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重视青少年的挫折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有效地学习与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应重视在教书育人中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培养 抗挫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面对当前青少年抗挫折能力普遍较低的现象,出于青少年的成长考虑,有必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首先应该使青少年正确认识挫折,走出误区,其次,青少年对自己不要太苛求,要学会不断提高对自己需要的正确认识。最后,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善于发现存在挫折中的价值。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有机的将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
(一)家庭教育
孩子在成长中总会遇到挫折,作为家长要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不能漠不关心,更不能一个劲地埋怨和批评,而应把挫折当成一个特殊的教材,帮助孩子认识挫折,给予孩子谅解、关心、鼓励和帮助,尽可能让孩子从挫折中获得经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挫折为动力。
1、客观的评价,正确引导
让孩子在挫折面前,保持积极的心态,首先家长对孩子应有客观的评价,正确认识孩子的缺点和优点,对孩子的评价做到公平公正。不过分贬低孩子,以避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而使其自信受挫。也不过份的赞扬孩子,以确保孩子因受到赞扬骄傲自大。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如一旦遇到一点不如意,就会一阙不振,或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会选择逃避以求避免挫折;会产生极严重的消极后果。
2.给孩子树立榜样,激励孩子
所谓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并向孩子讲述如何正确看待挫折,当然了言传不如身教,作为家长更给孩子树立不畏艰辛、战胜挫折的榜样,并助于增强青少年直视挫折的勇气,要使孩子们认识到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不肯放弃的人,才能够走出困境。
3.让孩子自己当决策者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为孩子拿主意,越俎代疱,替孩子做决定,慢慢的会让孩子失去过度依赖,从而失去自主控制的能力,一旦遇到问题就会犹豫不决,要是遇到一点点挫折就难以承受。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择相信孩子,适当给予引导,并向他们提出建议,并教给孩子一些对抗挫折的方法,由孩子自己当决策者、去尝试。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这样不单不利于培养,也会使他们变得优揉果断。
4.试着让孩子逆境中成长
吃一堑长一志,只有经历过,并战胜它,才能够的提高升自己抗挫折能力,所以在逆境中成长的人才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相反过于优越的环境会使孩子形成依赖、懦弱、退缩的心理,缺乏顽强的进取精神,经不起挫折。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能够因怕孩子摔跤而为其排除困难,让他们顺风顺手的生活,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创造一定的“挫折情境”。让孩子在逆境中经受洗礼,磨练意志,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锻炼心理承受力,但要主意适度,保证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又不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这样才能够提高抗挫折能力,因为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够见彩虹。
5.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提高。相要让孩子在挫折前能够以积极的心理去对态,家庭氛围很大程度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在一个有乐观向上的态度,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尊重、团结互相、相互理解、溝通民主而平等。有利于好的青少年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坚强的意志。在面对困难时,会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顽强向上,决不退缩。
(二)学校教育
青少年这一个时期很大程度上,很多人还是处在学生时代,所以学校是进行抗挫折教育的一个重要场合,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学校的一切有利条件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素质教育与非智力教育并重
由于很多家长都看中学生的成绩,造学校教育往往主重这种智力教育,而忽视了非智力教育,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就手足无捉,加上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造普遍抗挫折能能低下,甚至散失。所以学校作为育人之地,应该不断改革,就是为了发掘学生的各种潜力,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实“德育”和“智育”同等重要。只有全面发展了,青少年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才能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以便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难题。学校应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再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衡量标准,而应该从多方面、多层次发掘孩子的潜力,不再局限于一个“分”字,应充分发掘孩子的潜力,让他们更好更茁壮地成长。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是人一生中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情绪波动比较大,遇到挫折很容易产生消极反应。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遭遇挫折后能够进行自我调适,调节自身的情绪,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教师要教导孩子培养坚强的意志、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挫折面前不慌不忙,成功地战胜挫折,成为杰出的人才。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当中,留心学生的反常行为,并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并加以引导和教育。
3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靠理论启发,还应联系实际,用事实证明,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育,真正进步。因此学校应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如军训、夏令营活动、社会实践、运动会、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以及用微笑面对挫折的勇气。也让学生们明白生活并没有那么简单,而是布满了荆棘,很多事情都必须自己学会去面对,只有经历过了,才不会惶恐害怕,才能够更坚强、更有毅力地面对逆境。
(三)社会教育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环境响影人,所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对于青少年心智还是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首先,应该严格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监护责任的监护人依法采取必要措施、限制或尽可能减少隔代留守家庭、同辈留守家庭、单独留守家庭、长辈留守家庭的存在。对未尽监护责任的家长应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其次,制定《留守儿童教育法》。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进城上学的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救济,确保少年儿童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各地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出针对留守儿童的救济教育措施,并确保其实施。
2、建设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现有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无论从数量上、布局上、规模上都难以满足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实际,以社区为载体,鼓励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立图书馆、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斗争遗址、文史物品等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
3、宣传一些正面报道
媒体要多报道一些在逆境中拼搏成长的榜样,激励和引导我们青少年勇敢地迎接困难,克服困难。同时多开展夏令营、社会实践、科普讲座、读书会等积极向上、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未成年人的情操,增强青少年的耐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引导青少年将挫折和磨难视为成长的财富,用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增强他们的耐挫折能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培养 抗挫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面对当前青少年抗挫折能力普遍较低的现象,出于青少年的成长考虑,有必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首先应该使青少年正确认识挫折,走出误区,其次,青少年对自己不要太苛求,要学会不断提高对自己需要的正确认识。最后,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善于发现存在挫折中的价值。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有机的将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
(一)家庭教育
孩子在成长中总会遇到挫折,作为家长要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不能漠不关心,更不能一个劲地埋怨和批评,而应把挫折当成一个特殊的教材,帮助孩子认识挫折,给予孩子谅解、关心、鼓励和帮助,尽可能让孩子从挫折中获得经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挫折为动力。
1、客观的评价,正确引导
让孩子在挫折面前,保持积极的心态,首先家长对孩子应有客观的评价,正确认识孩子的缺点和优点,对孩子的评价做到公平公正。不过分贬低孩子,以避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而使其自信受挫。也不过份的赞扬孩子,以确保孩子因受到赞扬骄傲自大。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如一旦遇到一点不如意,就会一阙不振,或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会选择逃避以求避免挫折;会产生极严重的消极后果。
2.给孩子树立榜样,激励孩子
所谓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们知道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并向孩子讲述如何正确看待挫折,当然了言传不如身教,作为家长更给孩子树立不畏艰辛、战胜挫折的榜样,并助于增强青少年直视挫折的勇气,要使孩子们认识到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不肯放弃的人,才能够走出困境。
3.让孩子自己当决策者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为孩子拿主意,越俎代疱,替孩子做决定,慢慢的会让孩子失去过度依赖,从而失去自主控制的能力,一旦遇到问题就会犹豫不决,要是遇到一点点挫折就难以承受。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择相信孩子,适当给予引导,并向他们提出建议,并教给孩子一些对抗挫折的方法,由孩子自己当决策者、去尝试。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这样不单不利于培养,也会使他们变得优揉果断。
4.试着让孩子逆境中成长
吃一堑长一志,只有经历过,并战胜它,才能够的提高升自己抗挫折能力,所以在逆境中成长的人才更具有生存力和竞争力。相反过于优越的环境会使孩子形成依赖、懦弱、退缩的心理,缺乏顽强的进取精神,经不起挫折。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能够因怕孩子摔跤而为其排除困难,让他们顺风顺手的生活,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创造一定的“挫折情境”。让孩子在逆境中经受洗礼,磨练意志,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锻炼心理承受力,但要主意适度,保证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又不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限度。这样才能够提高抗挫折能力,因为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够见彩虹。
5.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提高。相要让孩子在挫折前能够以积极的心理去对态,家庭氛围很大程度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在一个有乐观向上的态度,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尊重、团结互相、相互理解、溝通民主而平等。有利于好的青少年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坚强的意志。在面对困难时,会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顽强向上,决不退缩。
(二)学校教育
青少年这一个时期很大程度上,很多人还是处在学生时代,所以学校是进行抗挫折教育的一个重要场合,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学校的一切有利条件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素质教育与非智力教育并重
由于很多家长都看中学生的成绩,造学校教育往往主重这种智力教育,而忽视了非智力教育,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就手足无捉,加上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造普遍抗挫折能能低下,甚至散失。所以学校作为育人之地,应该不断改革,就是为了发掘学生的各种潜力,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实“德育”和“智育”同等重要。只有全面发展了,青少年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才能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以便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难题。学校应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再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衡量标准,而应该从多方面、多层次发掘孩子的潜力,不再局限于一个“分”字,应充分发掘孩子的潜力,让他们更好更茁壮地成长。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是人一生中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情绪波动比较大,遇到挫折很容易产生消极反应。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遭遇挫折后能够进行自我调适,调节自身的情绪,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教师要教导孩子培养坚强的意志、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挫折面前不慌不忙,成功地战胜挫折,成为杰出的人才。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当中,留心学生的反常行为,并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并加以引导和教育。
3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靠理论启发,还应联系实际,用事实证明,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育,真正进步。因此学校应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如军训、夏令营活动、社会实践、运动会、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以及用微笑面对挫折的勇气。也让学生们明白生活并没有那么简单,而是布满了荆棘,很多事情都必须自己学会去面对,只有经历过了,才不会惶恐害怕,才能够更坚强、更有毅力地面对逆境。
(三)社会教育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环境响影人,所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对于青少年心智还是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首先,应该严格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监护责任的监护人依法采取必要措施、限制或尽可能减少隔代留守家庭、同辈留守家庭、单独留守家庭、长辈留守家庭的存在。对未尽监护责任的家长应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其次,制定《留守儿童教育法》。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进城上学的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救济,确保少年儿童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各地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出针对留守儿童的救济教育措施,并确保其实施。
2、建设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现有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无论从数量上、布局上、规模上都难以满足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实际,以社区为载体,鼓励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立图书馆、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斗争遗址、文史物品等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
3、宣传一些正面报道
媒体要多报道一些在逆境中拼搏成长的榜样,激励和引导我们青少年勇敢地迎接困难,克服困难。同时多开展夏令营、社会实践、科普讲座、读书会等积极向上、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未成年人的情操,增强青少年的耐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引导青少年将挫折和磨难视为成长的财富,用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增强他们的耐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