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i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的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荷塘月色》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泻”“浮”“洗”“笼”,不同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月光之美。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就很容易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醉翁亭记》,全文400多字,作者锤字炼句,创造性地运用了21个“也”字,构筑整篇文章,整齐而富有变化的21个“也”字,使文章回环往复,形成一种咏叹情调,并富有节奏感,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对话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语言是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的表现,成功的对话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荷花淀》一文在对话描写上就有较为突出的成就,它善于用精练的笔墨,简洁的生活化语言,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仔细研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美学把“意”看作是艺术美的精髓,意境美教学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产生联想,丰富想象,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除要鼓励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中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诗歌的意境教学,也要关注散文的意境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背影》的亲情之美,《最后一片叶子》的生命之美,《指南录后序》的气节之美,《旷野的微光》的求知之美……这些情感之美都是需要通过朗读来体验的。
  四、教授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学生对课外阅读,表现在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上,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趣味性阅读,主要是由阅读材料引起的——故事很精彩动人,很有意义;二是消遣性阅读,主要是想调节一下——随意看看;三是积累性阅读,了解掌握知识——拓宽知识背景;四是鉴赏性阅读——提高审美,评价能力。以上各种形式的阅读在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则应重在指导“鉴赏性阅读”。
  1. 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言显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展现了他的精神风貌。作者写人,正是通过对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及外貌和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因此阅读时,要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2. 抓构思、布局联系地阅读。学生作文,常常是平铺直叙,教师总叹学生说话、写文章层次不清或谋划篇布局能力差,其实是学生缺少见识和锻炼。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布局,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要语辞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议论独到,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感受到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教育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一名课改时期的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宗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课改教研活动,大胆尝试教学,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从点滴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是我四年来对语文课教学的工作总结和见解。  一、预习教学要详细  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布置作业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之得到获取知识的原动力。  【关键词】引发兴趣 学习兴趣 诱发兴趣    兴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求知的向导,是成功的先兆。教师的教学能否获得丰硕成果,教学效果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阅读教学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因为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既担负着上述重任,又还要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下面就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应如何通过对词、句、段、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呢?基于阅读
作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件头疼的事。那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不惧怕作文呢?对待这样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因此,老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的热情呢?下面就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