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渝中区化龙桥片区城市改造工程是重庆城市更新的一个大的举措,然而这样政府,地产商介入的开发模式和人口置换模式的“换血工程”带来的是新的城市形象,但是对原有原住民和新住民之间的人文关系产生影响产生社会分层与居住之间的一系列问题。更新过程中,消费现实的状况带来的价值取向的转变,整体主义范式下的人口置换对现实社会构建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城市更新,生活机会,消费现实,现实社会建构,城市文化现象,区隔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化龙桥片区背景分析:
化龙桥地处渝中半岛的西端,辖区面积2.41平方公里,常驻人口4万多人,流动人口2万多人。在计划经济时期,化龙桥是著名的老工业区,区域内有企事业单位80多个,其中,上千人的大企业有8个,工业总产值数亿元。进入90年代中期,在市场经济浪潮洗礼下,辖区内多数企业不如底谷,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相继破产。化龙桥1995年划归渝中区后,整体状况是街道狭窄、交通不便、房屋破旧、亏损和困难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贫困人口多。其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中心地区。被老百姓“戏称”为渝中区的“西部”、“破产一条街”、“下岗一条街”、“低保一条街”。
化龙桥地区如何找准定位,摆脱困境,尽快融入新一轮发展大潮之中,2004年,重庆政府开始启动化龙桥改造工程,将化龙桥片区拆除,重新打造僅次于解放碑的第二大制造业服务中心及中央商务区(重庆新天地)(图1,2,3)。化龙桥地区拆迁涉及拆迁户12650户、大中小企业200多个、拆迁面积大131万平方米,可以说是渝中区的一次大移民。此次拆迁安置采用以货币安置为主,房屋安置为辅的办法,根据拆迁户的需要,在李子坝、黄沙溪、金银湾、六店子修建安置房,使群众“居者有其房”,并在这个过程中,切实改善拆迁户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然而,在 2007 年渝中区新建商品房均价5 000余元 /㎡的情况下,2007年第三期的拆迁补偿标准仅为2 520/㎡。而改造后的化龙桥片区将成为重庆的吸金大户,地价高达 1.5 万元 /㎡。
城市更新中的社会学现象分析
更新过程中生活机会与机会成本
“处于相似地位的人们会做出相似的选择。处在相似地位的人们面对相似的障碍和机会,拥有活的相似资源的途径。”长期居住在化龙桥片区的居民在这个时间段就面临着这样的“生活机会(life chance)”,在整个的拆迁更新过程中,相对于化龙桥居民来说,由于原有的生存环境遭到“整体主义范式的人口置换”,而被迫接受由于更新问题和自己本身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影响,被迫迁移到区位相对偏僻的地方,但同时使得非意愿性贫困的居民远离当时贫困的状况,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但是,由于长期贫困的现实以及更新过程中补偿的有限性,导致其化龙桥原有居民贫困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整体解决。
而随着重庆新天地项目的落成,新的生态景观的营造,新的住区理念的形成,以及中高层人群居住选择的需求,以及新天地项目形成给这些人带来的机会,相对于原有的化龙桥原有状态来说,机会成本相对提高很多。
更新过程中的区隔现象
在新天地的营销过程中,这些具有相似地位(资本)的人是趋之若鹜选择这块区域,而选择这里的人多半因为理念相似,而形成内聚作用,这种区隔现象对于购买新天地的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自愿的角度,从这些人群内部来看,产生的是一种集聚功能,有利于化龙桥的整体发展;但对于原有住民来说,这是一种非自愿性的区隔现象,是经济动力的作用结果,而新天地地产的高端性发展,是原住民可望而不可及,在政府的政策下原住民向城市中房价较低,环境较不好的地方迁移,甚至是城市的边缘迁移,这样单一性的地产带来的是加剧了城市某些地域的结构性贫困的。也可以说是在经济层面上的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歧视现象。因城市更新产生的这种相似背景的居民选择与自己经济地位相符的住区的情况在城市整体上来说产生城市范围内的住区隔离现象。
更新过程中的消费价值取向的转变
化龙桥区域位于当前重庆发展的中心区域(如图),其商业定位又处于城市发展的商圈的中心位置。区位论和当前的消费现实决定的其地块由一块工业飞地转变为仅次于解放碑的第二大制造业服务中心及中央商务区(即重庆天地)。化龙桥片区与重庆已建成商圈的距离相对较远,具有形成中心商业圈的潜力,稀缺性的商业资源优势给化龙桥一个契机(如图4,5)。而“发展居住功能,创造休闲、宜人、的人居环境,使这一地区成为发展以居住、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区域”的发展定位也需要一个商业作为支撑,而瑞安天地抢占先机打造了城市高端定位商圈,成为整个重庆片区以高端居住为主的兼高端配套商业为主的城市住区。
而在设计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尊重与传承反映出城市更新中,政府和开发商的有一种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的开发策略已经将文化和特色的东西放在重中之重,从一个方面看出发展过程中“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已经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兼顾审美需求,而从营销过程中,购买房产的人对新天地的选择来看,审美需求占有较高比例,以及对高端生活的追求的求知需求也得到体现。住区的城市标签,文化珍藏,景观特色,生活范式的综合使之人们对其有一种偏好的选择。体现了拆迁更新过程中消费价值取向的转变过程。
整体主义范式下人口置换的现实意义
化龙桥片区城市更新是在渝中区政府和开发商主导下的一次城市更新,这次更新置换了几乎全部的原住民,同时通过商业地产的模式吸引大量其他地域的人口进驻此地块,在更新过程中,原住民由于贫困本身逐渐被地产的力量异化,逐渐从化龙桥片区迁移出去,而随着重庆新天地项目的落成,更多具有相同资产,类似追求的购买者被逐渐同化,形成化龙桥片区的新住民,这个过程整体上给化龙桥片区大换血,将原有贫穷,失业,危险,低迷的现状置换成当前具有文化底蕴,富裕,安全,环境优良,品质高端的城市新住区,这种人口置换的模式在城市更新中随处可见,带来的是原有文化载体的流失,原有文化记忆的移花栽木,原有城市结构和城市格局的转变。但是也带来了城市化的标志性建筑和街区,新的范式的住区形象,整个城市结构的合理性和城市格局的稳定性。
结语:
化龙桥片区城市更新反应出现在中国开展的大规模旧城改造,实际上是一种主张用高积累、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但是旧城地区往往因为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复杂社会经济结构,为各种收入阶层的人提供了合理而有效的生活空间和就业空间;而简单化的改造,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动态平衡结构,带来了房价和地价的大幅上涨,导致大部分原有低收入居民无法回迁,一些居民从而也失去了收入来源;昔日充满生活情趣的街区也变得冷清,难以形成以往富有生机活力的社会结构。长期以来,旧城改造中简单的单向思维方式加上“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制,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城市改造。
旧城地区是在漫长历史自然演化而来的,有许多利益与群体依附在这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体系中,形成了自身一个相对稳定与平衡的社会肌理结构,且这个区域蕴含着城市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许多内在动力与历史文化资源,只有妥善利用这些动力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使它们融入到和谐社会发展的轨道之中,方能真正实现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推动城市的有机更新与生长。只有充分尊重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托政府政策层面的合理控制与引导,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市场、政府三者的积极互动,实现旧城改造中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4
黄怡.城市居住隔离的模式:兼析上海居住隔离的现状【J】城市规划学刊,2005(02):31.
黄怡.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J】城市规划刊.2OO4(05):69
田野,栗德祥,毕向阳.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及其可行性分析【J】建筑学报.2006(04):36.
单文慈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棋式:价值评判与实施策略比城市规划,2001认21No2:25
渝中区化龙桥片区城市改造工程是重庆城市更新的一个大的举措,然而这样政府,地产商介入的开发模式和人口置换模式的“换血工程”带来的是新的城市形象,但是对原有原住民和新住民之间的人文关系产生影响产生社会分层与居住之间的一系列问题。更新过程中,消费现实的状况带来的价值取向的转变,整体主义范式下的人口置换对现实社会构建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城市更新,生活机会,消费现实,现实社会建构,城市文化现象,区隔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化龙桥片区背景分析:
化龙桥地处渝中半岛的西端,辖区面积2.41平方公里,常驻人口4万多人,流动人口2万多人。在计划经济时期,化龙桥是著名的老工业区,区域内有企事业单位80多个,其中,上千人的大企业有8个,工业总产值数亿元。进入90年代中期,在市场经济浪潮洗礼下,辖区内多数企业不如底谷,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相继破产。化龙桥1995年划归渝中区后,整体状况是街道狭窄、交通不便、房屋破旧、亏损和困难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贫困人口多。其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中心地区。被老百姓“戏称”为渝中区的“西部”、“破产一条街”、“下岗一条街”、“低保一条街”。
化龙桥地区如何找准定位,摆脱困境,尽快融入新一轮发展大潮之中,2004年,重庆政府开始启动化龙桥改造工程,将化龙桥片区拆除,重新打造僅次于解放碑的第二大制造业服务中心及中央商务区(重庆新天地)(图1,2,3)。化龙桥地区拆迁涉及拆迁户12650户、大中小企业200多个、拆迁面积大131万平方米,可以说是渝中区的一次大移民。此次拆迁安置采用以货币安置为主,房屋安置为辅的办法,根据拆迁户的需要,在李子坝、黄沙溪、金银湾、六店子修建安置房,使群众“居者有其房”,并在这个过程中,切实改善拆迁户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然而,在 2007 年渝中区新建商品房均价5 000余元 /㎡的情况下,2007年第三期的拆迁补偿标准仅为2 520/㎡。而改造后的化龙桥片区将成为重庆的吸金大户,地价高达 1.5 万元 /㎡。
城市更新中的社会学现象分析
更新过程中生活机会与机会成本
“处于相似地位的人们会做出相似的选择。处在相似地位的人们面对相似的障碍和机会,拥有活的相似资源的途径。”长期居住在化龙桥片区的居民在这个时间段就面临着这样的“生活机会(life chance)”,在整个的拆迁更新过程中,相对于化龙桥居民来说,由于原有的生存环境遭到“整体主义范式的人口置换”,而被迫接受由于更新问题和自己本身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影响,被迫迁移到区位相对偏僻的地方,但同时使得非意愿性贫困的居民远离当时贫困的状况,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但是,由于长期贫困的现实以及更新过程中补偿的有限性,导致其化龙桥原有居民贫困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整体解决。
而随着重庆新天地项目的落成,新的生态景观的营造,新的住区理念的形成,以及中高层人群居住选择的需求,以及新天地项目形成给这些人带来的机会,相对于原有的化龙桥原有状态来说,机会成本相对提高很多。
更新过程中的区隔现象
在新天地的营销过程中,这些具有相似地位(资本)的人是趋之若鹜选择这块区域,而选择这里的人多半因为理念相似,而形成内聚作用,这种区隔现象对于购买新天地的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自愿的角度,从这些人群内部来看,产生的是一种集聚功能,有利于化龙桥的整体发展;但对于原有住民来说,这是一种非自愿性的区隔现象,是经济动力的作用结果,而新天地地产的高端性发展,是原住民可望而不可及,在政府的政策下原住民向城市中房价较低,环境较不好的地方迁移,甚至是城市的边缘迁移,这样单一性的地产带来的是加剧了城市某些地域的结构性贫困的。也可以说是在经济层面上的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歧视现象。因城市更新产生的这种相似背景的居民选择与自己经济地位相符的住区的情况在城市整体上来说产生城市范围内的住区隔离现象。
更新过程中的消费价值取向的转变
化龙桥区域位于当前重庆发展的中心区域(如图),其商业定位又处于城市发展的商圈的中心位置。区位论和当前的消费现实决定的其地块由一块工业飞地转变为仅次于解放碑的第二大制造业服务中心及中央商务区(即重庆天地)。化龙桥片区与重庆已建成商圈的距离相对较远,具有形成中心商业圈的潜力,稀缺性的商业资源优势给化龙桥一个契机(如图4,5)。而“发展居住功能,创造休闲、宜人、的人居环境,使这一地区成为发展以居住、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区域”的发展定位也需要一个商业作为支撑,而瑞安天地抢占先机打造了城市高端定位商圈,成为整个重庆片区以高端居住为主的兼高端配套商业为主的城市住区。
而在设计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尊重与传承反映出城市更新中,政府和开发商的有一种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的开发策略已经将文化和特色的东西放在重中之重,从一个方面看出发展过程中“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已经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兼顾审美需求,而从营销过程中,购买房产的人对新天地的选择来看,审美需求占有较高比例,以及对高端生活的追求的求知需求也得到体现。住区的城市标签,文化珍藏,景观特色,生活范式的综合使之人们对其有一种偏好的选择。体现了拆迁更新过程中消费价值取向的转变过程。
整体主义范式下人口置换的现实意义
化龙桥片区城市更新是在渝中区政府和开发商主导下的一次城市更新,这次更新置换了几乎全部的原住民,同时通过商业地产的模式吸引大量其他地域的人口进驻此地块,在更新过程中,原住民由于贫困本身逐渐被地产的力量异化,逐渐从化龙桥片区迁移出去,而随着重庆新天地项目的落成,更多具有相同资产,类似追求的购买者被逐渐同化,形成化龙桥片区的新住民,这个过程整体上给化龙桥片区大换血,将原有贫穷,失业,危险,低迷的现状置换成当前具有文化底蕴,富裕,安全,环境优良,品质高端的城市新住区,这种人口置换的模式在城市更新中随处可见,带来的是原有文化载体的流失,原有文化记忆的移花栽木,原有城市结构和城市格局的转变。但是也带来了城市化的标志性建筑和街区,新的范式的住区形象,整个城市结构的合理性和城市格局的稳定性。
结语:
化龙桥片区城市更新反应出现在中国开展的大规模旧城改造,实际上是一种主张用高积累、高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但是旧城地区往往因为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复杂社会经济结构,为各种收入阶层的人提供了合理而有效的生活空间和就业空间;而简单化的改造,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动态平衡结构,带来了房价和地价的大幅上涨,导致大部分原有低收入居民无法回迁,一些居民从而也失去了收入来源;昔日充满生活情趣的街区也变得冷清,难以形成以往富有生机活力的社会结构。长期以来,旧城改造中简单的单向思维方式加上“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制,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城市改造。
旧城地区是在漫长历史自然演化而来的,有许多利益与群体依附在这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体系中,形成了自身一个相对稳定与平衡的社会肌理结构,且这个区域蕴含着城市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许多内在动力与历史文化资源,只有妥善利用这些动力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使它们融入到和谐社会发展的轨道之中,方能真正实现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推动城市的有机更新与生长。只有充分尊重该地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托政府政策层面的合理控制与引导,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市场、政府三者的积极互动,实现旧城改造中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4
黄怡.城市居住隔离的模式:兼析上海居住隔离的现状【J】城市规划学刊,2005(02):31.
黄怡.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J】城市规划刊.2OO4(05):69
田野,栗德祥,毕向阳.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及其可行性分析【J】建筑学报.2006(04):36.
单文慈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棋式:价值评判与实施策略比城市规划,2001认21No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