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和发展资源,具有一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富有教学实践的科研型教师队伍是现代化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我校始终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道路,回望昨天我们开展的工作反思如下:
一、突出一个“研”字,牵引教师成为研究性人才
(一)注重课题研究,使教师的研究工作具有针对性
搞教育科研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持科研的实效性,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人人参与研究,人人有所感悟”,让教师在科研的沃土上播种、生长、开化、结果。我们在过去的几年里始终坚持为教师订阅各种报刊,开放教师阅览室,要求教师天天读书半小时,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深刻领会本课题的核心思想、基本主张、主要内容和常用方法,具备在和谐德育科学理論指导下指导研究、实验、实践工作的能力。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让知识滋润教师的心田。通过学习,使我们广大教师自身的价值升华了。
(二)注重问题研究,使教师会发现问题并会解决问题
教师工作必须注重细节,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教师处于激活状态,进行独自思考和反思。如:朱某,男,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针对这一案例,科研组立即和上课老师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分析,教师认为:
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
3、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于是实验教师根据学生个案特点制定计划与实施措施,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使这名学生成绩上升很快。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求老师做一名问题教师,要求教师用质疑的目光,发展的思路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如学生为何如此表现?是否符合年龄特点?教育时多问几个问号,反思中多想想与学生沟通是否到位,课中生成的是否完美……要求实验教师立足德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与实验指导,坚持个案研究与实验研究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的研究与实验,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总之我们善于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使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独有教学风格。
二、科研与教研融为一体,教学工作才赋有活力
科研型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师自身教育观念,增强教研意识和勇于尝试的精神之外,还要提高教师的自身教研能力。我们坚持“以科研兴教研,以教研促科研”,在两者相辅相成过程中,多次开展群众性的说课、上课、评课、议课等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学科教材培训,每月我们都要进行一次大型教研活动,各村小每周要进行一次村教研活动。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写调查报告,每学期最少有一份关于德育科研与德育实践问题的调查报告,为总课题组提出合理化建议。每次活动,我们都要求教师通过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观点进行剖析,并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把自己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写下来。发现问题后,确定研究课题,将零散的研究结合起来,集体攻关,这样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上课了,而是一种“教”与“研”融为一体的教研的水平,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活力,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使我们中心小学的教学工作始终站在研训的前沿。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让教师在“研”上下功夫,在“研”中成长,在“研”中获取乐趣的实践证明,教育科研的确是教师走向成功的桥梁。
总之,经过这一阶段的深入研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在学校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要把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在每堂课中,使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每一位家长和老师自觉承担的义务,用自己真诚美好的情感去浇灌每一位学,让祖国的花朵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一、突出一个“研”字,牵引教师成为研究性人才
(一)注重课题研究,使教师的研究工作具有针对性
搞教育科研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持科研的实效性,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人人参与研究,人人有所感悟”,让教师在科研的沃土上播种、生长、开化、结果。我们在过去的几年里始终坚持为教师订阅各种报刊,开放教师阅览室,要求教师天天读书半小时,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深刻领会本课题的核心思想、基本主张、主要内容和常用方法,具备在和谐德育科学理論指导下指导研究、实验、实践工作的能力。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让知识滋润教师的心田。通过学习,使我们广大教师自身的价值升华了。
(二)注重问题研究,使教师会发现问题并会解决问题
教师工作必须注重细节,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教师处于激活状态,进行独自思考和反思。如:朱某,男,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针对这一案例,科研组立即和上课老师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分析,教师认为:
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
3、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于是实验教师根据学生个案特点制定计划与实施措施,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使这名学生成绩上升很快。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求老师做一名问题教师,要求教师用质疑的目光,发展的思路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如学生为何如此表现?是否符合年龄特点?教育时多问几个问号,反思中多想想与学生沟通是否到位,课中生成的是否完美……要求实验教师立足德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与实验指导,坚持个案研究与实验研究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的研究与实验,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总之我们善于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使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独有教学风格。
二、科研与教研融为一体,教学工作才赋有活力
科研型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师自身教育观念,增强教研意识和勇于尝试的精神之外,还要提高教师的自身教研能力。我们坚持“以科研兴教研,以教研促科研”,在两者相辅相成过程中,多次开展群众性的说课、上课、评课、议课等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学科教材培训,每月我们都要进行一次大型教研活动,各村小每周要进行一次村教研活动。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写调查报告,每学期最少有一份关于德育科研与德育实践问题的调查报告,为总课题组提出合理化建议。每次活动,我们都要求教师通过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观点进行剖析,并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把自己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写下来。发现问题后,确定研究课题,将零散的研究结合起来,集体攻关,这样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上课了,而是一种“教”与“研”融为一体的教研的水平,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活力,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使我们中心小学的教学工作始终站在研训的前沿。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让教师在“研”上下功夫,在“研”中成长,在“研”中获取乐趣的实践证明,教育科研的确是教师走向成功的桥梁。
总之,经过这一阶段的深入研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在学校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要把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在每堂课中,使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每一位家长和老师自觉承担的义务,用自己真诚美好的情感去浇灌每一位学,让祖国的花朵争奇斗艳、竞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