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 庄重 典雅 崇高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nx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绘画的兴起,直接与间接地传承着意大利的优秀传统,法国画家不论属于何种画派,都与意大利绘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尼古拉·普桑、西蒙·武埃等就是从威尼斯画派的色彩与意大利罗马派的造型中汲取营养的画家。在近代历史上,巴黎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是因为拿破仑的远征。但是在此之前,正是由于伟大的古典主义者普桑的努力,正宗的古典艺术才在巴黎深深地扎下了根。所以,法国近代绘画的发端,一般都以普桑为始祖。
  
  早期艺术的探索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7世纪法国画坛上最伟大的画家,法国古典美术的先驱,如果说法兰西民族绘画形成于17世纪,那么普桑可谓“法兰西绘画之父”。
  1594年6月15日,尼古拉·普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的安德里镇,是贵族的后代,但到他父亲这代已经败落。少年时普桑迷上了在他父亲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画画。最初的迷恋,并没有让年轻的普桑学到什么绘画的技巧,在偏僻的小镇子里面,甚至没有人可以教他学习绘画,不过在18岁那年,一位来给镇子教堂作画的外地画家昆廷·瓦连让他真正地见了世面,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绘画,也愈加坚定了他学画的决心,此后不久他背着父母偷偷地来到了首都巴黎,准备实现他的艺术梦想。
  来到巴黎后,他最先进入于迪南·埃尔的画室学习绘画,在文学上也努力学习,从古罗马诗篇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无不通晓。此外,他还钻研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和达·芬奇的解剖学、透视学。勤奋的学习和努力终于换来回报,1621他应邀为卢森堡宫作壁画。1623年,在他29岁时为巴黎圣母院画了《圣玛利亚的安眠》,作品风格明朗、典雅而获得好评。他谦逊好学,广交朋友,成为意大利著名诗人马里诺的挚友,1622年,他为其诗篇《阿多尼斯》所作素描插图,使他名声大振。马里诺的艺术观念也影响了普桑,他下定决心准备移居罗马。
  
  古典风格的确立
  
  1624年春天,30岁的画家普桑终于离开了巴黎来到罗马,这也是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一安排好住处,他便如饥似渴地开始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废寝忘食。初到罗马时,普桑这个年轻的外国人根本没有引起意大利人的注意,他的画根本卖不上价,两幅宏大的战争画只换得了可怜的生活费。贫困与受歧视,使他深深感受到一种异乡客地的孤独,但是罗马的遗迹和废墟使他忘掉一切烦恼。有时为了可以近距离的欣赏大师的作品,不惜用钱来贿赂那些收藏家的管家,得以在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可以进入其家中,站在画前忘情的琢磨。后来他结识了负责保管国王艺术珍品的亚历山大·库图瓦,此人给普桑提供了饱览许多世界艺术品的机会。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还曾在他的短篇小说《玄妙的杰作》里描述过普桑在巴黎求艺的曲折经历。
  他最早得到罗马文人赞誉的不是绘画而是他对拉丁文的精通,这对他艺术的发展是有着极大的便利和帮助。在1628年时,普桑已经基本掌握了罗马人的艺术技巧,他凭借自己的水平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定件,那就是著名的圣彼得一个大教堂的一个祭坛画。但是尽管他竭尽了全力,作品仍然没有得到定件人的满意,对他的艺术生涯来说,致使他以后再也没有在罗马的教堂和公共建筑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但是普桑并不为其所挫败,聪明的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小型画作的创作之中,尤其是为一些有名的收藏家绘制房间,这样他的壁画创作完成了一个成功的转型——由公共场所转移到了私人场所。
  普桑的风格与当时罗马的风格是大不相同的。他最先从威尼斯画派的大师身上吸取灵感,尤其是提香,这在1630年创作的绘画中可以看出,画面中丰富的色彩,金色的光线,以及像运动员一般健壮的躯体,还有自由而放松的画面处理,明显受到了提香的极大影响,这是由于当时在罗马可以看到一些提香的原作。但是表面的形似并不代表灵魂的接近,普桑古典而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气息中,完全没有了提香的狂放与活力。
  普桑在罗马这16年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们的思想、理论和作品,他研究拉菲尔和丢勒的技巧。他酷爱古希腊、罗马雕塑,人物造型充满体积感,构图对称、完整,并且对自然不厌其详地观察。他通晓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诗文、数学、解剖学和透视学,博学对他日后的偏重于理性的古典主义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他逐渐确立了古典主义的画风,并对威尼斯提香的色彩产生兴趣。普桑在这种环境中渐孕育起一种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形象楷模的古典主义艺术原则。
  《诗人的灵感》(卢浮宫藏)标志着他艺术风格的形成,显示了其浪漫的古典气质,他对欢乐的牧歌场面早已失去了兴趣,而代之以对沉静的艺术世界的思考。这幅作品构图平稳,严谨端庄的造型和大块平涂的色彩处理,造成一种少有的伟大庄重的寂静感,具有古典理想主义的特征。
  作品的中央坐着神话传说的阿波罗。他是一个体格健壮的青年牧人,头戴桂冠,这是他追求女神达芙妮失败的纪念物。阿波罗狂恋达芙妮不成,达芙妮变成一棵月桂树。阿波罗摘下了月桂枝叶编成桂冠,作为怀念。他右手还支着一架从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处获得的七弦琴,正在命令欧忒耳珀记下他心中被灵感激发的诗句。后者似乎有所悟,正仰起头望着天空。天使与另一缪斯女神围在他的身边,期待着阿波罗的泉涌般的灵感。太阳神阿波罗是主管光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与诗歌的神。缪斯神也常与他作伴。普桑把这些人物作为诗与音乐的象征进行描绘,正是他崇拜古典艺术的思想表现。英雄主义与抒情色彩相统一构成了普桑艺术艺术创作唯一的出发点。
  
  古典主义的旗帜
  
  普桑在36岁到46岁这10年的时间里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据说这期间他经常与友人到罗马郊外旅行,发思古之幽情,创作一些情感高雅的宗教、神话故事和文学题材的画,他的很多名作是在这时期创作的。
  普桑一般选择具有“崇高风格”的绘画题材,作品大多取材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他的作品画幅通常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构图的完美,人物形象也是按照希腊、罗马的雕刻形象来塑造的,所以造型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在他创作的《花神的凯旋》和《阿卡迪亚的牧人》这段时期里,普桑为古典的理性所支配,将古典的形式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他常常在创作过程中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从而不使人物为感情而动,并尽量求得画面统一、和谐、庄重、典雅和完美。
  《阿卡迪亚的牧人》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阿卡迪亚来源于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公元前37年发表他写的牧歌,用纯朴的诗句描写理想化的田园阿卡迪亚的纯朴生活,其中的风景、人物都远离现实生活,其实是借牧歌的形式吟咏罗马帝国的辉煌,而普桑通过画笔谱写了一曲悲情牧歌。画中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一处宁静的旷野,几株荒疏的树木,峰峦挺拔的远山,一片明净的蓝天,但是这样一幅美景的主题却是一片墓地。他利用水平和垂直的因素来经营位置。画面中央,一个近似于长方形形状框住了四个主体人物,他们体型健美,相貌俊秀,是古典人物形象的典范;另一个方形也就是墓碑,处在人物的包围之中,三位男牧羊人的手势构成了一个环状,如希腊雕塑般的女子,将手放在正在诧异回头的牧羊人肩膀上。女子的亮色,与男牧人的沉重构成了形象化的情绪对比,又使人们压抑到极点的心情透了一口气,毕竟人生中还有鲜明的亮色。留胡子的牧羊人手指石棺上的文字,“Et in Arcadia”——我,也就是死神,亦君临阿卡迪亚。这是在提醒人们,死亡即使是在如此甜美纯真、令人迷醉的世外桃源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普桑画中这段铭文在古典的原著中并未记载,也许是普桑自创。古典的简明性与珍贵词汇的慎用,体现了普桑绘画中相似的特质,并完美地表现出他面对欢乐时所表现的忧伤情感。
  普桑这种严肃的风格在创作《台阶上的圣家族》时达到了顶峰,这件作品将拉斐尔与米开朗基罗的风格统一了起来。画面呈现给大家的是圣母通往天堂的阶梯的这一形象,但是看起来似乎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画相去甚远。普桑对圣母、圣子、圣安娜以及施洗约翰等人物的处理,更多的都服从于一种构图的思考。画面中央五个人物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圣母的红衣蓝裙、圣安娜的黄袍,右侧圣约瑟的黑色法衣,这些色彩上的鲜明对比,具有一种庄严的审美价值。圣母玛利亚似乎在向观众展示怀抱中的耶稣,而耶稣则俯身看着向他递来苹果的堂兄——同样是赤裸的施洗约翰。他的母亲并未照料他,而是将目光集中到了耶稣身上,而右侧的圣约瑟却在阴影中,从明度上起到了烘托主角的作用,也许是为了与左面的明亮人物相呼应,一股神秘的光线射在他的脚上。画中所有人物是那样矜持,像一出舞台剧,背景采用的是古罗马的建筑物,整个画面缺少宗教意味,但是它给人以和谐与对称感,从构图中可以透视出艺术家潜心于古典艺术规范的执着精神。
  普桑的创作方法是严格遵循古典主义原则的,正如法国当代美术史家加利埃娜·弗朗卡斯泰尔所说:“他崇拜自然,但他的全部方法却是不自然的,他用不自然的方法使自然成为日常的灵感源泉。”即使不直接对景写生,他在散步时也总是带着画夹,随时记下过路人的动作姿态,或者勾几笔偶尔见到的美景或废墟。可是,这些人物或风景资料,他从不直接使用,他总是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融化到艺术中去。
  1640年,46岁的普桑收到路易十三和首相黎世留的邀请信,以宫廷首席画家和高薪请他回巴黎为王族服务,回国后受到热烈的接待,住进宫里豪华宅邸,但是失去了艺术上无拘无束的创作自由,他自己说过“像绞索一样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宫廷的礼节、专横的制度和命令,同行的嫉妒和阴谋等等折断了他艺术的翅膀,这使他十分后悔回国。但正是这次巴黎之行,他把这伟大的古典法则原原本本地搬到了法国。1642年他借故回到罗马,这一去再也没有回到巴黎。回去后不求名利,潜心作画,野鹤云间,而且开始投入很大精力集中于风景画的创作。有了上次前车之鉴,62岁的普桑毅然拒绝了罗马的圣路加学院的院长之职。
  17世纪60年代,普桑已临晚年,逐渐失去作画的能力,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没有度过一天无痛苦的日子。”临终前说道:“上帝答应我快要去了,因为生命的折磨对我是太沉重了。”
  普桑一生的大部分岁月都是在罗马度过的,由于在法国受到极大的推祟,所以对法国古典艺术的影响甚大。在他死后不久的1671年,巴黎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出现了被称为“普桑主义”的学派。法国的绘画界为推崇他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专注,出现了有“普桑主义”之称的派别。主张素描比颜色还要重要。他们在素描与色彩的关系上是“素描至上”主义者,同主张色彩至上的“鲁本斯主义”争论不休。普桑作为古典主义的一面大旗一直是学院派用来对抗异端的,甚至现代艺术之父塞尚也曾说过:“每次我从普桑那儿回来,我便更了解我是谁。”
  在那个充满理性的时代,普桑给我们的不是华美的色彩,而是融入高贵的思想和严谨构图的作品。
其他文献
到京都旅游,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有变身“舞伎”的照相服务,不仅是外国人,很多日本女性也愿意花上1万多日元,在京都有名的鸭川边,拍下自己变身舞伎后的艳丽身影。  “舞伎”到底是什么呢?  “艺伎”这个词可以让人马上联想起日本。她们涂着厚厚的白色粉底,穿着和服,在客人的身边陪酒。或者有人会联想到一些不堪的事情。但是有很多文章揭示了她们真正的生活,从她们身上透析了日本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艺伎
对中国读者而言,“沙漠之狐”隆美尔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而对于 “沼泽之狐”,知道的人恐怕就不是很多了。    从影片说起    2000年7月,正值美国独立日前夕,好莱坞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制作的史诗大片《爱国者》隆重上映。影片叙述了一个美国式的“逼上梁山”的故事:主人公本杰明·马丁是一个热爱家庭、早已告别戎马生涯的老战士,虽然他先前曾经同英国人并肩与法国人和印第安人浴血奋战过,但终于有一天,他发现残
野生动物偶尔也会克服害怕心理,将人类看作友善的动物。它们为什么与人亲近呢?    作为一名野外生物学家,30多年来,我每年都要前往秘鲁的亚马孙流域考察。在秘鲁摩奴国家公园里,我们有一个生物研究工作站。我发现,有许多动物常常在工作站前面的开阔场地上漫游,有些动物甚至就栖伏在工作站窗户前面的树枝上,几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它们。小小的工作站竟然成为一些动物可以利用的安全场所。    在遇见人时,野生动物并
科學家最近在非洲发现了一种新的蝙蝠物种,其身体和翅膀上的皮毛都呈橙色。这种蝙蝠属于鼠耳蝠属,因在与世隔绝的宁巴山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宁巴鼠耳蝠”。早在2018年,科学家就在西非几内亚的濒危蝙蝠栖息地发现了这种蝙蝠,但科学家花了两年多时间才确认它是一种新蝙蝠。基因检测表明,宁巴鼠耳蝠与其最近的近亲至少有5%的基因差异。  科学家认为,这种特殊的蝙蝠可能只在宁巴山这个非常特殊的地方生活。他们将更多了
二十世纪是一个价值的颠覆与重建的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非理性主义思潮开始在西方社会泛滥开来。当西方社会逐渐由工业进入后工业时代,旧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社会矛盾日益突显,各国发生了普遍的信仰危机,人们对以往深信不疑的理性追求发生了动摇。从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人们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之后,转入自我和虚无中寻求
野生河马喜欢在夜间進食,一晚上要吃掉数十千克的新鲜草叶。在白天,它们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在河流和湖泊“泡澡”,这不但能帮助它们躲避敌人,还能防止皮肤快速脱水。此时河马的消化系统开始处理夜晚吃下的草叶,大量河马粪便被排入水体。  大多数生活在草原的食草动物排便后,粪便中没有被完全吸收的营养物质会回馈给草原上的植物。但河马却不同,它们在陆地上进食,却在水体中排便。有研究人员发现,肯尼亚马拉河中生活的一群河
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近日公布的“2008/2009年城市人口”报告显示,巴西圣保罗的人口目前为1890万人,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2140万人,成为世界城市人口排名第5位的城市。  以2007年和2025年的城市人口看,目前排在首位的东京为3570万人,到2025年人口将达3640万人,位居榜首的名次不会发生变化。目前排名第2位的墨西哥城人口届时将由现在的1900万人增加到2100万人,退居世界
生前没有许多形容词来点缀她的名字,也没有多少桂冠来为她装饰扮靓;数十年如一日,她平静地以打字机为伴,笔耕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淡泊的心态、执著的追求,创造了奇迹。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她为全世界第二位读者数最多的西班牙语作家,仅次于塞万提斯;1994年,因其丰厚的作品,她的名字正式被纳入西文版“吉尼斯纪录”。她,就是已故西班牙言情小说家科琳·特利亚多:一生撰写了4000部小说,销量达4亿册。
作为世界四大音乐体系之一的印度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古典音乐体系可以分为北印度的“印度斯坦音乐”和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音乐”。这两种音乐本源自同一个音乐传统,到13世纪开始走向分化,形成了各自独立的音乐风格、理论基础与表演形式。北印度斯坦音乐流行于文底耶山脉以北地区,它吸收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的音乐元素,并以王公贵族的宫廷作为表演中心。卡纳塔克音乐指卡纳塔克各邦的音乐,包括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和
在英国,每三名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人不能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最近报道,研究人员发现,艺术、设计、人文以及工艺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工作前景不妙。而学习诸如法律、医疗和师范培训的学生,最有可能找到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同的工作。  在职业学科的毕业生当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不能从事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数学和基础科学的毕业生中,这个比例为五分之一。  英国保守党影子内阁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