的解读上,即使学生语法的掌握能力再强,对帮助他们理解文章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中心思想,是帮助甚微的。久而久之,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对阅读理解会觉得越来越抓不住重点,支离破碎,好像处处是重点,又好像哪里都不是答案,教师觉得费时费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低。
  其实,初中阅读之所以让学生觉得困难,是因为文章中不断出现的新词学生不认识不理解,从而造成了阅读的障碍。而部分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再的把时间花費在讲新词上面,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一篇文章中即使有新词,也不一定就会影响到学生读懂文章的大概意思。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得到在英语阅读中收获的喜悦,学生的自主性也会随之提高。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1.课前准备阶段。针对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首先教师应当在教学前充分的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先用心了解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下,为学生制造出合理、易懂的思维导图。这样可以方便教师在上课讲解的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将思维导图呈现给学生们,学生们通过思维导图的帮助就可以对教师所讲文章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和全面性的了解。
  2.课中的应用。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始终秉承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的身份是以引导为主。在刚开始引入思维导图的思考模式时,可以由教师来完成导图,逐渐地,每篇文章的思维导图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每位同学都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后,可以进行整体的展示,全班同学针对其中的优缺点进行探讨,也是对阅读文章的再一次深刻的体会。教师在教授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是帮助学生们培养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清晰准确的抓住阅读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对于文章架构也会有一个更加准确具体的把握,学生在回答课后问题时,解题的思路也会更加清晰,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3.课后总结分析。运用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希望学生们在答题之前,能够对所读文章有一个熟悉和初步把握的过程。思维模式的养成不是课上一个小时就能够形成的,因此,学生在课后的温习过程同样必不可少。课后教师可以针对本文章提出一些其他相关或者拓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去寻找答案。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实践。在学生再一次展出自己的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通过此思维导图了解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针对有疑问的学生解决遗留问题。学生在课后复习后整理出的思维导图,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归纳和总结的过程,自查是否有遗漏不足的地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束语
  学生在初中的英语学习阶段仍然处于基础阶段,词汇、句型、语法、段落的分析都是学生需要锻炼和掌握的方向。学生初步接触阅读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帮助学生将复杂知识简单化和条理化,学生觉得掌握起来更加轻松了,从而也会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英语学科的学习上更加得心应手,不茫然失措。
  参考文献:
  [1]郑莎.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其他文献
在讲授《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时,笔者告诉学生们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后,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我国领导人为什么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由此可见,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师得出的现成结论了,他们还想要更多地了解我国的现有国情。于是,笔者萌生出给学生们做一次讲座的想法,专门探讨我国对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选择历程。于是,经过准备,笔者在本市开展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那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如何才能实现充分、高效的师生互动呢?师生互动是仅仅体现在历史课堂中,还是体现在历史学科的预习、听课和复习全过程中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内容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的重要
历史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历史教学的使命之一是把鲜活、生动的历史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摸”鲜活的历史人物,真切地感受历史人物之“魂”,然后,生成智慧。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史”感人,以“魂”立人,还历史以真实的血肉,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感悟历史,深切体会历史的生命跃动之美。笔者在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谜语瞬间
多年的执教经验使我明白,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太好,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难以讲解抽象的地理知识。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我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具,制作新的教具。下面我就以“三圈环流”教具的制作过程为例,谈一谈地理简单教具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① 准备地球仪、硬纸条、双面胶、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  ② 沿着地球仪上的某一条经线,由赤道到北极点粘上双面胶。  ③ 用硬纸条做成
俗话说“得小题者得天下”,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笔者对近几年湖南省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平均得分进行了统计:2015年26.20分,2016年21.40分,2017年23.39分,难度值分别是0.55,0.46,0.49。从这些数据中,我得出的结论是:选择题难度居高不下,学生难以应付。笔者在本文拟就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复习方法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近三年历史选择题的突出特點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本对古代中国经济的介绍比较多,而对古代西方经济的叙述相形之下却显得单薄笔者希望通过比较古代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能够全面认识其经济问题的规律性,同时了解中西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文明的特点本文以汉代与同一时期的罗马为切入点进行比较  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型农业大国,直到近代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西汉前期,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居于统治、支配地位,其突
2015年浙江省衢州市《历史与社会》中考试卷第21题从一些独到的角度给人以启迪。这道题是这样的: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看,A地区位于。B地区所在国与我国共同濒临洋,该地居民使用的主要语言是。(3分)  (2)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景观②对应的地区是(填字母A或B),并分析制约该地区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3分)  (3)请列表比较A、B两地区人们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探索一:理念创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发思维  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前提条件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
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广泛地引用多方面的历史材料来讲解历史概念。因此,初中生仅凭历史教材是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历史概念呢?本文结合历史细节教学和概念教学的研究,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相关教学为例,对历史细节的提出、探究、运用进行实践探讨。  一、历史细节的提出  历史知识原本是生动有趣的,但由于篇幅
预设指的是教学活动发展的预测和设计,是在课前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教学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对话,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多元的、動态的过程。课堂教学生成的新特点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过程既不能僵化地执行预设的轨迹,又能够对变化的、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把握与掌控,使生成具有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