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功半。我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在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有一条便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效果。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本意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注意设计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教学手段。如我在讲《花的话》一课时,便设计了“迷宫探宝”的游戏,让学生闯一道道由课文内容设计的难关,最终进入古堡密室找到宝藏,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气氛活跃,教师设计的题目在探索的激情中都迎刃而解。当他们在找到密室宝藏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传的。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學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20多个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类组织讨论,对那些角度独特、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及时表扬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会“一片大乱”,可是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3.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也许他们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如我在教《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时,有个女生便对作者断言的“恐龙是由于小行星的碰撞导致灭绝”的看法提出质疑,并结合自己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争辩。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的探究精神之可贵,并激励同学们将来可就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探索。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4.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我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刚一开始,同学们的态度比较一致,赞扬曹刿,批判鲁庄公和乡人。这时我就给学生讲述了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结果也不同的故事,再启发同学们重新思考,结果,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新的评论:有的人从乡人角度立意,抨击乡人缺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也有人说,不应对乡人过分指责,他的态度可能事出有因,也许是鲁庄公不能“取信于民”所致;有人批评鲁庄公不善战,急噪冒进;还有人对鲁庄公进行了赞颂,认为他任人唯贤,敢于起用人才,重用人才,今天仍要发扬这种精神。
  5.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我还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诸如“辩论赛”等形式的比赛,往往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灵感,无论胜方负方,都会得到我的诚恳的表扬。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中,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忌讳的便是教师对学生那些看似“钻牛角尖儿”的问题,不理不睬,或者干脆“一棍子打死”,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压制了学生探索的激情和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千万别用现成的答案去套学生的回答。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老师还是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
  总之,只有更多更新的学习方式进入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其他文献
迎着冬日的习习海风,2012年山东省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十次年会在美丽的岛城如期举行。一天半的观课、学习,只感觉自己如沐春风,一树百获。小语会上,山东省语文教研员李家栋老师从新《课程标准》的习作要求谈起,强调小学生习作一定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感到习作是有用的,习作是生活的需要。  的确,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写什么”不能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
期刊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
期刊
摘要:本文以通俗的流畅地语句,叙述了藏传佛教中敬师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浅显道理,由此断定,藏传佛教中确有敬师之说;不仅如此,而且由于敬师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关键词:藏传佛教 敬师 学业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却不知敬师与自身学业有着一定的内在联。从常理上讲,敬师,有以下几种含义和作用:  1,对师长的敬重;  2,表示自己的敬意;  3,表示对师恩的谢意。  就敬重的目的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充满活力,使之魅力无穷,教师应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翱翔,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数学其实是一门神奇的学科,里面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而不是枯燥无味和抽象难学的。执教者应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共同创设一个充满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關注情感体验,变
期刊
摘要:第二课堂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研究表明第二课堂有效开展的四个要素:教师的角色、实践形式和内容、多维度参与和评价体系的相互作用会提升第二课堂的系统性、融合性,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师角色;多维度參与;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围绕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以完善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体系、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锻炼各类型学习能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