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真”为指导设计小学科学技术活动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wode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首次把技术与工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把科学课程内容划分为四大领域,即: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学。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掌握了技术与工程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并认识到有效开展技术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以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简单机械单元”为例,讨论以“六真”为依托,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方法。
  真情境、真问题
  文喆在《我的教育科研经验》一文中这样阐述:“真问题和假问题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什么叫真问题?什么叫假问题?我认为真问题和假问题的根本区别在于:真问题是从教育实践中抽出来的,假问题是在逻辑上推演来的。”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真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孩子心中的疑惑,是孩子想要找到答案的問题。因此只有在设计学科实践活动内容的时候找到真问题,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实现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例如:学生学习完“简单机械”单元后,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图片中有一口井和一个水桶,教师提问:水桶打满水后重10千克,你能把这桶水从井中提上来吗?学生尝试过后发现提不动。接下来老师追问:怎样能够方便省力地把一桶水提出来?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轮轴原理、杠杆原理、滑轮原理设计不同的方法提水。用真情境、真问题的理念去分析这个问题,就能发现,怎样能够方便省力地把一桶水从井中提出来是一个假问题。首先北京的孩子很少能够接触到水井,即使有水井,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也绝不会让孩子去用绳子提水。所以这个问题是老师强加给孩子的,不是孩子想解决的问题,因此孩子们的研究就没有任何的价值,研究兴趣也不会很高。
  在一次带学生参观北京植物园时,我和孩子们意外发现了曹雪芹故居中一个有趣的装置:下面是一口井,两边是架子,架子的上面有一个类似定滑轮的装置。孩子们都围在清代取水装置前面讨论古人到底是怎样从20米深的井下把水提上来的。这就是一个关于怎样从井中提水的真问题啊!回到学校后,我们努力通过各种设计实验解决这个真问题。
  真思考、真设计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设计怎样从井中提水的装置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需要遵循技术设计的模式:提出研究问题、制定技术目标、进行技术设计、制作、试验、改进、完善、评价等。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发现:这个装置的上面有一个木轴,木轴上有一块半圆的木块,在半圆木块的中间留有经常使用的痕迹——深深的凹槽。这很像是简单机械中的定滑轮。古人是用滑轮提水的吗?怎样才能省力、方便地把水提出井来呢?
  定滑轮属于简单机械单元,学生已经了解了滑轮的特点,并知道了滑轮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三种。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作用力方向。动滑轮,使用时,滑轮随重物一起移动;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1/2力多费1倍距离。滑轮组由定滑轮跟动滑轮组成,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
  学生通过参观提出了研究问题,接下来就需要设计、还原提水装置。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不做过多的指导,只是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适当进行点拨。设计结束后,学生在实验室用简单机械盒中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确定提水装置能够把水省力、方便地提出来。结论是:学生在实验室运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都能把水提出来,使用滑轮组的同学最多,因为它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真实践、真收获
  孩子的设计到现实生活中能够顺利应用吗?我要求他们把设计还原到现实生活中,结果问题出现了:滑轮组因为动滑轮在运动过程中不方便,一个人完不成任务,这显然是不行的,平时打水不可能必须两个人去;动滑轮因为水桶必须悬挂在动滑轮上,不能打水被否定了;绳子到底需要多长?使用定滑轮打水,人如果站在和水桶相反的位置拉动绳子,一点都不省力啊,怎么办?当一个个实际问题摆到了学生的面前,孩子忽然发现,自己在实验室中成功的设计,放到现实生活中打水不行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是设计转化为现实物品的一个难点。
  这个实践活动,其实有三个并列的活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哪种最适合日常生活中打水?在这个实践活动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滑轮一课。知道了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动滑轮或滑轮组一定是合适的方法,因为它们都能够省力,可实践活动的结果,却是孩子们却不看好的定滑轮。这就使孩子们把科学原理、技术原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刻感受到我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实验室中的试验结果,更要理论联系实际,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真情境、真问题,真思考、真设计,真实践、真收获,每一步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挑战,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一点一点地解决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潜移默化中,思维更开阔了,方法更巧妙,能力也提高了,技术素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作者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对于目前的教育来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表现自己,从而在自信的表现过程中帮助其逐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好的思维、想法进行深度的探究和挖掘,这是现如今提高数学课堂观察精准度,进行有效教学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组织前测,对比基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代打胜仗的必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预备知识、预习笔记,这些学习工具就是行军中的“粮草”,课堂上对课本知识
外籍教师岗前培训目的在于让外籍教师对学校办学情况、规章制度以及管理办法有更深入地了解与掌握,帮助其尽快融入学校。但就现状来看,针对外籍教师的岗前培训存在体系不健全
《我与动画片》是各地区研究性学习活动资源包常用的主题。最近,本人应邀听了一堂该主题的开题课。开题课的主要目标有:一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寻研究小组研究的小主题。二是学会有条理地制定小组活动方案,并交流小组活动方案和修改完善活动小组活动方案;三是在这个体验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表达和交往能力、合作活动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回顾公开课教学过程  这堂课很好地完成了这些目标,老师首先抛出一些有趣的问题
本文以四川大学2001年定编为例,讨论了用“专职科研定编指标体系”定编的方法,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对科研工作变化情况反映的灵敏性.
以审美为核心目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情景创设为手段,注重对五年级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强调音乐实践等教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组合有关歌曲的音像素材和图片,多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施与探索,从音乐背景入手,有效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与表现音乐。  教学目标与过程  学校,是学生生命中的又一个“家”。学校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
众所周知,无论学习什么,若缺乏兴趣,则不仅过程艰难,更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随着初中英语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提升,有些学生难以适应,信心不足,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该如何激发并保持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之成为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呢?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以课堂为主阵地用活教材,融知识性和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