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过度”问题探析

来源 :经济视角·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11574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得到了迅速增长。然而,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知识失业、人才高消费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毕业生就业日趋艰难,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现象愈加严重。本文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特征,反思了其带来的危害,分析了其深层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过度;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6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45-02
  一、“教育过度”问题的理论探讨
  “教育过度”一词最早在1976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弗里曼(R·Freeman)出版的《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他将美国近些年来教育的收益率下降归结于教育的过度,也就是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1985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亨利·列文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后续研究之后,从教育与经济的矛盾现象做出了宏观性的社会关系分析,探索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一致现象,提出了判断教育是否过度的三个标准被学术界较为推崇:一是相对于历史上受较高教育水平者,现有受同样教育水平的人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的成就期望;三是职业从事者拥有比其岗位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1]。
  随着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和人数的不断增加,衍生出了愈来愈严重的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已有研究表明,不但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产生了过度教育的问题,许多教育资源贫乏、经济建设急需人力资本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过度教育问题,甚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2]。根据亨利·列文的提出的过度教育的理论阐述和立足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经济和教育发展现状、劳动力市场需求形态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上升,但还未达到发达国家所研究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尤其是我国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低迷,待业人数持续走高,教育深化和人才的高消费现象的不断加重,都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不均衡的、结构性的过度,而且该势头已经威胁到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及高等教育体制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特征及其影响
  首先,1999年我国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和人数逐年增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1999为159.7万人,2005年为504.5万人,2008年为607.7万人,2010年为661.8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1999年为9.2万人,2005年为36.5万人,2010年达到53.8万人,10年内增加了近3倍。2001年至2010年这10年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首次就业率不断下降,待业人数也不断的上升,加之逐年来的未就业累积,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部分高等人才再失业等,2010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631万,待业人数达到176.7万人。
  其次,由于“教育过度”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第一,因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高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薪酬不断下降;有资料显示,2007年本科毕业生平均薪酬2282元,2008年金融危机阶段本科毕业生平均薪酬不到2000元,有些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月薪不足800元,达到了10年内的最低值。就麦克斯公司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月薪期待和就业成本分析来看:因就业压力大,很多高校毕业生不仅对岗位的薪酬的期望值也在下降,求职成本也在不断增加。2009年全国本科大学毕业生平均薪资期待为2073元,本科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为1207元,高职高专为1061元,每获得一份工作录取本科与高职毕业生需分别投出平均12份、6份工作申请。[3]第二,因就业难、薪酬低、竞争大等原因导致了教育的深化和就业的盲从,越来越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继续深造或参加公务员考试,由此引发了近年来的“考研热”和“公考热”。第三,由于毕业生的数量庞大,劳动力市场买卖双方市场发生倒置,出现了相对岗位的下移和人才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苦于寻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但又不得不追求高学历,由此就出现许多硕士、博士竞争一个中学教师、一个高校辅导员岗位等诸多事例。第四,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问题还表现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在加大,但是质量却未得到明显的提高。我国仍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的大国。第五,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各项配套设施等各方面资源并未达到相应的标准,加之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并未跟得上高校扩张的脚步,而带来高校学费的大幅度上涨,生均经费减少,使得教育私人投入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也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因此,由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过度”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一方面,高等教育“过度”带来知识失业和人才的高消费等现象推动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张。据教育部网站统计,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达到2263所,较2007年增加了335所,增幅15%,达到10年内增幅最高值;近年来一些学院盲目的堆砌人力物力去评估升级,造成了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双重浪费。另外,从教育投资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过度还引发了人们的“逆向选择”,在受教育者劳动力供给过度的劳动力市场里,相当一部分人由于能力不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得以选择继续深造,而由教育深化引发的过度教育现象推动了教育投资的“逆向选择”,而“逆向选择”也使得过度教育更加严重,由文凭的竞争使受教育者产生教育的“逆向选择”行为,造成了人力资本和国家教育投资的浪费[4]。另一方面,从工作竞争的角度来看,如今供过于求的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文凭的通货膨胀,高技术劳动力被迫接受低于其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工作,并与较低技术的劳动力产生竞争,从而迫使部分低技术的劳动力失业或即将面临失业,产生劳动力市场的“挤兑效应”;部分高技术劳动力长期从事与其工作能力不相符合的工作,不仅荒废了自身的技能,同时还易产生对本职工作的倦怠感。   三、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的过度现象并非是由一两个简单的原因引起的,它是由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而成。以下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原因:
  1、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都以资源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污染严重和耗能的重工业为主而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因为长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大量劳动力只能从事技术能力较为低下的工作,而我国高校的大量毕业生难以被企业所吸纳,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另外,我国少量现代经济与大量传统经济并存形成了非均衡的二元经济格局是结构性根源,吸纳知识劳动者的能力较弱,而高校培养人才较多以城市的产业发展为主,形成了高等教育与传统部门大量的人才脱节,制约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其次,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及依附性使得我国自主产业开发能力弱,进一步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扩大与高校盲目扩招,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适度发展的规律。经济的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教育的发展影响巨大。一个国家在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时,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地追加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5]。按照国际惯例,“教育增长低于GDP增长一到二个百分点,是比较适度的” [6]。而我国自扩招的5年之内教育扩招的增速已经大大超过了我国GDP的增长率。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得出:2005年我国研究生扩招的增长率11.8%,2009年我国研究生扩招的增长率为14.45%,均高于GDP的增幅。该增幅所带来人才的剩余和积压的劳动力难以被劳动力市场消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学历人才的过剩,劳动力市场买卖方市场出现更多的不协调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2、从教育学角度分析
  第一,高等教育作为向社会提供中高级人才的主要渠道,是有一定层次的。而现今许多高校办学目标层次定位不清晰,办学结构失衡,教学型学校搞研究而实力不足;高职高专院校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调整相对滞后,有些院校盲目扩招而导致“生源”入口把关不严,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体现了高校办学结构和专业设置严重不合理,且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多数院校对一些冷热门的学科不能以动态的方式调整和管理,有些院校为了缩小学科投入,扩大了文科类的招生数量,造成了非均衡性、结构性过度,进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加之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发展速度较快,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更多是以学科自身内在的逻辑发展为依据,较少的参与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适时的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第三,高校内部“行政化”过强和缺少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影响了学术的进步和滋生了学术的腐败。还有,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压级压价不仅是用人单位用人观念偏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质量普遍“虚高”的市场反应。学校品牌效应逐渐下降,加之一些高校出具信息不真实的就业率,造成了高校就业市场的虚假繁荣,也促使了一些高校的进一步扩张。
  3、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传统教育的文化理念是通过求学而获得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古往今来人们存在着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功利性和对高学历人才的崇拜。传统文化中大众内心都有一种“精英”情节,许多家长宁可让孩子就读一些较差的本科院校,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就读较好的高职院校,许多毕业生宁愿选择继续深造也不愿意从事非他理想的工作,这种情况促使了受教育者加大自身对教育的投资和模糊了他们的理性选择,这种对教育的盲目投资积聚产生“合成谬误”,使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产生了双重浪费。
  四、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原因众多,因此需要国家和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生态平衡。
  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讲,首先,要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最根本还是要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加快自主性产业的开发,摈弃依附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改善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减少行政对教育的干预,改善教育的不均衡性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第三,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发展较快,但质量参差不齐,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更为完善强效的评估体系,从源头上把关,提高教育质量。政府部门还应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平衡研究型、应用型、技术操作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对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教育类别给予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
  对于高校来讲,高校应在适当减少招生的同时严抓教学质量,同时改善传统的人才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的择业与市场更加接轨,提高专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弥补劳动力市场的一些技能型空缺职位的需求。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应该实行动态调节,更应该主动的深入就业市场,建立与市场相对接的动态专业设置,及时缩小就业不佳的专业的招生人数;高校和企业之间亦应该多加强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
  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为了吸纳更适合的人才,应建立强有效的人才评估体系,多方位的考察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不以追求高学历为目的,形成较为理性的用人观。高校毕业生本人应该提高专业基础知识、研究能力和增强职业技术能力,努力为将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更应该调整好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度的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理性选择创业。
  参考文献:
  [1] 曲恒昌、曾晓东.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9.
  [2] 武向荣.过度教育的经验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02).
  [3]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D/OL]http://edu.163.com/special/00293I4H/mycosjiuye.
  [4] 武向荣.西方过度教育理论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6,(05).
  [5]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4.
  [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 教育的大国崛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行政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日益深入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等原因,并从文化、法律、行政层面及环保自身特性等角度研究了公众进一步参与环保行政决策过程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政决策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54 文章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2R模型和C2GS2模型,对火电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计算的结果分析了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技术进步等指标,最后对业绩较低的上市公司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DEA;火电上市公司;业绩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28-03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资源
期刊
摘 要: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也成为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引起通胀的一般原因,然后,结合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现状,详细分析了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并针对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价格上涨;宏观调控  作者简介:薛洁(1979-),女,河南济源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
期刊
摘 要: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是机会公平与经济分享。但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得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对经济的长远发展不利。所以有必要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包容性增长角度研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中等收入陷阱  中图分类号:F2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
期刊
摘 要:目前,随着中央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在房价回落的同时,学者们对土地财政的关注也日渐降温。然而,单纯的依靠调控仍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制度上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探讨了土地财政的几种实现形式,并结合浙江省的一些数据,用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财政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税收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
期刊
摘 要:当今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若想在激烈的农产品贸易中分得一杯羹,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就必须全面地了解和评估这种提高标准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将从消费环境、交易环境和监管环境3个因素分析导致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提高的原因,并从产业链竞争、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可追溯性等角度,探讨市场准入标准的提高对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影响。  关键词: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准入标
期刊
摘 要: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儿童教育的热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心理偏差和性格的缺失、人际交往障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离等,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注重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还要整合社会教育,使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情感交流: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
期刊
摘 要:农村危房改造在贵州试点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立足于县级财力不均衡的现实,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县级财政差距;建立以公共财政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继续深化财政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提供强有力的公共财政保障。  关键词:农村危房改造;县乡财政;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摘 要:目前高校贫困生数量有所增多,有些贫困生的心理、思想等问题日渐凸显。贫困生的工作,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着重分析了贫困生心理特点,提出了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分析;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69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司法文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的课程,它既与写作知识课有密切的关系,又与各门法律专业课程有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写作规律知识为指导,按照法律的特定要求进行教学。教师应当针对司法文书课程的特点,对传统讲授式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改革。  关键词:司法文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作者简介:王吉吉 (198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