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svl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是否能身心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人,这一问题牵动着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心。作为一名城镇小学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偏爱那些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上多想办法,多从深层次思考、寻求最好的教育方法,促使他们健康、活泼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生活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种社会关系都在影响着人的个性和品德心理的形成。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品德心理的形成,起着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生活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也因此需要承受由这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和稳定,社会阅历也远不够丰富。所以,就心理方面的影响而言,它们受到的心理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笔者在教学一线三十年,接触不少的城镇小学生,参与并负责《现阶段城镇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有下列类型的孩子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1、自我中心型:这一类型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有的家庭甚至是四代同堂。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物质生活上有求必应。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逐渐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家不惧怕任何人,在校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甚至经常凭着自己的心理需求随意打骂同学,而仍以为是很正常的事。学生黄XX生来一副好模样。父母疼,爹?奶痛,亲戚长辈多宽容,从小养成很多陋习,心目中只有他自己。年纪不大,个儿不高却无心上学。在学校经常挑起事端,轻则骂人,重则用利器打人、勒索同学钱物。老师批评教育,好不了几天又出现问题。老师加强家校联系,他父母要么护短,要么当面责备,教育效果甚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无视学校纪律,随意旷课。追根溯源,主要是从小家庭无严格要求,使他逐渐形成不良习惯,自控力差,再则家长不很好配合教育,从而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2、厌学型。目前,在城镇小学生中有一批孩子性格孤僻或暴躁,上进心不强,厌烦学习,他们多为班上的学困生。这类孩子多数来自破损型家庭:有的是由于父母离异,有的是从小失去一方亲人。在这种单亲家庭里,这类孩子得不到双亲的关心和爱护,往往情绪低落,自卑消沉,无心学习。有的甚至寄宿于亲戚朋友家,寄人篱下的生活形成了畸形的心理。学生严XX,父亲经商时与母亲同居生下他之后,母亲嫁予他人,父亲继续在外经商,便把他寄宿在广州奶奶家。奶奶年老多病,无力管教,他从小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去年奶奶病逝,他只好寄宿在父亲朋友家。这孩子从小得不到父爱、母爱,性格怪癖,经常惹事,无心向学。学生吕X,六岁失去父亲,母亲体弱多病,既要谋生又要管教他,真是力不从心,只好把他寄宿在姨妈家。姨妈可怜他从小没有父亲,百般疼爱,致使他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上学后好欺负同学,随意离开学校。老师循循善诱,他只能好一段时间又犯老毛病,学习成绩较差。象这些来自破损型家庭的孩子,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3、紧张型。据笔者观察、了解有一定数量的孩子对学习有恐惧感。有些成绩中上等的学生由于对学习内容理解慢,成绩赶不上而感到紧张,甚至自卑,自己缺乏信心。有的是来自家庭的压力。目前小学生的父母多为三、四十岁的一代,他们都是受过不同层次的教育,有一定知识的群体。“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他们的心愿。于是乎对孩子要求过多,既想要孩子学业优秀,又想让孩子全面发展。因此什么都让孩子学,而且经常把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相比较,不知不觉给孩子造成压力。有的孩子在这种“高压”下总担心比不上别人而造成紧张的心理,有的甚至逆反心理。
  4、依赖型。这类孩子多数来自富裕家庭。他们从小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对学习无所谓。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面前流露读书无用的思想。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我感觉特别好,认为反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用费力也能读初中。有的认为即使成绩不好也有父母操心,花钱还可以到市里民办中学读,何必自己那么努力?毕竟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啊。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依赖心理,懶于自强,自理能力差。学生朱某家庭经济宽裕,生活无忧无虑。上课不听课,不做作业,不听老师教育,还经常欺负同学。老师对他严格要求,他却不予理睬,课堂作业完不成就拿回家叫妈妈帮做,性格上表现为依赖、自私,学习成绩也差。象这类学生也不乏其人。
  针对上述孩子的教育,笔者认为教育方法不可太简单、粗暴。应多注重心育即心理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促进他们心理健康。
  笔者根据城镇小学生上述类型孩子的心理状况,思考从这几方面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
  1、学习心理指导。上述类型孩子反映出共性的问题是缺乏信心,学习成绩不佳。老师应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田里,与他们成为朋友,对他们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爱,多一份鼓励,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责任感,帮助他们克服厌学情绪,消除学习上自卑、懶惰的心理,培养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科学用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情感教育。上述类型孩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但他们身上都不乏有闪光点和积极的心理需求。他们同样渴望得到肯定和赞赏。这就需要我们更注重对他们的情感教育。老师应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注重培养和发展他们高尚的情操,积极健康的情感(如理智感、自信感、美感等高尚情操)。帮助他们克服各种消极情感,指导他们自觉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愉快、平等、平稳的主导心境,帮助他们学会适当控制不适宜的情感以及对情感的合理宣泄。
  3、人际关系指导。第45届国际教科文卫组织在94年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从小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孩子们人际关系的指导,让他们从小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流、合作。上述类型孩子因为自卑、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等主观原因不能与同学们和睦、愉快相处,感到孤独、苦闷或因为教师家长所提要求不合理,教育方式不当以至于和老师、家长顶撞、争吵。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更重视同学间的友谊,更渴望得到师爱、父爱、母爱,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人际关系不协调的情况。这就需要家长、老师更耐心、细心地从每件小事上做出榜样,改进方法,注重从小处着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如对人真诚、坦率、公平、谦虚、宽厚,关心体贴他人,热爱集体,指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并及时鼓励,指导他们主动与人交往,尊重父母和老师,克服嫉妒、自负、自卑的心理。
  4、健全的人格教育。上述类型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抑制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能歧视、放弃他们,应以更大的耐心和信心去说服教育他们,培养他们健全的性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人格的完善。
  5、耐挫能力的培养,即对待挫折能力的培养。上述类型孩子由于各自家庭的影响使他们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他们大多数害怕困难,对待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的做了错事,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严厉一些就受不了,有的甚至出走。因此对这些孩子进行耐挫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应抓住每次教育的契机帮助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做情感的主人;面对现实,经受磨难,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培养广泛的兴趣,培养坚强、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是否能身心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人,这一问题牵动着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心。作为一名城镇小学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偏爱那些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上多想办法,多从深层次思考、寻求最好的教育方法,促使他们健康、活泼地成长。
  让我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而努力工作吧。
  收稿日期:2013-11-25
其他文献
教材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少不了教材,教师们所认定的教材一般是指狭义的教材,即师生共用的教科书,也称课本。近代以来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学校教学课程也大多以“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材,教师们扮演了“教教材”的教书匠角色。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教学课程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认为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引导教师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新课改针对教师运用教材问题,
期刊
【摘 要】根据中学数学特点和中学生学习实际,提出了学好数学“六法”,实践表明 “六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路可寻”,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肯定。  【关键词】超前预习;有意听课;巧记笔记  在中学,数学的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等特点,使不少学生“惧怕”数学。但由于数学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又不得不重视它。于是,“如何学好数学?”,或者“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等问题成了广大师生、家长经常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让他们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信心,同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  中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我认为要采用多种途径进行中年级的作文教学。  1.激发兴趣,注重观察  作文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文要有内容,就
期刊
《新课程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阶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阶段称为“习作”;到第四阶段才称为“写作”。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作文一课,我谓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叶圣陶先生还说
期刊
【摘 要】“人文性”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重要补充。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括文本的人文内涵、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它要求教师树立“平等对话”的师生观,让语文学科回归生活,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并能结合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从而使母语教学唤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人文性;平等对话;生活;文本;语文活动;教学语言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
期刊
1.基于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为了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书法和绘画作为传统的美育载体,对完善教育制度、促进个性发展、优化自然资源、实现终身自我教育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  2.基于社会、家长们对书画的认识  然而,在全面推进教育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创设和谐心理氛围;优化学生心理状态,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素质提高;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因素,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趣”出发,有目的、有
期刊
教师应建立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学生本位,小学教育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的教育。单纯的考试分数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学业成绩差的小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单纯以考分高低评价学业成绩差的小学生是不公平的。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手段和评价主体摈弃“唯分数论”。不仅关注学业成绩差的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构建体现小学生个性差异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自古以来,青藏高原就以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人文景观著称于世。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这片富饶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独具特色的建筑、歌舞、绘画也充分体现了藏民族的艺术天赋。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独特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熏陶下,使藏族儿童也具有很高的艺术天赋。他们能歌善舞、热爱生活、乐于表达。对艺术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领悟能
期刊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外出打工人数日趋增多,许多家庭年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便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亲戚、邻居看管。由此学校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长期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很低的老人看管,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由于留守老人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亲友又疏于管教,很大一部分留守学生处于放任自流、厌学辍学、成绩偏差、心理生理发育失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