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623.5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健康成长是儿童幸福人生的前提。学生大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如何使课堂成为师生中一段难忘的生命之旅,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打破沿袭固定的模式,那种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学生就像孙悟空一样再怎么灵活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这样的课堂,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迪生因为有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人都有好奇心,何况是小孩子?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同往日了,那种老师讲学生一动不动地听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每一个孩子想出来的东西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数学课上更能体现这一点。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解放孩子、利用孩子、发展孩子,充分认识孩子的创造力。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地好问,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安静”的,而是要充满活力和生机,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和创新的摇篮。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谈以下几点: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表现的乐园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就如有的学生很想成为表演者,就大胆邀请老师参与他的表演,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方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培养了他的自信。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记得一次上数学课,是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量不同角的角度的大小,我刚讲完,没想到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来,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量角器,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本来想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但又想知道结果,于是我爽快地把量角器借给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让他走上台前演示时,让我大吃一惊,不光是我,还有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叫出声来:拿反了!他抿抿嘴,眼睛看着量角器不做声,我们再仔细看,原来他是想告诉大家反着量,只要用180度减去看到的度数也可以读出度数来呀!我又看到那个学生得意、灿烂的笑容,我当场表扬了他。在以后的数学课,那位学生就特别爱动脑筋。由此让我想到,对于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创造的幼苗就会很容易的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多些理解和宽容,就会多些成长和创造。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树立自信的乐园
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显得迟缓些,这时,我们不能心急,不能只关注那些优等生,而忽视了那些学困生,而要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增加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记得那次,我刚换了个班级,对所教的这个班上的情况还不了解,上课了,我上的是《大数的认识》。由于是新知识,学生们也兴趣盎然,可以说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是我预料之中的。轮到学生自己下笔做练习时我发现最后一排有一个高一点的学生一直低着头,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慌忙把自己的练习本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地对这个学生说能否让老师看看呢?那位学生却摇摇头,我想凡事不能勉强,就对他说那就等你做好了再给老师看好吗?那位学生点点头。过了一会儿,我又走到他的身边,他抬起头望着我,脸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还捂着自己的练习本。我说你做完了吗?大胆些,念念答案,好吗?那个学生慢慢地把手从作业本上挪开了,我看到他做的一道题都不对,当时我心里真的非常生气,但想到他那一颗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忍着了,于是对他说:你写得很干净整齐,但老师希望你接下来能认真听老师讲方法,和大家比一比,看谁在这节课上收获大,好吗?那个同学笑着点点头!也许是我的话,接下来的课上,他就一直认真听讲,而且我再次走过去的时候,他再没有用手把作业遮挡住了。当我要求同学们自愿上讲台来做题时,他也勇敢地举手上来了,结果完全正确,我当众表扬了他,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笑脸。课堂上有意识的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心,证明自己不是没用的学生,这样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课堂教学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创新的动力。
三、让课堂成为学生散发思维的乐园
在课堂上要拓展学生的散发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适时使用与衔接。例如1:“投石激浪”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思维的水平面上投石,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要教育学生不要因循守旧、囿于通法,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如:一位教师教学22-8时,不局限于教材上的一种方法,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结果,学生得出多种解题方法:22-8=20-8+2=14;22-8=22-2-6=14;22-8=22-10+2=1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简便方法的使用。例如2:“暗示诱导”“暗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点拨方式,它的特点是用间接、含蓄、隐蔽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思维、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主要有语言暗示、行为暗示、情绪暗示、板书暗示等形式。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如:当学生不善于动脑,不愿意回答或不敢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期待、信任的目光,暗示学生“你能行”;针对懒于动脑的学生,教师便以“我相信你能够做出来”等语言进行暗示,激发学生思维和积极性。例如3:“演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通过直观演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获取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多的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采用愉悦的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把学习视为享乐的事,把课堂视为精神成长的乐园,让孩子在乐园里自由、健康的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健康成长是儿童幸福人生的前提。学生大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如何使课堂成为师生中一段难忘的生命之旅,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打破沿袭固定的模式,那种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学生就像孙悟空一样再怎么灵活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这样的课堂,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迪生因为有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人都有好奇心,何况是小孩子?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同往日了,那种老师讲学生一动不动地听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每一个孩子想出来的东西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数学课上更能体现这一点。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解放孩子、利用孩子、发展孩子,充分认识孩子的创造力。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地好问,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安静”的,而是要充满活力和生机,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和创新的摇篮。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谈以下几点: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表现的乐园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就如有的学生很想成为表演者,就大胆邀请老师参与他的表演,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方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培养了他的自信。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记得一次上数学课,是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量不同角的角度的大小,我刚讲完,没想到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来,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量角器,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本来想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但又想知道结果,于是我爽快地把量角器借给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让他走上台前演示时,让我大吃一惊,不光是我,还有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叫出声来:拿反了!他抿抿嘴,眼睛看着量角器不做声,我们再仔细看,原来他是想告诉大家反着量,只要用180度减去看到的度数也可以读出度数来呀!我又看到那个学生得意、灿烂的笑容,我当场表扬了他。在以后的数学课,那位学生就特别爱动脑筋。由此让我想到,对于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创造的幼苗就会很容易的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多些理解和宽容,就会多些成长和创造。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树立自信的乐园
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显得迟缓些,这时,我们不能心急,不能只关注那些优等生,而忽视了那些学困生,而要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增加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记得那次,我刚换了个班级,对所教的这个班上的情况还不了解,上课了,我上的是《大数的认识》。由于是新知识,学生们也兴趣盎然,可以说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是我预料之中的。轮到学生自己下笔做练习时我发现最后一排有一个高一点的学生一直低着头,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慌忙把自己的练习本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地对这个学生说能否让老师看看呢?那位学生却摇摇头,我想凡事不能勉强,就对他说那就等你做好了再给老师看好吗?那位学生点点头。过了一会儿,我又走到他的身边,他抬起头望着我,脸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还捂着自己的练习本。我说你做完了吗?大胆些,念念答案,好吗?那个学生慢慢地把手从作业本上挪开了,我看到他做的一道题都不对,当时我心里真的非常生气,但想到他那一颗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忍着了,于是对他说:你写得很干净整齐,但老师希望你接下来能认真听老师讲方法,和大家比一比,看谁在这节课上收获大,好吗?那个同学笑着点点头!也许是我的话,接下来的课上,他就一直认真听讲,而且我再次走过去的时候,他再没有用手把作业遮挡住了。当我要求同学们自愿上讲台来做题时,他也勇敢地举手上来了,结果完全正确,我当众表扬了他,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笑脸。课堂上有意识的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心,证明自己不是没用的学生,这样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课堂教学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创新的动力。
三、让课堂成为学生散发思维的乐园
在课堂上要拓展学生的散发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适时使用与衔接。例如1:“投石激浪”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思维的水平面上投石,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要教育学生不要因循守旧、囿于通法,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如:一位教师教学22-8时,不局限于教材上的一种方法,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结果,学生得出多种解题方法:22-8=20-8+2=14;22-8=22-2-6=14;22-8=22-10+2=1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简便方法的使用。例如2:“暗示诱导”“暗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点拨方式,它的特点是用间接、含蓄、隐蔽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思维、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主要有语言暗示、行为暗示、情绪暗示、板书暗示等形式。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如:当学生不善于动脑,不愿意回答或不敢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期待、信任的目光,暗示学生“你能行”;针对懒于动脑的学生,教师便以“我相信你能够做出来”等语言进行暗示,激发学生思维和积极性。例如3:“演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通过直观演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获取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多的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采用愉悦的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把学习视为享乐的事,把课堂视为精神成长的乐园,让孩子在乐园里自由、健康的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