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提高的过程,传统的教育习惯于权威地告诉孩子结果,剥夺孩子感受的权利。而现代教育倡导过程教育,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切身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如何选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旨在能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体验;体验学习
数学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抽象建构起来的,它通过文字、符号、图表、公式向人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传统的教育习惯于权威地告诉孩子结果,剥夺孩子感受的权利。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教育在从科学教育走向与人文教育并重,我国教育也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过程教育日益被推崇。学生的学习仅仅满足于“知其然”,已远远不能适应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更要“知其所以然”。
一、生动的案例
1.记得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学内容是:口算除法,其中的操作环节是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旨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与思考,明确42÷3的口算算理。每个学生手中都4捆小棒,每捆10根,还有单独的2根,共计42根。许多学生迅速地完成了操作,一个孩子自告奋勇走上讲台,给大家演示自己的分法: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一捆,还剩一捆,再把单独的2根小棒前2份每份分1根,最后拆开剩余的一捆,取1根补齐第三份缺少的l根,其余的9根每份再分3根,这样,每份分得14根。他正期待着台下的掌声,没想到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笔者知道孩子们一定有不同分法。于是,请他们上台演示,说出分法。孩子们非常活跃,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能。对于每一种分法,只要正确,都给予肯定,并对思路简洁的分法表示赞赏。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收获很大,意犹未尽。回想起有的孩子不够巧妙的分法,没有给孩子灌输老师的思想,矫正弥补其不足。不忍折断孩子想象的翅膀,不愿看到他们眼中的失望与茫然,更不想违背这一操作环节拓展思维的初衷。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为教书而教书,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更有效地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是对人格的塑造,也是对思维的拓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2.《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于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3.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指导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拓宽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学习牵线搭桥。
4.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余数的理解,创设了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过的情境:元旦联欢会,同学们用四种颜色的彩灯共206个布置教室,按红、黄、蓝、绿顺序依次排列,你能确定最后一个彩灯是什么颜色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最后发现:206÷4=51(组)……2(个),最后一个彩灯是黄色的!师里一片欢呼声,学生们为自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经过探索,我们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学习数学真有用!”的确,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奇妙!一连串的问题将有限的题目引向了无限的思索,拓宽了思维领域,培养了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冷静的思索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能够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深入全面自主探索未知世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反思的能力。
(一)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不易理解。
数学知识本身很抽象,而孩子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时,总存在一些客观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的障碍,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生活中体验,在过程中体验。
(二)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有效途径。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而他更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这是一种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结果,而忽视了对过程的体验,所以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质量。让学生主动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在体验中拓展思维空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数学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的同时,既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更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垂线》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距离的意义及用途,提出如下问题:“从A村修一条小路通往公路,应当怎样修最好?为什么?”学生提出:应当修一条垂直于公路的小道,因为在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这样修路的成本低,还省时省力。如何选择最佳路径,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发生的事情,出现的问题,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健康的、最优的发展。
(四)学习是教育者的终身需求。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去接纳不同的解题思路,如何去评价学习的质量,都是教育者非常关注,也是必须具备的教学素质。教学永无止境,学习更无止境。因此,作为教师更应不断提高自己,扩充知识,拓宽思路,放眼未来,注重知识能力的获取过程,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体验;体验学习
数学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抽象建构起来的,它通过文字、符号、图表、公式向人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传统的教育习惯于权威地告诉孩子结果,剥夺孩子感受的权利。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教育在从科学教育走向与人文教育并重,我国教育也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过程教育日益被推崇。学生的学习仅仅满足于“知其然”,已远远不能适应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更要“知其所以然”。
一、生动的案例
1.记得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学内容是:口算除法,其中的操作环节是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旨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与思考,明确42÷3的口算算理。每个学生手中都4捆小棒,每捆10根,还有单独的2根,共计42根。许多学生迅速地完成了操作,一个孩子自告奋勇走上讲台,给大家演示自己的分法: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一捆,还剩一捆,再把单独的2根小棒前2份每份分1根,最后拆开剩余的一捆,取1根补齐第三份缺少的l根,其余的9根每份再分3根,这样,每份分得14根。他正期待着台下的掌声,没想到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笔者知道孩子们一定有不同分法。于是,请他们上台演示,说出分法。孩子们非常活跃,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能。对于每一种分法,只要正确,都给予肯定,并对思路简洁的分法表示赞赏。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收获很大,意犹未尽。回想起有的孩子不够巧妙的分法,没有给孩子灌输老师的思想,矫正弥补其不足。不忍折断孩子想象的翅膀,不愿看到他们眼中的失望与茫然,更不想违背这一操作环节拓展思维的初衷。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为教书而教书,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更有效地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是对人格的塑造,也是对思维的拓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2.《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于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3.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指导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拓宽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学习牵线搭桥。
4.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余数的理解,创设了每一个学生都体验过的情境:元旦联欢会,同学们用四种颜色的彩灯共206个布置教室,按红、黄、蓝、绿顺序依次排列,你能确定最后一个彩灯是什么颜色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最后发现:206÷4=51(组)……2(个),最后一个彩灯是黄色的!师里一片欢呼声,学生们为自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经过探索,我们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学习数学真有用!”的确,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奇妙!一连串的问题将有限的题目引向了无限的思索,拓宽了思维领域,培养了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冷静的思索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能够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深入全面自主探索未知世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反思的能力。
(一)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不易理解。
数学知识本身很抽象,而孩子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时,总存在一些客观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的障碍,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生活中体验,在过程中体验。
(二)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有效途径。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而他更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这是一种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结果,而忽视了对过程的体验,所以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质量。让学生主动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在体验中拓展思维空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数学能积极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的同时,既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更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垂线》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距离的意义及用途,提出如下问题:“从A村修一条小路通往公路,应当怎样修最好?为什么?”学生提出:应当修一条垂直于公路的小道,因为在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这样修路的成本低,还省时省力。如何选择最佳路径,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发生的事情,出现的问题,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健康的、最优的发展。
(四)学习是教育者的终身需求。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去接纳不同的解题思路,如何去评价学习的质量,都是教育者非常关注,也是必须具备的教学素质。教学永无止境,学习更无止境。因此,作为教师更应不断提高自己,扩充知识,拓宽思路,放眼未来,注重知识能力的获取过程,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