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在乡村洒一路阳光的“好闺女”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xd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7月的一个上午,黑龙江省富裕县女干部李海霞正在单位工作,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条语音。她定睛一看,原来是她在妇联工作时帮扶过的贫困户——70多岁的老人潘桂芬。
   “闺女,你啥时候来村里呀?我都想你了。”
   李海霞脸上浮现出温柔的笑容:“大娘,我也想你了。我周末去看你,还给你买鱼。”
   半年来,她接到许多来自贫困老人的微信,每一个问题和要求她都会认真回复,答应的事情一定办到。
   她没跟老人们说,自己已经换了单位。她觉得,与驻村农户的感情一旦建立起来,就割舍不下。
  睡土炕唠家常,262户档案心里装
   2017年5月,李海霞作为富裕县妇联副主任来到友谊乡富友村,成了一名驻村扶贫干部。工作队租的房子是砖房土炕,驻村干部自己起火。李海霞撸起袖子,收拾卫生,烧火炕,准备粮食和蔬菜,做好了“农户不脱贫,干部不回家”的战斗准备。
   她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贫困户档案资料和村级档案逐一查漏补缺。为确保农户收入计算精准,她挨家挨户走访。刚开始,农户对她的来访不太支持。有人甚至说:“你们都挺忙的,没事儿不用来。”
   李海霞很理解农户的心情,想要拉近驻村干部和农户的关系,一定要放低姿态,把农户当成自己的亲人。她每天走在乡村的路上,见到农户,满面笑容,主动搭讪。在她眼里,农户是伺候小园儿的婶子大娘,是出没在田间地头的赶着牛群的大叔大爷。他们因为年老、疾病甚至残疾,生活上出现了困难,遭受着生活的煎熬。
   李海霞挨家挨户走访,据实填写收支测算表,让农户认账。她坐在农户的土炕上,蹲在农户的篱笆边,跟他们唠家常。时间一长,农户发现,她是个和气的善解人意的女干部,都愿意和她多聊几句。
   在她的努力下,完善充实了全村262户档案和村档案,为全村脱贫摘帽打下了基础。那些日子,李海霞几乎每天都要走上万步。
   嘴勤脚勤的“好闺女”,送来的不只是陪伴
   马喜兰老人70岁了,丈夫去世15年,一直是一个人生活。李海霞经常去找老人聊天,还从县里买来花籽,跟老人一起种花、赏花。老人欣喜地说:“闺女呀,我的小院子让你收拾得太漂亮了!”
   闫秀生老两口因女儿患癌症去世,心情不好。李海霞常去陪伴老人,帮助打扫卫生。2018年冬天,闫秀生老伴脚受伤了,李海霞不仅照顾他们的生活,还让爱人从县城买了糕点送到驻地,一起送到老人家中。
   马洪河的爱人患病住院,李海霞自己买了水果去看望;帮扶户张焕荣家的家具陈旧,她自己掏腰包买窗帘、柜帘和地板革;帮助王丽华家干活时,发现王丽华犯了牙疼病,李海霞马上跑到村卫生所为老人买药……
   王丽华病好之后,用大红纸写了感谢信,送到村委会。李海霞却说:“这些小事,都不值一提,这都是闺女应该做的。”
   像这样贴心的事,她做了很多。村里人认下这个热心的闺女,有大事小情都愿意找她商量,有了小小的喜悦,也愿意和她分享。
   2018年3月22日晚9点20分,李海霞还在单位撰写妇联改革方案,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爸爸突发心梗。等她同救护车赶到父母的住处时,爸爸已经去世了。刚处理完父亲的丧事,李海霞便又投入到扶贫和妇联改革工作中。
   帮助农户卖小园菜,“韭菜西施”美名扬
   富友村许多村民种植小园蔬菜和黏玉米,增加收入。小园收获了,妇女的苦恼也来了。为了占个位置好的摊位,卖菜的妇女每天凌晨2点多就得去县里早市。
   “能不能减轻妇女卖菜的压力呢?”李海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及时将此信息汇报给妇联主席李金丽,经过李金丽主席与城管局的多次沟通,终于解决了农户摊位难求的实际问题。
   2018年,全村有43户小园种植户,共节省摊位费2000多元,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
   李海霞利用县妇联微信课堂发出帮助农户销售富友村小园菜的信息,网友们纷纷支持,订购。
   2019年,康子义患上了脑梗,眼看着满园的韭菜成熟,却不能到市场去卖,他犯了愁。
   李海霞到康子义家里走访,帮助他将韭菜收割、打捆并当场付钱。李海霞在周五结束一周驻村工作的时候,从富友村把韭菜带回到县里,在固定地点等订购者来取。
   其他村民的韭菜也通过线上订购,扩大了销路。农户夸奖她,还给她起了个美美的绰号“韭菜西施”。
  唱起来跳起来,红火火的秧歌扭起来
  李海霞在富友村组织、策划并主持了“温馨五月母亲节”专场演出。除了邀请来的演员外,让村民们也参与进来唱歌跳舞。村民们高兴地说,这是建村以来第一场文艺活动,希望以后经常办。
  在这次活动中,她看到了村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于是她多次到文艺带头人、文艺爱好者家走访,动员她们组建文艺队。不久,村里的妇女开始在村广场上扭秧歌。一开始只有几个人,慢慢地,参与的人逐渐多起來,最后发展到了24人。文艺队建成后,李海霞又通过协调,帮助文艺队购买了扇子和服装。
   音乐响起来,彩扇舞起来,农家的欢乐洋溢在农民的脸上,也回荡在水稻玉米的绿叶间。
  拓宽致富渠道,巩固脱贫成果
   2018年,富裕县实现了全县脱贫。友谊乡富友村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19年,富友村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李海霞带头参与,与村民一起奋战20天。村里的垃圾山不见了,街道干干净净。
   巩固脱贫成果是扶贫的关键。李海霞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优势,继续打造小园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带动贫困户年增加收入1000多元。
   李海霞作为妇联干部,除了包扶富友村,还心怀全县妇女的经济独立问题。她在全县组建巾帼巧女扶贫手工加工点21个,引进缝帽子、缝大衣等来料加工项目,带动全县760名妇女就业,增加收入101万元。
   2018年,李海霞被评为富裕县优秀驻村干部,2019年被授予富裕县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面对荣誉,李海霞很淡然,她最珍惜的是村民授予的“好闺女”这一贴心的称号。
其他文献
“心”希望——如新中华儿童心脏病基金2018年救助金发放仪式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举行,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院长孫新刚,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靖国,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张嫣、副院长李怀宁,如新黑龙江分公司外事主任王希伦及2018年受助患儿家庭代表和医护人员代表参加了活动。  仪式上,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办公室负责人邱滨红向大家介绍了项目2018年实施情况。领导嘉宾们为8个受助家庭代表发放
凭窗坐望,云霞正当退隐穹庐,祥和且动人。白天生了些怨气,才一个人来这川菜馆饕餮,到六七分饱时,五内也略微明旷起来。  前头树荫下,一个大男孩半搀着一个老女人,不像散步,倒像在赶路,直到了楼下,男孩搀女人的手倏地先于脚止住。女人扫视餐馆门面,且惊且愣,想掉头走,只是膀子的力气弱着男孩太多。  二楼只有斜过我三桌的那张餐桌还空着,但因靠近楼梯,人来人往,不得安静,可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了。他们不是面对面
小镇的珠宝商约翰收购了一条镶满宝石的项链,价值连城。他把这條项链放在一个金属首饰盒里锁起来,外面还用封条封好,除非遇到知心朋友或懂行的人,否则不会轻易拿出来。  一天,三个经常来光顾珠宝店的富商A、B、C慕名来访,约翰打开了珠宝盒,让他们观赏这条项链。观赏后约翰拿出一张封条涂上糨糊,将珠宝盒重新封好,便陪同A、B、C到客厅闲谈。  闲谈中,约翰发现三个人的手指都有毛病,A的食指发炎了,涂着紫药水;
雨天,空气中氤氲着湿润的气息,门前的老榕树主干苍硕,须藤匝地。清透的雨丝镶嵌在蓊郁的枝叶间,偶有一只翠鸟掠过枝头,在迷茫的烟雨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去年夏天,这棵老榕树被雷电劈去一半,之后就干枯死去,难逃被劈为柴的归宿。却只过了一冬,枯木的杈上竟抽出几丛青枝绿叶,如此云淡风轻,仿佛只是一个转身,便茂绿了一生。  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的一位音乐老师遭遇了一起公交车爆炸事故。事故帶走了她的3位亲
在知名出版人、译者孔宁的朋友圈看到这本《看画》时,第一感觉就是美。这是那种无论你的文化层次、身份个性,都不会否认的美,是一种每个人都会认可的美。   这个感受在收到赠书时,又一次得到了印证。如果说当初是因为图片所展示的精致、大气,却又极为别致的装帧。在翻开书的那一刻,再一次感受强烈的,则是内容之美——指引之美。   全书分为18章,一目了然地告诉读者,作者将从“对美的感受”入手,深入艺术与自然
1.   有大师以昌江沉香为念珠,粒粒圆润,暗透清香。   弟子不解,询问大师:“心如莲花,什么念珠不可诵经?”言外之意,师父以昌江沉香木为念珠,不合佛家空静之理。   大师一笑,带弟子来到荷塘边。此时,晨光熹微,朵朵荷花洁白如雪,上有露珠,粒粒晶莹透亮,闪着丝丝白光,让荷瓣更润泽,让荷蕊更青嫩。   大师问,有露珠之荷美,还是无露珠之荷美。   弟子回答,有露珠者美。   大师一笑,
时下,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如何打造“收官之作”,就成为村里的第一要务。   “我们要以脱贫攻坚普查工作为契机,全面做好收官之作!”村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戈军在驻村工作队例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立即唤起了村支两委干部、工作队队员们的共鸣,并形成了“决战决胜完美收官”的共识。   哪些“收官之作”需要尽可能地完美呈现呢?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井然有序地实施并扫尾:   脱贫攻
“妈妈,回来!”一个3岁的孩子捧着手机对着妈妈哭喊着,冯婷婷挂断电话强忍泪水,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90”后的冯婷婷是一个不到3岁孩子的母亲,同时,她也是团县委的一名青年干部。自抗击疫情的“集结号”吹响后,她主动投身一线,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团干部的使命担当。  走訪排查、为所有返乡人员登记造册、在包保小区值班值守、为小区居民发布便民信息……这就是她每天的工作。一天下来,口罩湿乎乎的,嘴巴
姚懿佳来自上海,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放弃高薪,选择做民间匠人,其作品受麦秸画启发,又借助刺绣工艺,将麦秸秆和刺绣两种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名為“秸绣”的崭新艺术,集装饰、观赏和收藏为一体,独具一格,推陈出新,被誉为“秸绣工艺”第一人。  拒绝高薪,从麦秸画起步   姚懿佳是个“80后”,第一次看到麦秸画是在高中时代。有一天,她在同学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画,据称是从国外带回来的,
苏晓晓在古城墙的某个角落听到悠扬的小提琴声,悠长的琴声似乎从远古走来,余音袅袅地在岛上扩散。年少的记忆顺着时光辗转的缝隙悄然流出,伸出手,屋顶的昨叶何草落满光阴,路灿阳仍然是那个喜欢画蚊子的少年……  一、   苏晓晓从小体育课就很糟糕,每次考试都无法达标,也因为体育一直不好,造成她体态的不舒展。别的少女,胖有胖的美态,瘦有瘦的骨感,可她总是佝偻着,掩饰自己过于丰腴的身材。   每到夏天,班里