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感觉到学生很会揣摩老师的意图,想方设法地寻找老师所要的问题答案,一堂课看似很热闹很圆满,但总感觉课堂缺少活力。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敢质疑,不会质疑。只有会质疑的学生才会学习,学生只有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把自己的感悟与在阅读中发现的疑问暴露出来,让他们的独立见解层出不穷,他们的语文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一、创设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课堂上,教师不是太阳,不是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引导者,要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充满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教师要循循善诱,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只有师生之间和谐、平等地对话,学生思维才活跃,才富有创造性,才可能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才能让他们在与文本对话后敢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问弯弯的月儿像什么?有个孩子说:“像西瓜皮。”我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像西瓜皮呢?他说:“把西瓜切成小瓣吃了后,西瓜皮就像弯弯的月儿。”我夸他特别会观察,会思考。所以,我的课堂上,人人都是主角,谁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质疑的天性被激发,他们就会逐步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会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逐步培养孩子质疑的能力。敢问不难,善问不易。每一个孩子的知识水平不一样,思维角度不同,所想和所问也不同,要提出有见解的疑问就难,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联系课文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根据课文题目来质疑
如:《自己去吧》可以这样质疑:这句话是谁说的?它们为什么这样说?
2.根据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质疑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咱们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说这些话时,想到了什么?母亲的话里有话吗?作者当时明白吗?你怎么知道的?由此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读、议、思、再读,理解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3.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质疑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抓住“半跪”一词,这样发问: 这一个像电影中特写镜头的“半跪”,印证了先生一颗怎样的心?孩子们,假如你是车夫,当时你在想什么?假如你是鲁迅,你又在想什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角色转换,更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体会人物的心理。
4.引导学生咀嚼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来质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两个“清清楚楚”,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有了这样的体会,你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
5.利用课文中的反义词来质疑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中,抓住“精彩”和“糟糕”引导学生这样质疑:精彩的是什么?糟糕的是什么?这一对反义词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是什么?
6.利用生活经验来质疑
《心中那一盏灯》一课,学生问:“为什么一盏冰灯就能代表父亲对我的爱?”有的孩子就联系生活实际说:“那么冷的天,父亲却熬夜为我做冰灯,手冻成那样也不管,哈口气又做,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对我的爱吗?”
三、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但是满堂问不仅不会启发学生思考,反而让很多学生变成了“应声虫”,所以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让教师的“问题”抛砖引玉,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其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风》一课中,我让孩子用笔勾出在哪些地方找到了风娃娃?读完课文后,王俊卜问:“老师,我们在学校能找到风娃娃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孩子们就积极行动起来,有的还和同桌表演起来了。学习《树叶》时,我问:“大家把树叶当什么?”回答问题后,兰梓钦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他说:“老师,你知道大雁把树叶当什么吗?”我说是当电报,可孩子们不知道电报是什么。有的孩子说大雁把树叶当贺卡,有的孩子说大雁把树叶当风筝,有的说当玩具……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他们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有了这样的问题引路,孩子们哪有不会质疑的?
四、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我教导学生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书本,要善于从书本中去发现问题,去求证问题。在《我在街上识汉字》一课中,我让孩子勾画生字,有的孩子一下就发现了:“中”字在课文中没有,只有图上有。《聪明的小白兔(二)》中,“和”字也找不到。在《将相和》一课中,我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有的小组就有了新发现:“宾馆”一词战国时期就有了吗?那个时候是不是应该叫“驿站”?我让孩子们自己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书上是对的还是错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孩子质疑的能力非一日之功,要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让他们用一双双慧眼去观察和发现,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找到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因此,只要我们把保持学生对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也就会成为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的人。
一、创设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课堂上,教师不是太阳,不是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引导者,要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充满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教师要循循善诱,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只有师生之间和谐、平等地对话,学生思维才活跃,才富有创造性,才可能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才能让他们在与文本对话后敢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问弯弯的月儿像什么?有个孩子说:“像西瓜皮。”我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像西瓜皮呢?他说:“把西瓜切成小瓣吃了后,西瓜皮就像弯弯的月儿。”我夸他特别会观察,会思考。所以,我的课堂上,人人都是主角,谁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质疑的天性被激发,他们就会逐步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会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逐步培养孩子质疑的能力。敢问不难,善问不易。每一个孩子的知识水平不一样,思维角度不同,所想和所问也不同,要提出有见解的疑问就难,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联系课文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根据课文题目来质疑
如:《自己去吧》可以这样质疑:这句话是谁说的?它们为什么这样说?
2.根据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质疑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咱们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说这些话时,想到了什么?母亲的话里有话吗?作者当时明白吗?你怎么知道的?由此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读、议、思、再读,理解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3.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质疑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抓住“半跪”一词,这样发问: 这一个像电影中特写镜头的“半跪”,印证了先生一颗怎样的心?孩子们,假如你是车夫,当时你在想什么?假如你是鲁迅,你又在想什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角色转换,更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体会人物的心理。
4.引导学生咀嚼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来质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两个“清清楚楚”,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有了这样的体会,你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
5.利用课文中的反义词来质疑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中,抓住“精彩”和“糟糕”引导学生这样质疑:精彩的是什么?糟糕的是什么?这一对反义词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是什么?
6.利用生活经验来质疑
《心中那一盏灯》一课,学生问:“为什么一盏冰灯就能代表父亲对我的爱?”有的孩子就联系生活实际说:“那么冷的天,父亲却熬夜为我做冰灯,手冻成那样也不管,哈口气又做,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对我的爱吗?”
三、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但是满堂问不仅不会启发学生思考,反而让很多学生变成了“应声虫”,所以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让教师的“问题”抛砖引玉,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其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风》一课中,我让孩子用笔勾出在哪些地方找到了风娃娃?读完课文后,王俊卜问:“老师,我们在学校能找到风娃娃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孩子们就积极行动起来,有的还和同桌表演起来了。学习《树叶》时,我问:“大家把树叶当什么?”回答问题后,兰梓钦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他说:“老师,你知道大雁把树叶当什么吗?”我说是当电报,可孩子们不知道电报是什么。有的孩子说大雁把树叶当贺卡,有的孩子说大雁把树叶当风筝,有的说当玩具……我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他们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有了这样的问题引路,孩子们哪有不会质疑的?
四、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我教导学生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书本,要善于从书本中去发现问题,去求证问题。在《我在街上识汉字》一课中,我让孩子勾画生字,有的孩子一下就发现了:“中”字在课文中没有,只有图上有。《聪明的小白兔(二)》中,“和”字也找不到。在《将相和》一课中,我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有的小组就有了新发现:“宾馆”一词战国时期就有了吗?那个时候是不是应该叫“驿站”?我让孩子们自己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书上是对的还是错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孩子质疑的能力非一日之功,要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让他们用一双双慧眼去观察和发现,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找到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因此,只要我们把保持学生对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也就会成为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