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让小学生学会用“统计”的眼光看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在课堂上对“统计与概率”进行详细解析时,应该严格地将基础教学和探究性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在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对专业知识进行再深造设计开放式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统计教学 主体作用
  如今大多数学校都注重对科学的研究而轻视教学,中小学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以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为例,可以将理论拆解成可以运用实施的步骤,并且以小学教材和专业书籍为依据指导学生做设计,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和教师在大学课堂上的主体作用[1]。
  一、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摸球实践和统计摸球结果,然后将学生分组,组织其进行交流谈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摸到各种球的可能性。教师努力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共同协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真正了解数学知识的真实含义。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教师问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对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气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一定的发挥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动地加以建构,而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学生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法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在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所以学生始终都能保持最高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可能性的大小,表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与同组人交流讨论时还能解决老师无法立即得到答案的数学问题,体现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创新能力。由此可以说明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极大地发挥了主体作用,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建构以完成课堂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学思想,否则有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要想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合作学习是必要学习手段,因此它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更快地理解,还能让学习气氛变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学习由刚开始的个人竞争转为团体合作,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在本堂课程的讲解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学习平台,首先让两个学生在讲台上合作完成摸球和记录的数学活动,其次将班上的整体同学进行分组,小组内对学习内容进行合作探讨,最后得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这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不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还对培养学生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有效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2]-[3]。
  (四)渗透让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意识
  我国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弱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而数学素养是数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来,虽然数学探究一直被数学教育界所研究,但是一直是数学课堂未能突破的难点。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但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教学知识,还能深刻理解知识的获得过程、方法和结果,这对学生接下来进行的数学探究活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弊端
  (一)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仍显薄弱
  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本质要求,所以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其中积极主动地找寻解决问题方式的意识及观察和分析给定情境,并从中提出问题。《课标》指出,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如果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向学生进行机械式提问,没有任何推理性和解释性提问,更没有给学生独立实践的机会和培养他们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教师没有给予提出具有考察价值的数学问题的学生鼓励,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很薄弱。
  (二)教师课堂教学应变能力不强
  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各种教学能力,包含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指教师对于出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突发事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并果断做出决定,对事情进行灵活地处理,让课堂能够正常进行,以此实现初期教学目标。本堂课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了与“小概率事件仍有可能发生”的有关问题,如果当时老师不能对类似于这种不能预料的突发事件在最短时间里做出正确回答,那么教师就会处于很尴尬的境地中,使整个课堂陷入僵局,最后导致课堂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除了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外,更体现出教师课堂教学应变能力的缺乏。
  综上所述,通过在课堂中学习统计和概率,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学好统计学有一定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田奇述.聚焦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新变化[J].辽宁教育,2014(5):53-54.
  [2]张曼.让学习充满活动的乐趣——小学数学第二册《统计》教学案例及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3):76.
  [3]佚名.深刻领悟数学教学情境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教育革新,2013(5):67.
其他文献
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断告诫广大一线教师转换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转变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高效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巧用现代技术,引导学生多元学习,不断让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就有助于发展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巧用教学方法,
新时期赋予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为中国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的使命,这就需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教学,让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手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要巧妙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另外,我们还要注重构建数学模型,有效拓展延伸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是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
摘 要: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数学“333”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数学 “333”课堂教学模式 自学导学探究  江苏省“五严”规定出台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势在必行。只有打造高效课堂,才能在规定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地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摘 要: 文章分析如何优化数学活动策略,引领学生亲历数学建模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培养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 学习方式 活动经验 实践活动 评价方式 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采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依据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
摘 要: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发散性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1.引言  数学是一门体系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
摘 要: 文章立足于课程理念精神,有条理地分析了数学活动策略优化的重要性,着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效建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 熟悉情境 建构模型 实践活动 能力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