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语文教学 落实学段目标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ish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体验与感悟
  语文是什么?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也曾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后来感到语文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学语文的习惯……而今却觉得所有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
  一、在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新课标十分强调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学内容的价值观的导向。要把熏陶感染落到实处,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点燃学生心中的火
  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但这里并非以往的“教师是一根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那样的“奉献”,新时代的教师要以热情、真情、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的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碰撞学生,让学生体验的火花四溅,让学生各自拥有一片独特的光明,而不是教师“无私”的赐予。学生亲历的感悟、体验才是真实的,才是永恒的,才可升华为价值观的体验。
  2.引领学生进书海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是的,优秀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读了这些书学生就能很形象地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样的感情是美好的感情……在得到精神陶冶的同时,学生还会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出色的文章。在阅读优秀作品的时候,接受作者的思想,聆听他们的教诲,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精神领域受到一种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在教导学生、控制学生,而是通过种种优秀的作品与学生共同构建一个活泼的、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与学生共享知识的财富。教学中,不要告诉学生什么是理性知识,而是推荐、提供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去领悟,去精思,去玩味。要激励学生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
  二、在实践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强调语文的实践性,是一个新理念。探究学习、接受学习是语文实践,体验与感悟也是语文实践,积累与运用还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经历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讲不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靠的是他们自己的语文实践。在学校“问题—自读”模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上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只在关键处、疑难处加以点拨、启发。教学《索溪峪的“野”》时,在复习已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桂林山水》《迷人的张家界》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查找有关索溪峪的材料,让学生对索溪峪有感性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品读喜欢的段落,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让学生边看画面边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景和文结合,文和情结合,情和人结合。
  此外,在学文的同时,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感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熏陶。课外鼓励学生“从无字句处读书”,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力求做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不是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吗?
  三、在学习中贯彻知识与能力目标
  王尚文先生指出:“具体到语文课程,它正是通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的。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舍人文而求语文,那当然是缘木求鱼。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具有深刻的相关性。但矫枉不能过正,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教师要自觉、坚决摒弃的是机械的、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还是需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才能达到语文、人文两不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课前交流预习材料,课中交流学习方法,课后比一比谁懂得更多,记得更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免不了让学生进行读读背背的训练。语文素养的培养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很难有质的飞跃的。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学习一篇篇文章,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也不仅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语文教学应该是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相结合,真正把学段目标落到实处。让它们相辅相承,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他文献
一个富有的犹太人,把儿子送到耶路撒冷去学习。一天,他突然染上重病,知道来不及同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就留下一份遗嘱。遗嘱写得很清楚,家中全部财产都让给一个奴隶,儿子可以从中拿走一件自己想要的,不过只能拿一件。  犹太人死后,奴隶庆幸自己交了好运,连夜赶到耶路撒冷,向死者的儿子报丧,并把遗嘱拿给他看。儿子看了非常惊讶,也非常伤心。  办完丧事后,儿子一直在盘算自己该怎么办,但理不出个头绪来。他跑去见老师
在小学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话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和谐的生活情境,让课堂上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表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
课余田径训练不是单单指训练本身,它是以田径训练为中心,由各方面条件和环境综合组成的。组成田径训练的各要素如果整合完善,构成良好的训练环境,将对课余田径训练起到有力的促进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张“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
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的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必将促进其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